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經濟:八個倫理省思/胡業民
前言
這次疫情,究竟會持續到何時?今年(2021)年中時,我聽見有位弟兄說,美國推估還需要兩年時間可望落幕。倘若如此,前面已然經歷一年半,後面再過兩年的話,就是三年半時間了!對於這個「三年半」,基督徒應是非常有感的!因為這是神為了一些信徒(選民)的緣故,減少七年災難的日子,使之只有一半(參考馬太福音二十四章22節),稱為三年半的災難。不管如何,對於疫情,我們現在較為接近曙光了。有關
「疫情經濟」這個題目,我將會從八個倫理面向(參圖1)同大家一起思想。
(圖1)
一、疫苗亂象 人的價值
匱乏必然 階層嫉妒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疫苗這個問題,也是疫情經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匱乏的現象。
回顧臺灣過去六、七十年的發展過程,從比較低度開發到比較高度的發展,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匱乏的問題。但在這一次疫情中,雖然我們現在的口罩數量已經多到可以幫助別的國家或地區,我們的疫苗數量卻將近有五個月的時間(自2021年5月疫情警戒起到9月)感覺是缺少的。
因此,在安排誰將優先施打疫苗的時候,我們和國外特別不同的是,除了醫護人員之外,誰是這類「維持社會運作必要人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有的國家很清楚,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到了華人的地方,就會產生很多爭議。試問,從事外送服務的朋友們,他們是不是維持社會運作的必要人員? 或者,坐在辦公室裡工作的朋友們,是不是維持社會運作的必要人員呢?因此,產生了社會階層的抱怨、嫉妒與被剝奪感, 以及一些施打疫苗的亂象等,這些都是全台各地搶打疫苗的紛亂情形。
人比尊卑 謙讓德性
我想用一個故事來回應這個倫理問題。有一部非常有名的電影,叫做《桂河大橋》,是1957年上映的,劇情裡描述在中南半島要修建一條泰緬鐵路。當時日本人已經抓到將近3萬名英軍俘虜,還有從新加坡、馬來西亞抓到的俘虜,以及數十萬名的勞工。原本修橋的任務是計畫5年內蓋成,結果硬是強行在16 個月之內建設完成,著實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況且,泰國西部又是熱帶高原的森林地區,很多人因此病倒、餓倒、累倒,在施工中倒斃。戰俘營中的3萬人,其中有1萬6千人因此死亡。
在極度匱乏的時候,你可以想像,人性中許多的恐懼、自私、貪婪、狡猾等心理都被人看見了。
▎一句「我不餓,你吃!」
1970年《校園雜誌》曾刊過一篇文章〈我不餓,你吃!〉, 內容就是反應上述二戰期間在泰國桂河旁日軍戰俘營發生的故事。取材自已經絕版的《桂河畔》這本書。我個人相信這是一位基督徒的上尉所撰寫的,我稱它是基督教文學。
在物資極為匱乏的情況下(因為日本人強迫他們使用極簡陋的工具,並且要他們付出大量的心力和勞力去修建鐵路), 有非常多的人因此病倒、餓倒、累倒,這是一件非常凄慘的事情!此時,在物資最匱乏的英軍俘虜營中,有人開始做這件事情:有人的小刀子不見了(因為他用小刀和別人交換藥品), 有人的手錶不見了(因為他和別人換到鴨蛋),然後分享給他生病中的袍澤和飢餓的弟兄。有一位上尉,大概是《桂河畔》這本書的作者,他在下午被別人搖醒,說:「我不餓。你吃!」他發現,有些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節省自己好幾天的麵包,並將其中一小部分分享給比自己更為需要或生病的弟兄。在匱乏的英軍俘虜營中間,有人這樣來施行十一奉獻。
倫理省思
面對現今疫情緊張情況,我們聽到很多訊息也接收各樣資訊,到處充斥著哀鴻遍野的消息。但是,在疫苗匱乏之時,我們卻很少聽到有人在施打疫苗的議題上顯出一種德行,比如: 年長者說,「年輕朋友們,你們天天在外面跑,風險比我們大,你們應該先打!」又或者,年輕朋友會想,「長者長輩們,你們重症的風險比較高,你們應該先打!」如果人人彼此謙讓、彼此給予的話,這個世界變得多美!
