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新世界】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發明,而是要「順服」/佘日新

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我們不確定未來會發生什麼,但已提前感到恐懼。這是後現代世界最深的文化情緒——未來不再是希望,而是威脅。聖經對此早有洞察。傳道書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基督徒如何辨識、回應與參與未來?

11月24日出刊的時代雜誌(TIME)以「Seeing the Future」作為封面,它所點出的不只是全球政治與科技的加速,更是人類對未來的集體焦慮與渴望。這期封面帶著一種預言式的語氣,彷彿在問:

下一個世界長什麼樣子?人類還能掌握它嗎?我們是否已站在無法回頭的門檻上?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未來絕非只是技術、政治、氣候或經濟的總和。未來也是一種屬靈現實,是一個在神國度大敘事中被重新定義的概念。世界所謂的「未來」,往往是「時間的延伸」;但聖經中的未來則是一種「終極方向」,是天國在歷史中的穿透,是既已臨到、卻尚未完全成形的更新。

 

因此,相較世界媒體暢談的未來,基督徒有如迥別之人,觀點與行動理當不同。筆者試著從兩個視角檢視我們所看到的未來:文化時代診斷:加速、焦慮與權力重組的時刻;和神學視角:未來作為召命,而非預測。

 

一、文化時代診斷:未來被加速,但人心被拖慢

21 世紀初人類還以為科技將給我們更多時間、更多掌握感;但如今我們所面對的,是「時間加速、把握下降」的悖論。「Seeing the Future」這個封面,不只是展望,更是描述我們身處的文化狀態。

 

1. 科技加速與「未來焦慮」的世代

AI、基因編輯、量子運算、能源革命、地緣政治重新洗牌……這些力量讓未來比以往更快、更難預測。未來不再從遠方駛來,而是近得像在耳邊呼吸。但在人類加速的同時,人心卻愈來愈疲乏。心理學稱之為anticipatory anxiety(預期焦慮):我們不確定未來會發生什麼,但已提前感到恐懼。

 

Timothy Keller針對恐懼有精彩的詮釋,聽不懂英文?請AI幫幫忙!

 

這是後現代世界最深的文化情緒——未來不再是希望,而是威脅。

 

聖經對此早有洞察。傳道書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這句話不是悲觀,而是指出:科技能更新,但人心仍舊脆弱;文明能進步,但靈魂仍舊迷失。

 

2. 全球秩序重組:少數人制定,多數人承受

哈佛大學正義大師Michael Sanders所著The Tyranny of Meritocracy (繁中譯為《成功的反思》,稀釋了原汁原味)書寫了許多難以收斂的現象詮釋,「看到未來」並非人人都有資格。TIME調查顯示,世界的未來將由少數菁英制定,而大多數人只能被動承受後果:

 

• 科技巨頭制定數位世界規則

• 金融與國家權力控制資源流動

• 超級大國競逐話語權

• 小國、弱勢族群、一般民眾的聲音被稀釋

 

未來看似全民議題,但事實上是權力議題。聖經從舊約先知到耶穌再到啟示錄,都不斷提醒:權力若不被真理與愛約束,必將成為壓迫的工具;未來若交在自我中心的人手裡,必然往毀滅方向滑落。

 

二、神學視角:未來不是預測,而是召命

世界看未來,看時間的延伸;基督徒看未來,看「神國的故事」

 

TIME提問:「我們看見未來嗎?」

聖經問:「你如何活在將臨的國度中?」

 

1. 聖經中的未來:不是未知,而是已被神掌管

從舊約的異象,到耶穌宣告神國降臨,再到啟示錄的新天新地,聖經給我們的是一種「已然且未然」的末世論(already/not yet)。這意味著:

 

• 未來不是混亂的結果,而是神掌管的歷史

• 未來不是全然隱藏,而是部分啟示

• 未來不是憑能力創造,而是以忠心回應

 

換句話說: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發明的,而是我們要去順服的。

 

2. 人是管家,不是創造者;受召,不是自主

文化神學家 Andy Crouch 指出,人有能力塑造文化,但不能主宰文化;能參與世界,但不能自定宇宙的方向。這是基督徒的根本身份:

 

• 我們不是未來的主人,而是未來的僕人

• 我們不是預測的專家,而是盼望的見證人

 

這與世界「越能控制未來就越安全」的邏輯形成鮮明對比。

 

未來一直來,來得又急迫又驚懼,基督徒既然與人迥別,安全感自然不是來自掌控,而是來自信靠。前行的力量並非來自天然人,而是在聖靈裡不斷更新的人。

(文章來源:基督教今日報,2025/11/25。https://cdn-news.org/article/C251125000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