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鯨神/蕭家興

台灣鯨神 [1]

二二八紀念館的本土書舖,一度是我午休買書的去處。一年來,書舖已隨著經營權的移轉關門,但一幅隨書贈送、雕有「海洋台灣鯨神文明」字樣的「鯨嶼」造型鑰匙圈,卻一直掛在我的公事包上。

兒子未曾開口,但總以異樣的眼神看著它,心裡低咕著:老爸怎麼跟時下的年輕人一樣,包包還叮叮噹噹的掛著守護神。我則以為「鯨神」是取「精神」的諧音,而沒有特別留意代表台灣象徵的意涵已改變。

頃閱新創刊的「海翁台語文學」,終於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李勤岸先生不願台灣這塊美麗島嶼,自賤成為一粒供豬食用又惹人嫌的蕃藷仔。希望台灣成為一隻背向悲情黑水溝,並泅向寬闊太平洋的鯨魚。

翻開西方精神文明史,能堪稱時代精神或是民族精神的,除了大多數人的主流意識要能引領風騷外,無不是都要付出極大的犧牲和痛苦。中世紀源於基督教的贖罪意識,而激發出來的愛與禁慾精神,正是最佳詮釋。

小說家吳錦發先生認為:「心清如玉」、「義重如山」,對斯土斯民永懷感恩,是台灣精神的軸心。我則發現先民「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蕃藷落土爛,枝葉代代湠」的不屈不撓,正是台灣人抗議精神的有力見證。

福爾摩沙台灣要建立非核家園,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非要跳脫個人物質主義的消費習慣,過著更簡單的生活不可;海翁台灣要擺脫中國的政治糾纏,可要克服「商人無祖國」的貪婪,才能抗拒中國廣大市場的誘惑。

[1] 本文刊於2001.3.4自立晚報「晚安台灣」專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