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互援的社會網絡/蕭家興

建構互援的社會網絡 [1]

拆穿有床拒診醫療人球謊言的戲碼,在寒流中愈演愈烈。醫療體系的沉痾以及猶在掙扎的無辜生命,則冰凍著台灣社會,令人心寒。

同時,聯合國以南亞賑災只需十億美金,但已收到四十億而呼籲各國暫停捐款,印尼以無邦交拒絕台灣政府參與賑災,台灣民間捐出的賑災物資歷經兩週只有5%送出國,新聞局動員20家媒體大張旗鼓勸募宣傳等,有權者的不當決策總是讓人相當錯愕。

作為一個父親,或是作為一個醫生都該知道:「生命無法重來」,隨時隨地都要省察自己正在做什麼,莫讓自我的醉生夢死及職業冷漠,無意間扼殺身邊至親好友或傷及無辜。當社會對家庭暴力、職業道德淪喪、公共道德欠缺、冠冕堂皇的施政假象、司法對公投綁大選的不公判決、勞工政策偏袒資方等習以為常,不再感到驚訝,或是姑息養奸、積非成是,這個社會的罪惡已深。

作為政府,本應關心窮人、失業勞工、單親家庭,常受家暴婦孺、破碎家庭等國計民生,其真正的施政績效應是針對底層社會的需要及基本權利,根本地從法制內容,在法令上給予特別的權益保障,再結合民間的力量,建構相互支援的社會網絡。

畢竟社會資源有限,個人的愛心難以持恆。為重大社會事件過度與即性的勸募,必然排擠社會的經常捐輸,進而影響社會機構的正常營運。欲確保醫療服務或社會福利工作不致顧此失彼,或是分配不均的窘境與遺憾。政府的施政不應止於形式的程序正義,而是要在法制內涵上,對弱勢族群施以實質的公義條款作為保障。

箴言第21章21節:「追求公義仁慈的,就尋得生命、公義和喜樂。」生命需要人權的尊重與呵護,快樂的孩童需要健康有愛的家庭,健全的醫療服務需要專業道德,社會福利需要永續的慈善捐款,而過猶不及的愛心資源,需要公義及有效率的行政體制來調配。

[1] 本文刊於2005.01.18.基督教論壇報第2390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