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通貨膨脹的因應之道/林榮恩

回應:通貨膨脹的因應之道

林榮恩

TXI Center 台灣以色列投資合作中心創辦人

EON Center 頤恩萬國教育中心(以色列)創辦人

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董事

活出彷彿沒有通貨的生活

通貨(貨幣)只是交易媒介,但此交易媒介的購買力可被政府印鈔票而改變,你的購買力如何才能不被現金(貨幣)定義呢?

我們生活在現今這個世界上,幾乎每一個人都會需要有一個交易媒介,這個交易媒介就是貨幣。然而,貨幣的購買力卻可被政府隨意決定或改變(如印鈔票),導致你我的現金(貨幣)購買力可隨時被政府決定而改變。

我不禁思考,我們的購買力可否不被貨幣來決定呢?也就是,我們如何可以活出一個彷彿沒有通貨、沒有貨幣,不被現金定義的生活?又,該如何做?個人提出以下三個原則:(一)培養恩賜、開源節流。(二)互通有無、減少浪費。(三)互助幫補、濟弱扶貧。

第一項原則,就是「培養恩賜、開源節流」,是與我們自己有關的,需要自我操練。後面兩項原則,「互通有無、減少浪費」及「互助幫補、濟弱扶貧」,則需要大家一起來實行。以下將扼要說明這三大原則,以及我們如何透過科技的輔助來做到這些事情。

培養恩賜、開源節流

培養恩賜

‧他連得Talent(希伯來文是כִּכָּר)是用以衡量金子或銀子的重量單位。

‧所以,Talent才是購買力的根源,要把焦點放在Talent(恩賜才能)而不是舍客勒(金錢)。

聖經裡「他連得」(Talent,希伯來文是כִּכָּר)是用以衡量金子或銀子的重量單位(參閱出埃及記37:24、38:25),而且他連得Talent也表徵屬靈的恩賜(參閱馬太福音25:14∼30),所以他連得Talent(恩賜才能)才是一切購買力的根源。因此,我們不應該把焦點放在我們口袋裡有多少貨幣(舍客勒、金錢),而是要把焦點放在我們身上有多少恩賜才能(他連得Talent)。

上面提到的購買力,並不是指大家好像要很有購買(行動)力。今日研討會的主題─抗衡通膨,探討如何應對通膨,個人認為更深層的意義應是,是否神藉由通膨要讓人們重新檢視自身的生活型態?同時也檢視我們與神的關係。如何面對通膨或如何解決通膨,通常只是問題的表象,個人覺得更深層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型態是否需要重新檢視或改變?

開源節流

以下從收入面和支出面這兩面向說明開源節流。

收入面

‧主動式收入:建立特有恩賜,讓所得增幅超過通膨。

‧被動式收入:建立抗通膨的資產,譬如有息、滿足生存要素的資產。

通常大家都會關心我們最熟悉的主動式收入。那麼可以想一想,如何建立我們的特有恩賜,讓所得增幅超過通膨率。

在被動式收入方面,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建立一些抗衡通膨的資產,像是有息或滿足生存要素的資產,例如參與可耕種的農地。比如說,去參與像馮騰永老師推動的計畫,就是有一群人他們擁有可以耕種的農地,而住在都市裡或無法離開都市的人可以與這群直接接觸土地的人彼此有一起合作的機會,一同參與可耕種農地,以滿足生活所需。

支出面

‧循環與再利用,廢物變黃金。

‧以物易物,減少花費。

‧勤儉。

‧利用數位科技直接向產地採購。

在支出方面,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循環再利用,讓廢物變黃金?因為我們實在浪費太多資源了。

再者,也可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同時減少花費。就像周學信老師剛才的分享,我們其實可以不花錢購買又可以享用物品,以物易物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並且,教會在以物易物這件事情上面,也可以扮演一個集散中心的角色。

以及,培養節儉的美德。

還有,利用數位科技直接向產地採購。譬如透過網路的方式直接向原產地(或農民)購買產品。

以上這些是屬於開源節流的部分。

互通有無、減少浪費

互通有無

接著來談談關於互通有無。

停車位例子

如同馮騰永老師在〈末日糧倉─失職又失能的管家?〉一文中所提的,台灣人口有78%是在都市裡,然而都市裡有很多東西其實是浪費的,譬如車位。

一般而言,車位的使用情形大多是這樣的:你我住家可能已經買了一個車位,但是只有晚上才用得到,又因為白天外出工作需另租用外部停車場的停車位來停放車輛。那麼,有沒有可能採用交換的方式使用車位呢?

