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蕭條中的靈性挑戰/陳冠賢

停滯蕭條中的靈性挑戰

陳冠賢

中華信義神學院院長

無從躲避且不受景氣循環威脅的消費文化

自從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經濟經歷劇烈的影響與震盪。美國聯準會為了挽救股市,遂於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實施無限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此舉固然使美國股市不致低迷,但也引發通膨,與此同時也出現失業率急速攀升現象。

2022年2月24日開始的俄烏戰爭,導致糧食與能源價格大漲,引發全球通膨居高不下。同年5月,美國聯準會宣布實施縮表(Balance Sheet Reduction),試圖抑制通膨和過熱經濟,然而6月通貨膨脹率創下驚人的9.1%,10月稍有緩和,但仍有7.8%。

同一期間的台灣,景氣燈號則是自2020年3月的偏向景氣低迷的黃藍燈,逐漸爬升到2021年2月代表景氣熱絡的紅燈,一直維持到在2022年1月轉為代表景氣轉向的黃紅燈,然後一路下滑到11月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而消費者物價指數則是從2020年6月起一路持續上升,日常生活中的物價逐步上揚是一般人真實的感受。儘管此期間,國內並未傳出大規模的裁員情況,但不少產業已經出現鼓勵員工休假(例如竹科、南科廠商),以因應訂單不足,產能過剩的情況。即使將來未必如部分學者所預期再度出現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恐怕也難以樂觀看待經濟前景。

(圖1)

然而,在失業率攀升且物價飛漲的時刻,自2005年出現的購物日:「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即感恩節之後的禮拜五)和應運而生的「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即黑色星期五之後的禮拜一),並未因此消聲匿跡,仍然是美國人民不可或缺的年度盛事。

而台灣也不遑多讓;不僅許多縣市政府推出短則兩個月,或長達近半年的「○○購物節」,期望能促進當地的觀光與消費,同時各大電商、購物網站、信用卡發卡銀行和電信業者無不照常推出「雙11購物節」優惠活動。

看到這些購物行銷廣告,實在讓人難以想像目前是處於景氣持續低迷、物價持續上揚的狀況之中。即便我們真實感受物價上漲,媒體報導或是經濟數據都顯示經濟前景並不樂觀,但顯然消費行為並未受到顯著影響,儼然是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容我大膽地說:「我們實際上處於無從躲避且不受景氣循環威脅的消費文化之下。」

(圖2)

(圖3)

十九世紀末,美國社會學家衛伯倫(Thorstein Veblen,1857∼1929)及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開始有關消費的研究。後因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在歐洲的興起,上述兩位學者的著作遭到忽視。直到1980年代,西方社會學家不僅重拾對消費的興趣,同時也開啟不同領域學者對消費文化的探討,其中當然也包括基督宗教的神學家們。

接下來所提供的並不是對消費文化的詳盡分析,而是簡單介紹當代消費文化的三個重要特徵︰

無止境的通知、佔用和形塑

首先是「無止境的通知、佔用和形塑」。從1950年代開始,大眾消費逐漸成為西方現代主義的核心,而原本就為商業活動服務的廣告行銷,也愈發蓬勃發展,特別是與傳播媒介的結合。從過去的DM、電台廣告,進而電視廣告,然後發展到手機簡訊推播、電郵行銷,乃至於今日已經習以為常的電視購物頻道、影視節目中的置入行銷、社群媒體以演算法所提供的主動推薦等。我們無時無刻都會接觸到各式各樣廣告行銷訊息,即使我們再如何努力地取消、拒絕甚至是防堵,也難以消除或逃離。各式各樣的廣告行銷訊息為了持續激發消費的欲望,因此必須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進一步是佔用,從而達成對消費者的形塑。

加速縮短的欲望滿足週期

消費文化的第二個特徵是「加速縮短的欲望滿足─消逝週期」,這可以分別從商品或服務供應者和消費者兩方面來看。

就供應者而言,如何增加並持續保有其品牌的市場地位,並從而獲得利潤,乃是其存續的重要課題。因此,持續不斷地滿足且刺激消費者欲望,就成了商品或服務供應者首要的關注。而常見的模式就是藉由持續且加速推出新世代產品或服務,不斷地吸引消費者。既是要滿足消費者當前的需求或欲求,同時又期待其滿足的盡快流逝,以便盡早進行下一輪的消費,因此欲望的滿足和消逝持續交替發生。

