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糧倉—失職又失能的管家?/馮騰永
末日糧倉—失職又失能的管家?
馮騰永
台灣農業關懷使命團理事長
台灣新農業關注會NACA推手
前言:通膨議題的幕後─管家瀆職的嚴重性
通膨之苦─從兩個真相說起
「通膨」這個經濟議題我是外行人,不太能夠了解通貨膨脹背後的經濟原理。對於通膨這個議題,個人想先從下面圖表的真相開始說起。
全球糧食不安全?―穀物不缺,糧價卻飆漲!
圖1 1 和圖2 2 是摘錄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簡稱FAO)網站。我們可以從這兩張圖表知道:其實全球的穀物不缺,雖然生產量及消費量一直相當(見圖1);2020年以來的糧食價格(見圖2的紅色曲線)卻是一直上漲。除了市場價格人為惡意操縱的因素之外,還有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
![](https://jubilee.economic-ethics.org/ourjubilee/wp-content/uploads/馮騰永_圖片1.jpg)
(圖1)
![](https://jubilee.economic-ethics.org/ourjubilee/wp-content/uploads/馮騰永_圖片2.jpg)
(圖2)
人定勝天?生態價值 VS 人為經營—對大自然的誤解!
生產成本的快速上升,乃是篤信人類可以「人定勝天」的
結果。
圖3 3 (見下頁)是聯合國在自然生態總調查裡發現的一個醒目現象,就是對照大自然的生態價值(即天然環境的供應,如濕地保育)和人為經營(如農漁業、森林等),究竟何者勝出或敗落?非常可惜,這個真相並沒有出現在我們的教育系統或公開媒體上。但研究早已指出,自然生態的經濟效果遠高過於人類以科技經營大地的收益。
圖3裡,淺色直條圖指的是天然不受人類干擾生態系統的產值,深色直條圖則是指人工科技干預下生態系統產值。事實真相是「濕地保育」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其效益更勝於人為的農漁業養殖。就如早年桃園的埤塘養魚,都不需要放魚苗且不需投放魚蝦飼料,到了秋天季節,魚蝦就會收獲滿滿;比起現在人為池子裡的魚苗養殖,成本更少、收獲更多。
![](https://jubilee.economic-ethics.org/ourjubilee/wp-content/uploads/馮騰永_圖片3.jpg)
(圖3)
病根:人類文明─重經濟輕生態的無知
生態環境是人類福祉的根基
現代經濟活動時,經常忽略生態環境的優先性。
生態學(Ecology),是家的經營之道,也是一門屬天的、顛覆性的學科
「Eco」(生態)源自古希臘文和拉丁文,意思是「房
屋」、「家」和「家人」的意思。「生態學」(Ecology),就是家的經營之道。個人認為這是一個上帝設計好的、要我們遵行的家園經營之道,是一門屬天的和顛覆性的學問。
經濟學(Eco-nomics),是齊家之術,也是一門屬世的、思潮式的學科
「nomics」這個字,是生物學裡常用的字尾,是為了達成某個特定目的或滿足某項需要時,人類以累積的知識經驗變成可以用來實踐的行動,叫作「術」,也就是「方法」。所以經濟學(Eco-nomics)是一個方法,一種齊家之術,就是把你我的「家」經營得更好的「方法」。
人類社會的歧路―重經濟輕生態的本末倒置
以我個人自身經歷而言,雖然我小學時候沒有電力,我發現我要吃的任何東西都非常豐富,無論是地上的或是水中的,不僅種類多而且數量大。可是現在人們辛苦花費許多代價經營的結果,現代的糧食並沒有比過去更豐富,反而減少,甚至還仰賴許多健康食品,這實在是人類社會在經濟活動上的本末倒置,就是重視經濟卻輕忽生態的後果。
病情:全球生態系調查報告啟示─人類福祉快速喪失,急需懸崖勒馬
在舊約聖經和人類知識庫裡記錄著兩大全球生態系普查行動。第一次是在創世記挪亞時代,直接來自創造主的調查審判故事;第二次則是公元2000年人類自發性的普查壯舉。
血淋淋的審判故事─創造主的普查報告與處理方案
第一次世界普查行動記錄在舊約聖經創世記第六章裡。創造主的普查報告是:屬乎血氣的人多起來,所思所行的全都是惡;神決定要施行洪水,要除滅所造的,包括人、走獸、昆蟲和飛鳥(參創世記6:3、5、7)。之後,神與人立約(參創世記6:18),要義人挪亞建造方舟並且進入存留餘種。原以為神與人立了約,新生一代的人就會好一些,然而並非如此,人類依然故我不斷作惡。
人類自發性的壯舉─管家的普查報告與處理方案
第二次全球生態普查是在公元2000年,由聯合國發起,稱為United Nations Ecosystem Millennium Assessment(聯合國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是人類自發性的壯舉。這次普查動員千餘人,於2001年啟動,並於2005年發表報告。摘錄其中幾點結論和觀點分享給大家參考。