以基督教的觀點在倫理面向回應這第一個問題,就是在極度匱乏的時候,神對我們說什麼話?神允許疫情繼續,中間也讓原來隱含的問題更被擴大了嗎?或者改變了我們生命本質及未來態度,以及經營的主軸方式嗎?還是,更惡化了?抑或, 更凸顯什麼事情呢?我想,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禧年基金會)舉辦「疫情經濟―全球化、倫理與出路」這個研討會主題,其用意在啟發我們做出深刻的省思。
二、貨幣寬鬆 財富幻覺
在上一篇周學信老師提到「幻覺」這一詞(見11 ~ 13 頁),總體經濟學也有「貨幣幻覺」這個觀念。什麼叫「貨幣幻覺」呢?簡單來說,就是假如薪水增加10%的話,我們的確會很高興,但是如果物價同時也上漲10%,此時若有人認為這樣比較幸福的話,那麼這就是「貨幣幻覺」。後面我將借用這個觀念來說明「財富幻覺」。
貨幣寬鬆
從2008年開始,全世界紛紛採取量化寬鬆經濟政策,如降息、印鈔票購買債券釋出美金等一連串的措施。本來差不多到一個段落了,為了因應COVID-19疫情,「美國聯準會(Fed) 2020年3月就緊急降息6碼,將利率從1.5%至1.75%連續降到0% 至0.25%,並施行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承諾無限量買進長短天期政府公債、公司債與地方政府市政債等相關債券。截至8月4日,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總資產規模已達到8.2兆美元,較疫情爆發前相比,聯準會資產已經膨脹一倍。」1
(圖2)2
如圖2所示,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總資產規模,從2019年的4 兆多美元,到2021年7、8月已增加至8.2兆美元了!而要知這是「強力貨幣」!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以臺灣為例,假使我們賺到1億美元,就代表有28億新臺幣在市面上流通,這28億新臺幣在市面上就會產生「貨幣乘數」效果,甚至高達五倍的乘數!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有140億新臺幣在市面上氾濫了。同理,8.2兆美元丟到市面上,你甚至可以想像,那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市場上貨幣寬鬆已到如此地步,一定造成資產價格泡沫現象!
財富幻覺
我們來看看,由於低息資金,資產(房價、股價)暴漲, 因而產生的「財富幻覺」。
▎以美國為例
- 美國家庭財富淨值增加到 7 兆美元(年增加19.6%),股票獲利貢獻3.5兆美元,不動產增值貢獻1.2 兆美元。
- 消費者負債季增9%達17.3兆美元。聯邦政府債務截至第二季達28.5兆美元,是2020年第二季以來最大增幅, 國會容許到28.9兆美元。
兩極變化―「家庭財富」和「貧戶債務」國家債務兩者同時增加,難道是一個正常現象嗎?
▎再看看台灣
- 台灣整體的房價指數,從2020年1月(84)至2021年4月(134.22)已連續上漲16個月,漲幅達6.66%。分別觀察六都20 20 年1 月以來的房價表現,台南市漲幅13.44 %最高,其次依序為台中市9.90 %、桃園市7.84%、高雄市5.59%、新北市4.47%、台北市4.13%。3
- 股市總市值53兆,漲幅約為32%(期間:12~ 2021.10)。
放眼觀察台灣各縣市房價也都開始上漲。「統計顯示,經過這一波房價上漲,台北市房價達每坪65.9萬元、新北市達每坪34.7萬元,桃園、台中均站上2字頭大關,分別達每坪20.2 萬、22.2萬元,房價1字頭的南二都台南、高雄也分別走升至每坪16.7萬、18.2萬元。」4
至於股市,就更不用說了。臺灣的股市總市值和GDP或GNP的比值,在2019年的時候是191.9%,到了2021年已達264%!前行政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認為,近年來量化寬鬆推動資產飆升,要注意的是台股指數總市值佔GDP 比例已達264%,若扣除境外公司市值恐成世界第一!