就消費者而言,消費不僅是為滿足需求,同時也是主動建構認同感的過程。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指出,「消費」一詞的意義並非單純指物質消費,而是涉及符號和象徵的消費。所以,消費者或許會出現以下的經驗:存了一筆錢,總算取得渴望許久的商品或服務時,卻感到一陣失落。他進一步地指出:「這表示消費永無止境。假如它真的單純只是一種耽溺、一種深陷,那麼我們應該終究會滿足。但我們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想要消費更多更多。」1

換言之,對消費者而言,消費本身恐怕比透過消費所獲得之需求或欲望的滿足更令人嚮往。因此,欲望滿足─消逝週期的縮短正是由消費者對消費之渴望所驅使。而此種對消費的渴望,社會學家巴卡克(Robert Bocock,1940-)則悲觀地認為在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之時,仍將持續。他說:「活在後現代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陰影之下的人們,仍將繼續欲求那不可企及的─也就是一切欲望的魘足。」2

消費如同溝通

消費文化的第三個特徵則是「消費如同溝通」(consumption as communication)。

「消費如同溝通」可說是歷來關於消費的研究中必定會觸及的議題,無論是早期衛伯倫所提出之「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及其背後的「社會仿效」(social emulation),或齊美爾所主張之「模仿與立異連續的社會循環」;乃至於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1921∼2007)和經濟學家巴倫‧艾雪伍德(Baron Isherwood,1945-)所主張之「消費的基本功能在於能夠創造意義」,並從而「製造與維繫社會關係」;抑或是青少年次文化透過消費儀式,對於文化工業製品(例如音樂)進行選擇性的挪用,以展現其認同或反抗。3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隨處可見各種不同以消費作為溝通模式的現象,其中尤為常見的有:藉由消費表達個人的身分認同及傳達主張或訴求。前者例如球迷會穿戴其所支持之球隊的球衣、球帽,購買或蒐集球隊所推出的周邊商品;或是各類群體製作專屬群體識別的商品,提供成員或有意加入者購買,藉此表達其身分認同,例如班級的班服、社團的團服、WWJD手環⋯⋯等等。後者常見的例子則有:藉由媒體呼籲並實際拒絕購買,以表達抵制不良廠商的訴求;或是藉由購買並在社群媒體發表訊息(例如:用新台幣讓它下架),以表達對廠商的支持。

(圖4)

(圖5)

消費文化中的靈性挑戰

對基督徒而言,消費同樣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我們也無法規避消費文化所產生的影響與塑造,甚至我們無形中也可能將這些影響或塑造呈現在信仰之中。因此,我們需要謹慎考慮並加以面對。以下將以主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馬太福音4:1∼10)為模型,提出筆者對於消費文化所帶來之靈性挑戰的看法:

顧客就是上帝:由消費所建構之身分認同

主耶穌在曠野所受的第一個試探是針對祂身分的質疑:「祢若是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4:3)。事實上,消費文化其實也向我們發出類似的挑戰,但不是以質疑的方式,而是暗示人可藉由消費建構自己所期待或嚮往的身分認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而其中值得留意的口號,莫過於「顧客就是上帝」。

一方面,這口號看似針對銷售或服務從業人員,提醒他們必須重視消費者,以客為尊,竭盡所能地提升其消費經驗與感受,以獲取持續購買或消費的機會,甚至是形成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供應方的依附。

另一方面,這口號同時也是暗示人可以(甚至是應當)藉由消費行為,從而獲得極度的尊重,並享有如同上帝主宰萬有般的體驗,即使這體驗未必真實,也極為短暫。

身為基督徒,我們當然會本於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上帝」(出埃及記20:3)而留心,並且謹慎面對。但我們也無法否認在日常的消費經驗中,「顧客就是上帝」確實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也是難以逃避的試探。

財富自由(F.I.R.E.):由消費所建構之安全感

主耶穌在曠野所受的第二個試探,可說是針對安全感根源的挑戰:「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跳下去⋯⋯」(馬太福音4:6)而當代的消費文化也試圖影響人將安全感建立於足以維持恆常消費之上。

近年來,在各種媒體經常可見以F.I.R.E.(Finance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即「財務獨立,提早退休」,常見中譯口號為「財富自由」)為主題的內容。F.I.R.E.更具體的表達則是:「指一種透過充足本金創造被動收入,不需工作就能支付生活開銷的狀態。相較於過去以『財富』為目標的理財心態,F.I.R.E.更重視自由與時間的可貴。目的是以財務自由為基礎,讓人生保有選擇空間,提早擺脫『為了生計必須工作』的困境。」4

換言之,F.I.R.E.或財富自由反映出當代對於退休生活所應當具備之安全感的典範轉移:從「擁有足夠的財富」轉移為「足以維持恆常消費水準」。亦即退休生活之安全感的判斷基準,從「擁有(足夠財富)」轉變為「維持恆常消費水準」。

