資本主義的出路─以禧年經濟準則反思房地產正義╱胡業民

資本主義的出路─以禧年經濟準則反思房地產正義

胡業民

資本主義的困境

哪個經濟制度比較良善?答案:「資本主義是『人』吃『人』,共產主義則『相反』。」上個世紀末蘇聯東歐共產經濟崩解,效率上大獲全勝的市場經濟,在21世紀伊始,卻見產生了經濟兩極化的嚴重困境。

有謂近期發現資本的年報酬率大於經濟年成長率,致使擁有資本者,財富成長比例及占國民經濟的份額會越來越高,目前資本的年報酬率是4%至5%,而經濟年成長率僅1.5%左右,致使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貧富兩者差距持續擴大。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富有的百分之一,其財富仍在以高於社會其他族群的比例地增長中,此為問題一。

再細分,資本中擁有房地產越多者,長期之財富成長高於所有一般資本所帶來的增長。即是擁有土地房產者,在許多社會中可以遠超過比辛勤工作支領工資者,及盡心力投入於生產事業發展者得到更多財富的回報。這便是上個世紀思想家亨利‧喬治指出的問題。人們對於本屬於上天土地產業的鍾愛與擁有累積,將土地絕對私有化,違背了耶和華的法則,成為社會走向財富分配不均的淵藪。華人社會逐漸享受自由經濟的好處,旋為不勞而獲的土地占有所獨吞,生產資本遭到扭曲錯置於土地上,經濟和創新停滯是屬必然。這是資本主義深層的問題二。

在所有因擁有房地產致富者,在臺灣和中國大陸遙領風騷,因為國際貿易出超累積的貨幣和全球的央行實行擴張政策的低利率,推波助瀾地造成過去十年大陸一線城市以5倍到10倍的房產價格增漲,臺灣房地產價亦以十年2.5至3倍增幅,引起財富兩極化,而社會的不公義到達臨界點。臺灣25年前躺睡忠孝東路的「無殼蝸牛運動」,如今再以「巢運」的憤怒在臺北帝寶前捲土重來!面對結構性的邪惡,人們要問什麼原因使政策決策者失智眼瞎到此田地!二十餘年來無論藍綠執政均既無能為力挽狂瀾於既倒;不斷地因循毫無覺察和體恤,落入治理失能的狀態。難到非要如以賽亞指出的,耶路撒冷成為荒場,上帝的懲罰臨到,欺壓才會停止,而大家才會從崩解求富的土地遊戲中覺醒嗎?

土地與房地產政策導致貧富不均

民主的資本主義是尊重創新活力和消費者選擇權的,兩者均可謂是神在人身上善良的旨意。墮落的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其的核心困境是不斷向壟斷傾斜,並失去了處理土地、房地產問題的公平正義之神聖啟示方向,向1%大財團或既得利益妥協,沒有聖經處理土地的正義堅持和社會崩壞的危機意識!

亨利‧喬治在1879年已指出,土地的價格暴漲,是剝奪了勞動者和生產者在經濟大餅中的份額。包括這將會使主要消費者(受薪者)的所得與消費能力持續下降,直到市場完全失去動能。這個論點遠較世界銀行米拉諾維奇所認為的:放任「資本的年報酬率大於經濟年成長率」,更加嚴重。暴漲的土地剝削了生產資本的收益,同時使工資持續停滯。至於貧困與饑荒隨之而來,使得底層勞工的薪資調幅跟不上糧價,讓許多人活活餓死,則是邏輯的必然。

本於聖經舊約的土地經濟倫理,亨利洞察當時1870年代美國繁榮與貧窮併存的隱憂和悲情,在聖靈感動之下撰寫絕世巨著《進步與貧困》,指出對於非因地主改良緣故的土地漲價部分予以課重稅,整個社會重視此「單一稅」的主張,並且一生為此奔走呼籲。影響了孫中山和後來世界。亨利深以為市場經濟所激發創新的活力,不可被土地的報酬所吞噬。他認為一個合乎聖經的經濟制度不主張剝奪私有生產工具而削弱人類的天賦創造力,看來仍然非常激進的認識,卻是和共產主義的主張背道而馳。基督教不主張把生產工具公有化,而是首重處理上天賦予吾人生計依託的土地之利用,才是奠基長期發展,並解決經濟體中貧富嚴重不均的根源。本於聖經,政府使命是十分明確的,即是鼓勵自由經濟的活力不被扼殺之前題,尊重人創造力和消費的選擇權,亨利主張自由開放的貿易,而政府要做的是排除違反自然法則的壟斷,和對不勞而獲的房地予以嚴肅課稅。

亨利‧喬治本於聖經的律法啟示,認識耶和華土地不可永賣的本質,以課稅重分配落實財政正義。最大程度上處理了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讓社會上所有數十年兢兢業業者的工作貢獻者,最後不致沒有安身的庇護所。

運用禧年法則的治理

聖經認為土地不可永賣,因為是耶和華的,是為要維護耶和華的子民有生計和庇護所的基本權利。政府擁有土地和有方向的土地開發權,可以以財稅政策去除土地被壟斷的可能,令從事生產者得務其正業,並使個體家計得以合理價格購買或租用而取得居所。

在土地最終屬於耶和華的前題下,人們才會接受政府對於公平正義和長期發展策略所必要的土地規範。我們為活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容許合乎上帝形像的生產者創造力和消費者選擇權均可淋漓發揮而感恩,一個民主的資本主義最接近基督教精神,市場經濟的真實內涵,已有剷除壟斷、尊重自然的真諦,惟因人性的軟弱面,耶和華教導市場經濟制度必須誠服於禧年「公義與恩慈」的法則來運作。土地在50年內可以受到財產所有自由交易和使用的保障,開發者在這50年期間,可足以獲得創意勤勞者該獲得的理想報償。否則,當社會1%人的積聚暴富和99%的貧窮者同時存在,兩極化加劇,社會資金的循環流動─無法透過正常財貨消費模式創造他人的所得時,市場經濟將因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的奇異景象而陷入蕭條,終至因整體消費支出不足而瓦解。

禧年近以「富與貧──倫理與聖經的反思」和「房屋與土地:聖經觀點」作為聖經經濟倫理的研討,正好連結了這個思考,又觸及到當前經濟制度上結構性的問題。惟從聖經的耶和華公義中,真的看到一線曙光和智慧,並要產生行動的動力,民主的市場經濟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