結論1:生態環境承受快速污染,失去可持續性
生態環境受到非常快速的污染和破壞、地球生態將失去可持續性。
結論2:人類都市化、耕地退化、氣候暖化
人類都市化,其後果是帶來耕地退化,以及氣候暖化。
人們比較注意到「耕地退化」和「氣候暖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極少關注「都市化」的嚴重性。
關鍵字:生物多樣性、可持續性發展
這次大普查之後,出現了兩個關鍵詞:
其中一個,是「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原本大地充滿非常多樣豐富的各種生物,經過人們四、五十年以來經濟高度開發的結果,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減少或是消失。
另一個關鍵詞「可持續性發展」,也稱為「永續發展」。多樣性和永續兩者息息相關,維持「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礎。
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作物多樣性拯救農業
野生作物恐不敵暖化
由於都市化、工業化等產業發展,造成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給人類的社會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生物多樣性消失現象的第一個衝擊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比方水稻、小麥)消失得非常快速。根據報告,16%至22%的野生作物種類可能在五十年內滅絕,包括61%的花生種、12%的馬鈴薯種和8%的豇豆。台灣原本擁有多樣豐富的野生水稻,現在只剩下大約1%,野生種幾乎消失殆盡。許多野生作物的品種恐怕不敵氣候變遷,因此糧食安全變得更加嚴峻。
耕地沙漠化
一塊土地上一旦出現生物多樣性降低的現象時,表示耕地處在沙漠化的過程。全球耕地沙漠化已經嚴重,失去生態功能的結果,將很快會影響糧食生產力!
破壞生態系統的隱藏原因:人類社會都市化
為什麼我們的生態系統和生活環境,會遭受到人類嚴重的破壞呢?
元凶是誰?全球都市化!
全球都市化是破壞環境的根本原因。亞洲地區出現:經濟
越發達、人類居住環境越都市化,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越大,排擠其他生物也越嚴重。
都市化是「惡」?!
都市化是一個概括名詞,指的不只是高樓大廈的建物,而是因應都市化出現的消費至上生活型態。
都市化是不是舊約故事「巴別塔事件」(參考創世記11:1∼9)的現代版?經濟發展把人類推向都市化,算是一項人類集體的「惡」嗎?
都市化的屬靈意義為何?
如果都市化是一個極大的惡,這個「惡」的結果,又會是什麼呢?你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人口分布都市化的屬靈意義是什麼?上帝怎麼看待都市化?
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你我必須正視都市化的問題,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幫兇。
▎ 都市化是上帝管家的失職
以下是都市化的具體特徵:
‧生養不多
第一個特徵是,生養不多。都市化出現人口密度過高,土地資源超限開發使用,造成土地破壞耗盡,基本生活費昂貴,家庭子女的開支無法負擔;造成都市適婚青年的結婚率和生育率降低。
‧管人不管家
第二個特徵是,人類管人不管家。人類被造本來是負責治理大地和其中的受造,而由神自己負責管人的。都市化之後,人口密度太高,人際關係複雜了,也因為無其他受造物可管,促成「管人」比「管家」更為普遍更積極。
‧有家沒園─沙漠化!
第三個特徵就是,居住在城市化的人有「家」沒有「園」。都市化的結果,你受到高房價和高居住密度的影響,多數只能住在一個狹小「水泥公寓」裡(有家沒有園)。習慣了有家沒有園的處境,養成全心全力進行各種室內裝潢,也就使得自己生活環境成了沒有其他生物的沙漠化狀態。我們注意檢視都市活動空間就可以知道,除了人之外,還有其他生物嗎?說不定連蟑螂和蜘蛛都找不到;這是生活環境很典型的「沙漠化」。
‧消費至上的罪中之樂
都市化的結果,到了最後,人們定會走向消費主義。因為你的生活裡沒有其他生物,只有人,所以所有資源利用都傾向以人為主。人本主義就會出現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更加專注在提升物質享受。也就是說,在都市化的發展之下很難有生產,鼓勵消費促進生產為口號,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迷思。人們最後只能落入消費循環中的罪中之樂,失去神所賜的管家職分。
我是不稱職的管家!
