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臺灣的選舉政治/蕭家興

愛臺灣的選舉政治 [1]

此次臺灣的縣市長選舉,有人說國民黨未能掌握民意而遭受挫敗,有人說是民進黨轉型成功且綠色執政經驗獲得民眾肯定,有人說新黨及建國黨在臺灣已沒有生存及主張臺獨的空間,臺灣選民做了理性而明智的選擇……,個人對類似說法有些不以為然。

十年前,常常為臺灣的選舉結果一片國民黨而為黨外或是民進黨無法突破縣市版圖打抱不平,十年後的現在,雖然臺灣的藍色縣市版圖在「政黨輪替效應」下變天而夠綠化了,但仔細觀察、分析選票的空間結構卻發現該藍不藍、該綠不綠,縣市的政治結構未能即時改變,以致內心仍舊憂心忡忡,快樂不起來。

不可否認,國民黨長期執政累積下來的民怨,正在臺灣人的「換人做做看」的意識型態中發酵,而使得其潛在的將會有一段會淪落為在野黨的黑暗時期。這不是推出清新、高學歷的候選人,或是更換黨主席、黨秘書長,甚至換內閣所能扭轉時勢於一時。正像早期黨外或民進黨的候選人論才識、講人品及為臺灣的犧牲與貢獻均屬一時之選,但其要脫穎而出仍是要經過一段因選民意識覺醒不足,而必須漫漫煎熬、等待的時差。

此次縣市長選舉,但見國民黨在數個縣市因派系擺不平而應勝未勝,數個國民黨籍候選人彼此互相瓜分國民黨的票源,而重蹈臺北市長選舉,國民黨輸在其票源被新黨瓜分的覆轍。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支持的派系多、各派系的人才亦多,終而自相殘殺,其敗選咎由自取,但也非臺灣人民之福。特別是中國國民黨自從外省籍黨員出走後,其已具有「臺灣國民黨」的屬性,擁有佔大多數本省籍票源,卻受制於地方派系而無法整合獨一的候選人參選,終告相互攻訐且票源分散而挫敗,殊屬不智。

當以外省籍為主的新黨自「中國國民黨」獨立出來時,新黨註定成為僅擁有少數黨員且被貼上「外省人」標籤的政黨。其外省籍票源只有在民意代表選舉可能有所發揮,並支持部分民意代表當選外,在地方首長選舉上,其僅佔少數的票源的游離與聚合將只能影響其他理念及省籍背景近似的候選人,而漸行漸遠地更加無法吸收本省籍的選票而獨立支持出一位優勢的當選人,甚至因其瓜分部分國民黨的選票,而使得相較之下才識能力較次的民進黨候選人漁翁得利而勝選。則實非臺灣人之福。

其實民進黨要不是目前人才不足,每縣市只夠提名一位,終能確保票源外,也將是因派系擺不平而走上國民黨的路。南投縣長的選舉即是最佳的例子,只是勝選的是民進黨的脫黨黨員罷了。這種狀況,國民黨在苗栗縣的選舉也是如此。

更嚴重的是,此次縣市長選舉,我們甚難在媒體上看到活躍在黨外時期的民進黨創黨黨員的積極參與。只是看到諸多原本強烈主張臺灣獨立建國者,在以勝選為目標下不再堅持獨立的理念。另外則是部分民進黨建黨以後才崛起的地方派系,利用了臺灣人遲來覺醒的正義意識而接收了選舉利益。

此次選舉,從政黨輪替的角度觀之,臺灣的選民並非贏家,反而暴露出選民對地方縣政的施政品質認知的智慧不足。部分未被綠化的、未被藍化的縣市在在說明選民對於民主政治政黨輪替的認識的確不足。因為我們看到一黨執政久久而縣政平平的縣分,不管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選民仍是以候選人的家族血統及派系因素作為投票的依據。民眾甚至分不清來自外縣市的超級助選員只是會作秀的地方首長,未能深沈地發現其施政係以活動造勢、吸引民氣或是輿論媒體垂青為導向,甚至為累積政治清譽,不惜打擊弱勢團體以贏取大多數中上階級的掌聲。民眾也未能深沈的探究這種縣市的施政對地域的長遠發展其實並無助益也無貢獻。

當看到臺灣的選民除了會被所謂超級助選員影響外,尚會被「走路工」、「辣妹秀」及「跪求投射」影響。當發現臺灣全面的綠化在民進黨在人才未能及時培養、尚未發掘下,其擴張的版圖及執政所需大量行政人才下,只能在急就章安排或任用私人好辦事的心態下,縣政將因主管的經驗傳承的中斷、重新摸索學習及裙帶關係的自我膨脹,在延宕時日下降低政策形成及執行品質。臺北縣、臺北市如此,現今綠化的版圖也勢將難免時,真為臺灣過猶不及的政黨輪替政治擔心。

[1] 本文刊於1997.12.14自立晚報「自立講台」專欄,標題改為:「該藍的不藍,該綠的不綠?——憂臺灣的選舉政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