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奇妙的法度─路得記說了什麼?
耶和華奇妙的法度─路得記說了什麼?
◎胡業民(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主恩慈的制度律例,無寧使得世上凡是重視土地經濟、財富正義的國家獲得長治久安。離開國家的正義,朝代反覆,人民在波濤洶湧之中受罪,舉世永無寧日。
對於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由十年間迭遭經濟打擊,男丁凋零,而家道中落,陷入窮乏地步,拿俄米一門三寡的境遇而言,祗能以莫名的「悲慘世界」來形容了。即便我們今日詳讀路得記,仍然可以對拿俄米家族的遭遇體會惻隱之情。
當時,沒有男丁不但意表沒有生產力和生計收入,更失去在禧年繼承土地獲得生計依託的權利,進而使家庭翻身的機會。
拿俄米的美德是什麼?
但是,別忘了拿俄米曾孫─大衛曾說「耶和華的律法全備」,早在她身上卻已然彰顯。從聖經看到,即使在摩押異邦地,我們知道拿俄米是一個常常述說耶和華律法的人,時常晝夜思想耶和華法則奇妙的人。
何以見得?
第一,她一定時常會將摩押當地和伯利恆相比較,感慨說過,在老家即使最蕭條的日子,也沒有人敗亡街頭的慘痛,「因為我們家鄉的窮乏人,去撿拾收割剩餘的掉落莊稼(路得記二章2節),是有特定被保留的田角範圍,有不被驅離的,因為這是記載在我們摩西律法(憲法)明文保障的特權。」在此意義上,外邦摩押地遭受經濟大衝擊的風險,是比伯利恆大得多的。要知情一個互助(均平)的社會,在經濟蕭條時,是具有抗跌性的。
其次,因她了解屬神子民的權利,她有著第二個感慨:「親愛的媳婦啊,我無法生出兒子來,如果現在有個長大成人的現成兒子,妳可以因為和他成婚,對您們下半輩子就有指望了(路得記一章12-13節)。因為我家那塊失落的土地,在禧年就可以無償取回,或者提前由至近親屬代贖回來,可惜啊,可惜!」
請注意,拿俄米經常敘述耶和華律法的奇妙,對一個記念耶和華律法晝夜思想的人,包括思想我們在主面前得到應允的經濟權利,都是神所喜悅的!
拿俄米的感慨,沒有挫折路得的心志;反之,因她時常敘述老家有耶和華奇妙設計的律法,已經對靜心傾聽的媳婦路得,產生莫大的吸引力和羨慕之情(路得記一章16節)。
請注意,在路得記裡面,一個常常追述耶和華律法奇妙的婆婆拿俄米,她是這整卷書所有美德的核心,路得的細心聆聽,則是整個跟隨的開始。我們要說婆婆在苦境中常顯出信德的,這個信德同時印記在路得身上。
暗淡歲月中羨慕耶和華律法
是的,路得記極為平凡,但是即便在最暗淡的歲月,拿俄米唸唸有詞的述說,是被路得聽懂並且羨慕了。
縱然拿俄米對於產子從未懷抱希望,但是作媳婦的路得卻是聽得入神。婆婆的美德不僅在於和藹可親、吃苦顧念人的德行,更在於在家庭裡經常能傳誦,而且是在苦境中思想耶和華律法的奇妙。
當拿俄米為對媳婦的保障,自覺無能為力(生子並立時能長大)的時候,此時小媳婦路得反倒顯出過人的智慧、眼光與決心。路得說過最有名的那句話:「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令人動容。路得不僅為婆婆的美德所吸引,更體會那種有律法治理社會之盼望,使她對耶和華的律法奇妙著迷。當她對婆婆說,妳的(國)神就是我的(國)神之時,也正表明:我愛婆婆的神和其國家的律法!