‧忽視主人賜下的禮物
沙漠化現象顯明忽視主人賜給你我的禮物─其他受造。我們稱耶穌基督是主,主所賜給你我的禮物是什麼呢?也許有人以為,主所賜給我的是個人天賦、恩賜和機會;其實不只是如此,主所賜給你我最重要的兩樣禮物,一是時間,另一則是土地。時間會溜走,通常我們很在意,會緊緊抓住。但是,土地不會跑掉,所以我們很放心,卻常常忽略。
人們非常在意時間,可是人們卻把時間拿來做什麼呢?在創世記裡,耶和華神明確地說,祂造了人之後,賦予人的天職是「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1:28),結果,人們忽視土地管理,沒有把時間用在土地上耕耘,也不管這些受造物。何等令人感慨!
‧其他受造物難道不具備屬靈的價值嗎?
人們對於周邊這些其他受造物不具備認知,不重視其他受造物的屬靈價值。
筆者訪視神學院,神學院校區有土地、有樹木,也有花園。可惜很少人會去認識校園裡的植物、動物。
曾經我拜訪台北一間早年宣教士建造的教會,裡頭有一棵當年種植、年逾半百的台灣竹柏;樹幹很粗大,樹高約有三層樓高。很可惜,因為照顧不當,這棵樹已經枯死了。教會安全顧慮之下,決定請環保公司來處理,代價就是支付他們新台幣十萬元。其實,這棵樹屬於高品質樹材,至少可以賣新台幣十萬元。教會不但不需要支付這筆移除費用,反之還可以賺錢。對受造物無知,讓我們忽視神給你我的禮物,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例子。
最後審判:毀壞大地是罪!
大地是屬靈的溫度計
新約聖經在啟示錄11章15至18節提到,「第七位天使吹號⋯⋯凡敬畏祢名的人⋯⋯得賞賜的時候也到了。祢敗壞那些敗壞世界之人的時候也就到了。」
上述經文裡「凡敬畏祢名的人⋯⋯得賞識的時候到了」,這實在是一個好消息!我們是敬畏耶和華神的人,我們都期待著得賞識的時候。這裡告訴我們,得賞識的時候到了。
可是,大家比較少注意到的是,「祢敗壞那些敗壞世界之人的時候也就到了」翻成現代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是毀壞大地者,要把你除掉的時候也到了。」神的審判已臨近,要除掉毀壞大地者的時候也到了。每當我看到聖經上的這一句話,想起來我自己都會戰兢發抖。
聖經早就告訴我們,「因為萬有藉祂、為祂、靠祂造的」(參歌羅西書1:15∼17)既然萬有都是神所造的,因此毀壞大地是罪,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我們周邊環境的發展現況,就是屬靈的溫度計。
我時常會想,「在我的生活中,我有沒有毀壞大地?」如果在你我的生活周邊連一個生物也沒有,難道你我沒有責任嗎?所有受造物都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我們必須從「關愛受造世界」做起,隨時關心生活周邊的生物有沒有減少!
愛主(祂)=愛人(她、他)+愛地
中文造字實在很有意思!我們寫代名詞:天父的「祂」、以及男生的「他」、女生的「她」,或者土地的「地」,這4個字(「祂」「他」「她」「地」)都有相同一個邊旁。我若愛主(祂)的話,必須也要愛人(不論「他」或是「她」),而且也該愛這片土「地」,缺一不可。
創造原理:牽一髮(人)動全身(受造界)
罪入了世界:大地萬有同受咒詛
「(上帝)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創世記3:17)
值得注意的是,地上的其他受造物都因你我(人)的緣故而遭受咒詛。大地萬有同受咒詛的結果,舊約先知們就發出以下這些形容詞描述大地。譬如這地「悲哀」(耶利米書12:4)、「悲哀」(何西阿書4:1∼3),甚至「嘔吐」(利未記18:25∼28)。進入新約恩典時代之後,保羅書信裡面,也提到一切受造之物仍在和人「嘆息勞苦」(參羅馬書8:22)。
信仰挑戰:人與受造同享救恩
我們基督信仰要面對的挑戰是:「人要與受造物同享救恩」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當我在承受救恩的時候,也當思考我周遭的受造物有沒有也同享救恩。
神隱藏在大自然裡!
「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0)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在大自然裡面,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我們不可忽略,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
「既然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歌羅西書1:20)
更重要的是,到了新約的時候,藉著祂(基督)上帝讓萬有與自己和好,就是通過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上帝使天地間的一切都跟自己和好了!這些萬有要與神和好,都是因為你我的關係,如果我們人類沒有與上帝和好,這些受造物就不會與上帝和好。經過總調查的結果,現在我們的大地是如此悲哀的話,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人」的緣故,因為人沒有真正與上帝和好。如果你我與上帝和好,萬物就會跟著好。
所以,我們的信仰深度,可以從我們所處的周邊環境狀態來顯明;也就是說,當前外在自然現象失衡與人們心靈深處的黑暗是畫上等號的。
受造之物正在等候什麼?神的應許―醫治和更新!