例如,A君白天要外出工作,所以他的車位白天就可以讓B君(在A君住家附近的工作者)使用,同時A君白天上班所在附近可以使用C君的車位,因為C君白天也外出工作,不會用到C君自已的車位⋯⋯如此交替使用車位。

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有太多東西,在買了之後其實是浪費的,並沒有充分使用到。車位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以物易物網

既然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都市裡,而且普遍使用Wi-Fi和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那麼就可以運用科技的輔助做到以物易物(如以物易物網)。不只是車位,還有很多東西也可以交換,譬如小孩的用具(如娃娃車)。個人相信,在通膨來襲之下這將會成為一門顯學,因為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你我可以不必再多花錢,同時也減少浪費。

透過這個方式,教會也可以成為線下的交換中心。當然,教會成為交換中心也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教會可以接觸更多原先接觸不到的人,廣傳福音。

減少浪費

「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裡拿著天平。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啟示錄6:5∼6)

浪費食物

針對食物的浪費,以下列舉幾個數據:

‧聯合國統計全球四成食物浪費,台灣每年丟棄食物逾38億元。

‧行政院環保署則統計,台灣在2020的廚餘回收量超過52萬公噸,換算成廚餘桶堆疊起來可以達到1.2萬座台北101的高度,而這個數據還不包括被誤丟到一般垃圾的廚餘。

‧聯合國指出,只要全球減少25%的糧食浪費,就能讓地球上的所有人吃飽。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倘若我們可以減少食物的浪費,我們就能養活全地球上的人,如此一來就沒有食物通膨的問題了。

再者,透過再製或再利用或再轉送避免食物浪費,就可不必再多花錢去購買一些其實是不需要的食物了。

所以,為了避免食物浪費和改善剩食的問題,可善用並發展「剩食網」,以有效減少浪費。

大型垃圾

關於減少浪費,還有另外一個統計數據:「全台每年15萬噸大型垃圾,僅三成再利用,其餘全進焚化爐、掩埋場。」

關於大型垃圾,我們也可想想:如何發展二手家具網和家具再造網等,使這些大型垃圾可以重複再利用,以減少浪費。

互助幫補、濟弱扶貧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使徒行傳2:44∼45)

「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眾人也都蒙大恩。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使徒行傳4:32∼35)

「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來就是勸慰子)。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使徒行傳4:36∼37)

上述經文描述的是初代教會時期,關於耶路撒冷信徒凡物共用、凡物共享的生活型態。但是,反觀現今都市化的社會經常強調的卻是彼此爭競。

烏托邦互助網

個人最近著手研究以色列的集體農場和相關制度,對於聖經裡所教導的原則,或是目前已有在實行的一些類似烏托邦的生活型態,個人覺得的確值得我們參考。

當然,這些也可透過數位平臺方式成為烏托邦互助網,發揮互助精神。同時,各地教會可成為線下社區型服務中心接觸更多人。

所以個人的回應是,雖然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都市裡,但是也有另外一群人他們離開都市去做這些事情,那麼兩造雙方可以透過網路的力量結合起來,可彼此幫補發揮更多互助精神,甚至烏托邦互助網能夠成為一種運動,推行到全世界造福更多的人。

面對通膨的因應之道

最後,我們該如何因應通膨呢?重述要點如下:

收入面(主動式收入+被動式收入+給予)

‧建立特有恩賜,讓所得增幅超過通膨。

‧建立抗通膨的資產(有息、滿足生存要素的資產)。

‧Be a giver:成為幫助他人且善於給予的人(活出信心、神必有超自然供應)。

支出面

‧循環與再利用,廢物變黃金。

‧以物易物,減少花費(教會可以扮演集散中心)。

‧勤儉。

‧利用數位科技直接向產地採購。

‧把不需要的物品捐助他人(教會可以扮演集散中心)。

成為幫助他人且善於給予的人

在收入方面,你我可以成為一個Giver(給予者)幫助他人且樂於給予,活出信心的生活。因為我相信,當你我給出去的時候,神必然會有超自然的供應。

把不需要的物品捐助他人

在支出方面,除了可採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代替購買之外,甚至我們還可以把不需要的物品捐助他人。同樣的,教會也可以扮演集散中心的角色。以及,透過網路的捐助平台,便於人們進行捐助。

省察自身的生活型態

個人認為,面對通貨膨脹或是經濟蕭條的來臨及諸多挑戰,正是幫助我們基督徒省察你我自身的生活型態是否要做些改變?並且,從「培養恩賜、開源節流」;「互通有無、減少浪費」;「互助幫補、濟弱扶貧」這三大原則,重新檢視自身的生活型態。願上帝祝福大家!

(本文為「2022年11月12日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