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新世界】不在遊樂場的代幣/佘日新
對基督徒而言,關照AI代幣所衍伸人類未來與上帝啟示的對話急迫性,遠遠超越前述科技、經濟、金融、心理與社會層面。需要將科技放在聖經真理脈絡中,檢視人何以為人?家何以為家?國何以為國?
小時候不覺得重要的課,現在覺得是關鍵!歷史課是其中之一,說話課是另一。小時候要背誦那些早已不復存在的人、事、物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因為和自己的當下很難產生共鳴,直到年歲漸長,才能體會「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真正意涵!還記得,小時候認為說話課是一堂很奇怪的課,直到生成式AI橫空出世,才發覺如果不會說話,未來連工作與生活都難以適應。
當黃仁勳在2025年Computex主題演講中談到資料中心將成為AI工廠時,這些工廠的輸入和輸出都是代幣。與實體工廠類似,AI工廠的獲利方式遵循經濟學P x Q公式:P是每個代幣的價格,Q是輸入和輸出代幣的數量。與普通工廠不同,代幣價格是一個變量,模型提供者可以根據模型的其他屬性進行求解。如何在以下三個關鍵變數之間解聯立方程式,對於任何給定的模型,都可以操縱這三個關鍵績效指標計算每個代幣的價格。
首先,輸入/出時間差,亦即模型產生一個代幣所需的時間,模型完成預填充階段並在解碼階段開始生成第一個Token所需的大約時間。其次,互動性:每個代幣的產生速度,通常以每位使用者每秒產生的代幣數來衡量。有些提供者也會討論互動性的倒數,也就是每個代幣輸出之間的平均時間(每輸出代幣時間,簡稱 TPOT)。最後,情境視窗:不同的用例需要不同的上下文視窗。大型文件和程式碼庫分析受益於更大的上下文窗口,這使得模型能夠對資料進行連貫的推理。
人類的閱讀速度為每秒3-5個單詞,說出來的數量也相仿,但大多數模型提供者已將輸出速度設定為每秒20-60個Token左右。因此,在科技巨鱷激烈科技炫技競爭中所衍生的實用經濟價值過剩,衍生出另一個需要同步解決的永續挑戰:能源的消耗。除了經濟與能源永續的考量,西方(以美國科技業為首)與東方(以中國DeepSeek為首) 的科技方法論各有講究,一方面反映了個別發展的限制條件,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地緣政治的歧異。
微觀視角更需在意的是AI的代幣化語言處理,人類心智的發展若過度依賴AI進行工作與學習所需的生成,可能造成另一種敬拜數位別神的危機。iKala創辦人程世嘉一篇「大腦外包」引發了熱議,他以技術的開發者與推廣者反思倫理課題,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此類反思造成的節制自然引發熱議後的分歧,但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是聖靈九果最後的「節制」所楬櫫的生命原則。
AI的代幣化語言處理也可能導致人際互動的真實性被物化與虛擬化,削弱社群的真實連結、信任機制與與生態互動。專研科技心理學與科技社會學的MIT教授Sherry Turkle是個人最喜愛的研究人員,從早期的Life on Screen, Alone Together, Reclaiming Conversation到近期的The Empathy Diary,無一不以溫柔但堅定的語調敘事她的反思,重擊一昧追求科技與經濟的謬誤。推薦各位讀者觀賞她一年前的演講”Technology, AI, and What Makes Us Huma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TVUx7HkjQ&t=95s)。
對基督徒而言,關照AI代幣所衍伸人類未來與上帝啟示的對話急迫性,遠遠超越前述科技、經濟、金融、心理與社會層面。需要將科技放在聖經真理脈絡中,檢視人何以為人?家何以為家?國何以為國?其次,需要專業基督徒透過當代科技工具與媒體形式更多發聲,不僅與研究社群對話,也訓練AI代幣逐漸具備靈性。最後,重新檢視AI化神學教育,當AI使得先前思維的搜集與新知識的生成更加普及化,神學教育與民主機制的對話,刻不容緩!
(文章來源:基督教今日報,2025/7/8。https://cdn-news.org/article/C250708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