F.I.R.E.運動不僅反映當代退休者(或提前退休者)逐漸轉向以足以維持恆常消費作為退休生活之安全感根源,而此運動主要是針對尚未退休的一般群體倡議,並期望對他們形成影響與塑造。因此,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可能逐漸轉向以「維持恆常消費水準」為安全感依據。

身為基督徒,我們當然確信獲得財富的能力是出於上帝(參申命記8:18),而能夠享用所領受的豐富同樣是出於上帝(參傳道書6:6),並且我們也熟稔使徒保羅的勸勉:「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6)。但我們也無法否認,當今的消費文化正試圖影響我們,將安全感的根源從不斷供應我們需要的上帝轉向我們自己的恆常消費行為。

無窮盡的消費:消費所提供的終極盼望

主耶穌在曠野所受的第三個試探,則是關於終極應許:「祢若是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祢。」(馬太福音4:9)

同樣地,當代消費文化也向世人應許它的終極盼望:無窮盡的消費。如前所述,消費文化持續不斷地提供消費者各式各樣的資訊與選擇,持續地刺激消費者,使其需求與欲求在滿足與消逝間持續交替進行。

一方面,這是為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賦予具備療癒功能的形象(即滿足所需或所欲),有如蘇明思(James K. A. Smith)所言:「成為一種類似救贖(quasi redemption)的手段。」5 另一方面,這些商品和服務只能短暫地滿足,無法實現永恆的救贖,所以需要持續消費,進而倚賴消費,乃至於嚮往消費本身,更勝於需求與欲求的滿足。因此,消費本身儼然成為終極應許(ultimate promise)。

身為基督徒,我們當然明白真正的終極盼望乃是上帝國度,正如我們以主禱文祈求:「願祢的國降臨」。路德對此禱詞的講解也教導我們:

「因此我們要消除疑惑,鞏固信心,且讓上帝的國作我們祈求的第一件事。那時我們必確實豐盛地享有其他一切東西,如基督曾教導我們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因上帝既將那永遠不能廢去的恩賜予我們,又怎會讓我們忍受今生貧乏的痛苦呢?」6

但我們也無法否認,生活在消費社會中,即使我們竭力抗拒消費文化所提供的終極盼望,仍難逃離消費作為僅次終極(penultimate)的盼望,而持續被吸引、影響與形塑。

停滯蕭條中的靈性挑戰

受衝擊的消費生活vs受消費塑造的人

停滯蕭條會不會發生?何時發生?如果發生,會持續多久?

筆者並非經濟預測的專家,無法對以上提問提供合適的見解。

但就靈性關顧的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停滯蕭條勢必衝擊現有消費生活與習慣,但我們卻未必能降低消費對我們的影響與塑造,並察覺自身所面臨之靈性挑戰與困境。甚至我們可能因為必須撙節消費支出而感到惶惶不安,導致更深地嵌入已經受消費所形塑之身分認同,並致力於「更有效地」消費,藉以克服消費不足的恐懼;同時我們可能也更加期待將來的經濟復甦和榮景,甚至視為身分認同獲得救贖的時刻。

可能的出路:欲望的重塑造   

對此,筆者也仍在學習與探索可能的出路。就近期的閱讀來說,筆者推薦蘇明思(James K. A. Smith)所著的《欲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7 和丹尼爾‧貝爾二世(Daniel M. Bell Jr.)的《欲望經濟學: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督徒應該懂的事》8 。無論是蘇明思所提出之欲望的重塑造(re-formation of desire)或是丹尼爾‧貝爾二世所主張之「教會作為『聖靈驅動的欲望經濟』」(the church as a Spirit-empowered economy of desire),筆者認為都能幫助我們進一步反省與回應消費文化對我們的影響,特別是當現有消費習慣遭受衝擊之時。最後謹以使徒保羅的見證作為彼此的勸勉。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腓立比書4:12)

附註

  1. 引自Robert Bocock(1995)。《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台北:巨流。頁105。
  2. 同前註,頁106。
  3. 以上整理自John Storey(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頁49∼81。
  4. 引自張道宜、陳建銘,〈FIRE運動是什麼?〉Cheers雜誌,2020年11月號。
  5. James K. A. Smith(2020)。《欲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鍾憫譯。台北:校園書房。頁66。
  6. 《協同書:基督教信義宗教會信條(修訂版)》。李天德譯。香港:路德會文字部。頁384。
  7. James K. A. Smith(2020)。《欲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鍾憫譯。台北:校園書房。
  8. Daniel M. Bell Jr.(2022)。《欲望經濟學: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督徒應該懂的事》。鄭淳怡譯。台北:校園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