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的智慧-抗衡不景氣的政策
胡業民
最早的經濟循環記載
現代經濟學家對景氣循環的理論不少,但是聖經卻是記載了人類最早的經濟循環記錄。當創世紀約瑟與法老王解夢時,指出七個豐年、七個荒年速將來到,法老王大驚之餘,立刻脫下戒指給他戴上,委以宰相重任,父家雅各全族命運因而改觀。
在約瑟的報告中,這是一個十四年的經濟循環,近代語言稱為「七個擴張繁榮年,七個收縮蕭條年」,是清楚的農業產生的經濟波動。約瑟明說,七隻乾瘦醜陋的母牛吃盡了七隻肥母牛,吃了以後卻看不出是吃了,醜陋仍舊。又枯槁細弱穗子吞了那七個佳美的穗子,亦是舊樣。可見在人們心裡感覺上,好壞日子縱然一樣長,但是後來經濟低迷的苦日子,輒予人特別長久難熬的感受!
法老王委請約瑟治理全埃及。當七個豐年的時候,征收埃及地的五分之一,叫他們把將來豐年一切的糧食聚斂起來,積蓄五穀,收存在各城裡作食物,歸於法老的手下。所積蓄的糧食可以防備埃及地將來的七個荒年,免得這地被饑荒所滅。
按收成課稅—符合公平正義、克服稽徵困難
約瑟的政策,是在擴張繁榮歲月,徵稅百分之廿入庫。但更緊要的,是需有相當科技水準的貯置倉庫,才可克服擺放糧食六、七年,通風、冷藏都得有技術解決。全國如何分佈建造倉庫,運輸動線也必考慮,此其一。
又既是按產出所得來課稅,而非依土地面積課徵,多產者按能力課徵較多,這是公平的租稅原理,但卻是課稅技術比較困難的所得稅制。技術難度在於按產出課稅,必須要對全國土地做完整調查,建立龐大的土地等則的資料庫(Data base),並須有一批幹練而不貪污的官吏,從事查核土地肥沃和貧瘠的正確與否。若是以產出百分之廿課稅,其肥沃與否的計算基礎不夠準確,如何服眾?約瑟有追求公平的使命和智慧,才不畏艱鉅,克服課稅技術的困難。
土地國有民用—恩慈的比例
果然在七年繁榮期,收成入庫目標均能達成。荒年對有備的約瑟或埃及,則是最好表現的時候,亞洲西邊大地飢荒開始,但是人們總有過去的儲蓄依賴。故頭兩年,民眾大家拿銀子來買糧食。銀子係代表過去的儲蓄,這是應付蕭條的首要方法。然後,三、四年後銀子用盡,以牲畜來換糧食為生,按今天來看,用動物性蛋白換植物性蛋白。但是到了六、七年最後,埃及人已身外一無所有,祇好商量變賣土地與法老,變易身份,為法老僕人,由法老提供勞務耕作。不出兩年,法老成為大地主,埃及農民,地位上頓成為「農奴」。
約瑟的智慧卻不是為法老積財,否則埃及國一定播下剝削和仇恨。上帝的恩慈,使約瑟定下了法老受限制的政策規則。方式是,由政府(法老)成立農事輔導部門,約瑟使法老王出種籽—耕種土地的起初資本,佃農出勞力。但是「佃農」「僕人」,居然可以分得收成的百分之八十作為勞動報償。約瑟為法老王,大施恩惠,埃及舉國稱慶。不僅如此,約瑟還讓這個比例,不經公投就入了埃及憲法,因為聖經記載,約瑟奠定制度,使得後起的法老,均不敢更改這祇取百分之廿的定數。在一個可以預測的政府政策和良好的激勵分配法則之下,不但創造了埃及國得以長治久安的基礎,成為古時農業大國,約瑟帶給埃及人極大的福祉,同時使以色列人在埃及大大繁衍,蒙福數百年。
抗衡經濟循環的財政政策-智慧加恩慈
人類倘任由自私心作祟,經濟體系可能成為一個彼此剝削的戰場,察看人們古往今來處理土地問題時,常失去了上帝的啟示和恩慈。國民政府遷台後,矢志實施土地「三七五減租」政策,規範地主和佃農契約上限,地主只被容許取得百分之卅七點五的收成為農地租金,雖仍不及約瑟的恩典比例,但農民已都稱頌為德政。顯見之前地主對佃農談判的優勢,及嚴重的剝削存在。
現代經濟理論到了一九三0年代,出現凱因斯經濟學主張「抗衡經濟循環」,在經濟低迷時,從事重大建設支出,挽救失業及不景氣;而在經濟繁榮稅收豐裕時,應當節制支出,一時傳為良方。而約瑟早已採取此抗衡「經濟波動」的財政政策,避免了悲情,其智慧及落實人道公義,治國有方,奠定制度之遠見,無人能及。
(本文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文章來源:https://www.ct.org.tw/121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