這才是路得打死不退、不離不棄的真正原因。這裏要指出一般人停留在拿俄米和路得美好婆媳關係一節,是未見整個路得記的核心意義和真諦。
以十年悲慘的家庭卻看到悲情弱勢的指望─婆媳的信心實在是建立在耶和華經濟律法上,在一個蕭條沒落家庭中,出現不離不棄的媳婦,這裡顯示路得有別於大媳婦的不同,在於路得的屬天洞見和冒險跟隨的企圖。
路得跟隨婆婆之真正原由在哪裡?正是某種神聖的指望,讓路得平時便留意聽懂婆婆所分享有一個遵守耶和華律法的家鄉社會,在那裏的經濟縱有波動,還有一個互助的底線,可以回去有尊嚴地拾穗,可以安頓度日。
生命中存有神聖的指望
路得跟隨婆婆回伯利恆,姿態極低,她起初是不會存著「拿回土地」等經濟權益的奢望,而這便是信德的所在;換句話說,若是沒有親族先行代為贖回田地,她要撿拾約廿年的麥穗過活,她的心理早有準備。
當然,拿俄米的述說並不是空洞無憑的,蓋正如詩篇所言:「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就早已喪膽了。」(廿七篇13節)故鄉伯利恆親族的社會,正有包括波阿斯這樣的人,一個在世間還僅存信守摩西法則的群體,好生令人希奇!在伯利恆的此刻,照說是士師記中少數的光明時刻,他們這個小群體正在持守耶和華的律法,而且是一板一眼地,特別是包括尊重摩西教訓,在禧年計算週期可取得歸還土地的親族地位、順序和其間買賣權利的法則。
拿俄米和路得當然是婆媳關係良好的,從路得回到家中平實地分享了白天種種撿拾麥穗受到照顧的遭遇,一個坦然交心的敘述和溝通,聽在拿俄米耳中,則有過人的判斷和智慧。除了以宣告祝福波阿斯以外,婆婆拿俄米:特別交待兒婦路得說:「女兒啊,你跟著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見你在別人田間,這才為好。」(路得記二章22節)。
摩西律法讓孤兒寡婦外勞寄居者可以在田地撿拾麥穗,並沒有限定在哪一塊田地,讀者可以思想婆婆這樣的說法,是基於什麼洞見呢?我們祗能用詩篇十六篇2節:「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並參雅歌四章16節)來回應了。
路得、拿俄米儘管了解律法的美好。但是在回程一路上以及其後,並未想到後來上帝對愛祂律法的人有這樣的介入。
身為外籍女子,路得首次撿拾麥穗,地位低落,當她(偶然)進入財主波阿斯的田地,這裡我們看到禾場忙碌收割中,管理層級有序─階層地位順序而明顯。主人波阿斯以下有監管收割的僕人、收割的僕人、使女(拾取麥穗),之後才是路得跟在使女的後面撿拾,是最低的層級。然而路得經歷並說出:「我雖然不及你的一個使女,你還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二章13節)
情境轉換 進入波阿斯的禾場
波阿斯是一位明察秋毫的老板,在和諧的主僕問安中,迅速發現有「新進人員」在場上。「監管工頭回答說:『是那摩押女子,跟隨拿俄米從摩押地回來的。她說: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她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裏坐一會兒,常在這裏。』」(二章6-7節)這個報告詳細而準確,包括波阿斯使用權力容納路得進場作業,正適當地反映當時希伯來社會的恩慈,並認同波阿斯的企業文化─顯出一個高層幹部的精明盡責,以及波阿斯的美德─體恤外勞。
波阿斯早已聽聞有位不離棄婆婆的摩押媳婦到來此地,他不認為路得僅僅是為生路有依託,或者自以為是大老板、賞人口飯吃的主人;波阿斯肯定路得「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並祝福「願妳滿得祂的賞賜。」
讀經時,我們同樣尊重、羨慕波阿斯的愛神信德。波阿斯跳過了階層的對話,無形中使路得工作得到便利。他更吩咐僕人不可欺負路得,並她可以(不用自己打水)喝僕人(地位高於拾穗者)打的水。
引來懂事的路得深感不配叩謝(路得記二章9節)。原來波阿斯不是愛聽八卦,但是對於令人敬佩的神聖社會消息,是非常洞察的,二章11節:「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
甚至在用餐時,波阿斯破格讓路得和收割工人及波阿斯同桌,即是以身體語言提升了外籍女子的地位。還背後交待僕人「她就是在綑中拾取麥穗,也可以容她…」甚至吩咐僕人將麥穗「故意抽出來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喝她。」這裡,在職場上,波阿斯顯出的美德有:1.恩慈的主僕關係;2.無礙的階層溝通;3.明確的恩惠指示;4.完全的訊息掌握;5.實際的行動示範;6.注意細節的配搭;7.善用權柄的吩咐 ;8.透視信仰的價值。
遵守律法者有明確次序
最後,聖經中記載拿俄米對路得的吩咐,似乎十拿九穩,又像是冒著一個大風險,但是波阿斯確實是值得路得如此提出求婚,並且演出一場夜半求婚記。
老實說,若沒有婆婆這樣的鼓勵打氣,我們不敢相信一個外籍女子媳婦敢於如此一步步照章演出,順利地提出不致被拒絕的「衣襟遮蓋」要求。情理法練達的波阿斯當然熟讀耶和華的律法,按照親戚親疏,誰是更近的親屬具有當娶路得、必須履行那位至近親屬的責任(優先權),他一清二楚。
下半夜天未通明,路得豐豐富富地扛著六簸箕大麥回家。守候的拿俄米緊張又欣喜若狂。欣喜的是,波阿斯誠然是個好人,這個正直義人一者覺察到擔任「至近親屬」的要求急迫性,二者宜速不宜遲,以保持路得女子的名節─夜半求婚記的秘密難免有傳開之虞。他幾乎立刻要擺平迎娶新娘的所有障礙。對於波阿斯的反應,係一個謹守律法男人的智慧反應,此舉又完全在拿俄米所料之中。
猶太社會福祉令鄰國羨慕
看起來拿俄米料事如神,然而,所有波阿斯的真正作為斷事的程序,對拿俄米而言,全然是一個遵守律法而精明的人,自然而然的作為!