我們在期盼「新天新地」並不是指我們要換一個環境,比如去另外一個星球居住或是住在上帝的那個天上。這個「新天」是指我們所住的地球需要更新,就如同我這個人需要重生一樣。重生的新人是我這個人在所有的心思意念都被聖靈改變。地球也是這樣的,身為這地的治理者蒙受救恩成為新人之後,其他受造物也會同得更新的功效。
「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歷代志下7:14)
這段經文是上帝非常震撼的承諾,就是我們人類如果遵行神的道(更新),接著這些萬物也會得著神的醫治(更新)。對於人們而言,要自卑、要禱告,然後要尋求主的面。接著,神自己對於萬物就會醫治他們的地,當人們更新以後,神自然就透過人們治理萬物的時候就醫治它們了。
我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經驗想分享給大家。我很喜歡吃無花果,剛好有機會從我妹妹田裡撿了兩根枝條來栽種無花果樹。她告訴我,她的無花果樹生長不佳。我說沒關係,我先種種看嘛。於是,我就種在我自己的田裡,到了第二年,我的無花果樹結實累累。我妹妹跑過來看,她十分驚訝地說,「哥,你的無花果樹怎麼有這麼多的果實啊?!我那邊到現在都還沒有結那麼多呢!說不定連你的1%都沒有!」我想,這是因為「我的心」被神醫治了,「這地」就被神醫治了,於是「萬物」就跟著興盛。這是我非常、非常深刻的親身感受。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glorious freedom)。」(羅馬書8:19∼21)
為什麼今天的農業有這麼多沙漠化的問題?地利不如以往?這是因為我們「人」不對!所以傳福音給人多麼重要,而且傳福音要傳到骨子裡頭,不是人們表面進教會或是教會機構舉辦一些特會就好,而是要按照神的原則,傳福音就是要從關愛受造世界做起,因為萬物都在等候「人真正成為對的新人」。
處方:整全福音要包含關懷受造世界─建議基督教會要儘速鄉村化
福音是謹守天職的報賞
路加福音10章27節提到,「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裡講的「愛鄰舍」,絕不是只有「愛人」或你隔壁的人,愛一定要放大更擴及到神所創造的「其他受造物」(土地和生物)。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不僅我們自己幸福,我們周邊的人也會幸福,還有我們周圍環境的受造物也會跟著幸福。
有兩個英文單字讓我十分警醒:第一個英文單字是,caretaking。我們都知道,神供應我們身心靈所有的需要。另外一個英文單字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我們受造是為了修理看守這個園子(參創世記2:15∼16),英文叫作caregiving。這是神創造的生命律:神在人身上的關懷照顧(care),會轉移到人對其他受造物的治理。現在多數教會大多只強調我們對人的care,幾乎忘記了也該對其他受造萬物的care。
基督信仰實踐要推動愛鄰舍,鄰舍新定義包含周邊的人和其他受造物;傳福音必須同時要關愛受造世界才是。
綠色循環的農業經濟是永續之本─教會鄉村化
面對都市化是惡的屬性,都市教會要鄉村化。
第一步的省察:先從教會和基督徒首先要看看我們自己的房舍裡面,有沒有任何一盆花或是任何一個受造物,還是全部都是人造的?
其次,教會活動移到鄉下的田園裡舉辦。在草地上或是樹下舉辦野外禮拜或活動,親近上帝的其他受造物,體驗上帝最初創造天地萬物時的心意。
請移步到田園中或是野外去敬拜上帝吧!如此行將會豐富你的敬拜!
結語:通膨雖是苦難,苦難與人有益
雖然今天分享的這些,可能不一定和通貨膨脹有直接關係。但是,我想勉勵大家,雖然通膨是個苦難,但是苦難與人有益,讓我們恢復「管家職分」,這是重點。因為我研究的是苦難生物學,我發現,生物越早開始有苦難,就越能抵抗艱難環境。
(本文為「2022年11月12日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英整理)
▎ 附註
- 圖1的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糧農組織穀物供需情況簡介。2022/10/7。https://www.fao.org/worldfoodsituation/csdb/zh/
- 圖2的資料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和農產品價格指數。2022/10/7。https://is.gd/1i6Xnf
- 資料來源: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Examples-of-contrast-in-estimated-economic-value-of-ecosystems-in-sustainably-managed_fig2_30404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