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安得廣廈庇寒士》/蕭家興
序《安得廣廈庇寒士》
1994年個人曾出版《尋找解放無產階級住屋權之實踐:住宅福利政策論叢》乙書,針對民意代表為選票所倡議的煽動的、情緒的,似是而非的住宅政策批評,予以理性的、反思的批判。惟全書止於政策短評,未能展現出個人對於住宅政策整體的、全盤性的、建設性的思考與構想。故將個人任職國民住宅單位主管以來,對有關住宅政策所發表的文稿予以蒐集、彙整出版之使命感。限於篇幅及簡要揭櫫全盤住宅政策理念的需要,本書僅收入已發表文章中部分較淺顯的,具有全面性、宣示性的論述文章。至於較具實務性、技術性的部分文章,以及理論性及草創之法案,則分別收錄於《調控台灣房地產市場兩隻失靈的手》及《走出懋遷化居的住宅經濟》兩書。
本書名雖然借用具有人道思想的唐朝詩聖杜甫所作,反映社會現實的「茅屋為風所破歌』乙詩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兩句合併而成,意涵個人深深期望大有為的政府(不管是那一個政黨執政)能籌措更多的住宅福利資源,使台灣人民人人有屋住,實現窮酸書生誠摯的心願與民胞物與的情懷。但個人更在意予以闡發的,莫過於本書名副題所宣示的:「為台灣建構有『住屋權』觀的房地政策。有住屋權觀的住宅政策主張:「住宅係以居住為目的」,個人或家庭應自我節制,不應將房屋作為投資炒作的工具,間接形成「有資產者」、「多殼者」對「無資產者」、「無殼者」的壓榨與剝削,影響經濟弱勢者購租住宅居住之需要。
本質上個人將住屋權視為人民的社會基本權之一,而與部分漠視人性發展、社會連帶責任與政治經濟思潮,主張回歸自由經濟、市場機能之學者及建築業界格格不入。畢竟,翻開總體經濟學或個體經濟學,並無專論房地產經濟之章節;翻開市場學,則房地產市場所特有的特性,諸如:房屋需求的競標性、供應期的延滯性、價格的異質性、區位的僵固性等,更有別於一般商品市場的純粹市場經濟的特性。特別是台灣房地產市場的特性,諸如:房地產價格的抗跌性、房屋預售方式易炒作房價之投機性弊端、金融市場「重富輕貧」的功利取向、不動產抵押市場融資制度「質押典當先於信用」的現實,只問確保債權,不問社會急難保障的經營型態等,均使得住宅市場「致命的」失去自由競爭之市場機能。
不少熟識的記者及建築業者常詢及個人住宅政策論述常帶有基督信仰的味道。更有媒體記者及自由經濟學派的學者,甚至是營建署同仁,根據施政理念將個人歸屬於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左派技術官僚。甚至擔心(更精確的說,在這個時代還真有人去告狀)由個人主導的住宅政策,會透過公權力干預房地產市場及住宅金融市場,斲喪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機能。其實所謂較具理想色彩的社會主義傾向,尚不足於概括個人對於民生居住問題的施政理念。因為個人不僅常以不同角度,諸如:基督信仰、人權、社會基本權或社會連帶責任等觀點來省思住宅政策,更嘗試引用馬克思學說中的社會結構因素,諸如階級異化的社會思想,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分析社會的不公義;以基督信仰,從人類本性的貪婪抨擊為富者壟斷房地產的不仁不義,並論述住宅未能按需要分配的不公平。而超脫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無神論及唯物論的貧乏。因為這些主義雖然均從人道的角度出發,企圖以公權力來解決階級異化,但總不若宗教信仰的社會關懷及道德力量的約束來得符合人性。終而出現本世紀以來原可避免發生的專制政權與恐怖統治,造成國家對人權及民主政治的嚴重傷害。更確切地說,社會不公義必須透過「解放神學」的觀點來尋求實踐。故須從神學重建人類心靈,在與人和好之中,社會得以共享物質需要;並以政治經濟學或制度經濟學為觀點,對不仁不義的市場經濟體系,無效率的行政體系及權責不分的決策過程等進行調節與改革。
正當撰擬序言之時,有兩則新聞再次印證個人的住屋權觀。其一是,有人投訴報刊指出其鄰人利用一塊土地與建商合建,即無需出任何費用而可分得一百二十間蓋好的房子。其二是,輿論媒體質疑年收入八佰多萬元,即將卸任的副總統竟然尚需由執政黨的黨營事業機構購建房子,以供其退休後「借住」。而突顯出當前台灣社會在住屋觀上嚴重欠缺社會公義,以及住宅政策確有偏頗不及之處。
個人期望透過本書所構思的住宅政策內涵,能提供住宅專業者對住宅政策進一步形成共識之基礎。俾在殘缺的住宅市場中,建構較前瞻且有社會意識的住宅政策;在貪婪的人性中,看出住屋權教育的價值;在多頭馬車的住宅福利行政中,促成設立一級住宅專責機關的行政革新。惟諷刺的是,在社會各界呼籲行政院行政革新,整合目前由各部會各自職掌各類住宅福利方案之際,身為國民住宅主管機關卻基於國宅基金資源有限,無法針對特定族群解決居住問題,而必須放棄長遠政策發展立場,對各部會各顯神通自行籌措資源辦理之特殊族群住宅福利方案不予反對,致台灣的住宅福利方案,諸如每坪六萬元勞工住宅、軍眷村改建住宅及擬議中的榮民住宅等,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冒出來,而顯得住宅福利行政疊床架屋,並與整合住宅福利政策之方向背道而馳。這是個人深深引以為憾,並對台灣未來的住宅政策發展深感憂心。
本書之順利付印,首先需要謝謝空間雜誌、營建季刊、台灣經濟、台灣月刊,自立報系及曠野、校園與新使者等基督教雜誌提供我發表個人看法的園地。其次,要感謝蔡茂雄兄、黄淑娟小姐、陳玲珠小姐指導電腦排版打樣,唐山出版社陳老闆惠允出版,為本書作出貢獻。文末僅將本書獻給影響我一生的女性,包括含辛茹苦扶育我的母親蕭邱邁女士、與我共創業的妻子李素琴女士,以及伴我同甘共苦一起成長的姊妹們:蕭麗華女士、蕭採妙女士、蕭麗鳳女士、蕭麗霞女士、蕭淑珍女士。
| 《安得廣廈庇寒士》簡介
唐朝詩聖杜甫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述說出其誠摯的心願與民胞物與的情懷,但也曝露出窮酸書生無力解決住宅貧乏問題的無奈。 台灣住宅貧乏問題不在於住宅供給不足,而是在於貪婪人性的不仁不義、房地產市場的殘缺不全及居住環境品質的惡劣。政府部門欲有效解決經濟弱勢族群的居住問題,提升居住水準,有必要重新建構較前瞻且有社會意識的住宅政策與行政,並透過宣傳與社會教育,使大眾認識「住屋權」作為社會意識及社會價值的重要性。 本書作者以不同角度,包括:信仰與神學、人權與社會基本權、市場經濟及政策與行政等觀點,來省思並建構台灣的住宅政策內涵。諸如:從人類本性的貪婪怦擊為富者壟斷房地產的不仁不義;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分析社會體制的不公不義;從基督信仰尋求人類心靈的重建,呼籲人與人在和好中尋求共享社會物質的實踐。寄望透過本書綱要的政策宣示,提供住宅專業者及社會大眾對住宅政策的認識,並進一步形成共識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