此外,讀者也可以留意波阿斯對「議事程序的熟稔」,以及處理「土地買賣過程、購買之權利順序」和「公開見證」的過程,我們會驚嘆摩西律法如何在士師「黑暗時代」裡,還是這樣被這個伯利恆社群所尊重啊!
這點似乎見到即使在士師記沒有正式國王的年代中,耶和華吩咐的律法,居然尚能落實,顯見當時社會恩慈與救助關係和體系並沒有崩解。那是一個讓鄰國摩押社會不敢想像,又是極為羨慕的福祉,路得也是用信心來羨慕、相信這個「盼望」,顯出她對拿俄米接受耶和華律法的信心堅定不移,更是吸引路得的動力。
可以推論,在十年前拿俄米和以利米勒便是以「公平的價格」,即土地收成乘以到達年數,來出賣土地,換取盤纏移民的,縱然事後證明那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抉擇(利未記廿五章:每年農產出金額 X 至禧年尚餘耕作年份=銷售土地價格),拿俄米卻是非常知道家族未來的權益,也為現實「無能為力」不能讓媳婦過好日子而難過,曾一心想打發她們離去。
尋求土地正義回歸恩慈法則
伯利恆在士師記時代因拿俄米、波阿斯群體服膺耶和華教訓,熠熠生輝。看到彼此相顧的社會,每個人經濟生活獲有保障。這點居然勝過後來三百年後的王朝時代,當時為了既得利益,以賽亞書稱猶太人富有者土地是「以房接房,以地連地」貧富嚴重不均,實已如後來先知警告,是拋棄了耶和華律法啊!
其次,經濟重新的出發。
波阿斯的慷慨豐富是窮乏家庭的救贖,但是毋寧說是上帝所設立制度的長久,這裡不再是撿拾麥穗的特權,更是取回土地,長期獲得生計依託的設計。沒有迦南美地就沒有發展的機會;但有了迦南美地,若不能分享並給予人重新開始的機會,一定成為兩極化的社會,經濟體制因而崩解。
主恩慈的制度律例,使得世上凡是重視土地經濟、財富正義的國家獲得長治久安。離開國家的正義,朝代反覆,人民在波濤洶湧之中受罪,舉世永無寧日。故此,猶太經濟的智慧與精髓,總是給國民曙光,可以帶給國家福祉,是否為現在各國/世人所體認呢?
禧年的土地經濟意義,本身就是讓窮苦之人(具有上帝形像的每一個人),在每日短期中有糧食可度日,長期則是每到五十年,則可以讓家庭生計重新開始,完全改變宿命。禧年,不僅讓債務完全赦免,家族失去的土地,復可無條件取回。可見人無論如何弱勢,乃是最尊貴的,他的經濟需要,莫不被上帝所眷佑。條件是,我們要回到施行上帝律法的國家地區─如當時的伯利恆。
今日,「大富」與「赤貧」兩極化同時存在的現象到處發生。普世愈發達,貧窮愈嚴重,此徵狀正是亨利喬治在1879年出版《進步與貧困》的論點。在「禧年」思想下,他發現土地問題是當前國家財富不均問題的本質。
亨利喬治推動單一稅制,影響到國父孫中山的土地思想,推出「土地國有而民用」的觀念,皆為站在聖經思想上的時代巨人。
當我們思想路得記的記載,好不好讓這個社會所有階層的人都有指望,特別是讓年輕人不被債務壓迫,要有生計的依託。再重的家庭債務,在禧年都要被減除;再貧乏的家庭,五十年週期結束都有拿回小農土地─重新獲得基本生計的權利。有了路得記的神聖指望,年輕人怎麼還會不愛他所屬的社會和國家呢?當然更不會看見因為明天無望而自毀生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