財富幻覺有三現象,就是:1、巨大窮困存在;2、世代償還代價;3、美元崩潰危機。
個人要提出的是:當巨大和貧窮同時存在,由誰來償還這個財富幻覺的代價?以及,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交易媒介― 美元,恐陷入崩潰危機。禧年基金會在2017年出版的《經濟趨勢與因應之道》文輯中,以美元硬幣作為封面,以期呈現「In God We Trust」為因應之道。而今卻面臨美元日趨浮濫的崩潰問題,導致眨值失去信用,「In God We Trust」也褪色了。
貨幣價值
▎貨幣貶值 美元崩潰?
美國聯邦債務總額已突破28萬億美元,平均每個人債務為8.5萬美元,每個家庭需要背負21.8萬美元的債務,美國聯邦債務總額與GDP的比率現在達到創紀錄的132.6%。
據調查統計:
- 2400萬美國人幾乎沒有錢支付下個月的房租。
- 高百分比的美國人,手頭沒有400美元的現金來應付意外困難。
- 有64%的人表示他們減少外出就餐或外賣的支出。
- 61%的人減少在音樂會或電影等娛樂上的支出。
- 而55%的人減少服裝購買,52%的人減少旅行支出。
- 27%的受訪者還表示,他們承擔了超過1萬美元的債務。
- 富人逃離。拋售美債,使得全球減持美元。迄今,全球央行已經連續24個月大幅度拋售9,865億美元的美債。
這些是家庭債務陷入危機的陷阱。
In God We Trust褪色了?
信賴上帝使美元保持全球信用強勁並蒙福,若人們離棄神浮濫發行通貨,致使美元貶值失其信用,In God We Trust也褪色了!請參考以下數據:
- 今年第二季住宅價格較去年同期飆漲23%,創最高季漲幅,房價、房屋建造工程大幅落後,導致美國成屋庫存嚴重短缺,顯示供給緊張的情況短期不易緩解。
- 如果房貸寬限計畫近期終止,近200萬戶的「寬限族」無法承受負擔,很有可能會選擇賣房。
- 先不談貸款違約引發的後續效應,考量到目前成屋庫存約在132萬之譜,萬一這200萬相當部分重新流入,對於房市供需又是一場巨浪。
「In God We Trust」是否褪色了?在美國,住宅價格是高漲的,上面有一個數字告訴我們,第二季住宅價格比去年同期飆漲23%。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現在有一個寬鬆的過程(只要付利息),但是一旦寬鬆期限改變的話,可能有將近200萬受到寬限好處的房屋所有人將無法承受負擔而選擇賣房子。也就是說,萬一利息升高,乃至債務人無法支付房貸的話,那將是一場重大的金融災難。
三、財政發債 世界振興?
當前面臨的狀況,除了貨幣寬鬆形成財富幻覺之外,財政亂象也加劇引發財富幻覺。
振興有詞 債務空前
我們可能以為,財政以發債籌資能夠刺激經濟復甦,稱之為「振興經濟」,似乎很有道理!?在過去或許比較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以前對於財政支出稍微比較敏感,但是現在幾乎像是給各國政府一張空白支票可以隨意填寫數字一樣,無人能阻擋,在民主國家立法機關縱容下,財政赤字變本加利。想想看:這樣全球還有明天嗎?不但如此,下一世代的明天呢?以及,由誰來負擔財政上這麼大的債務呢?
救濟政策 走鋼索上
由於疫情關係,各國政府也注意到供應鏈的問題。供應鏈若要重組,政府就要負上極大代價,要花費重大財政支出投資下去。目前全球半導體巨頭掀起一波在地化製造氛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美國)然而那520億美元補助絕對不夠的」全世界走在一個鋼索上!
▎財金措施
前面提到美國財政部發債的情形,其實在2020年就已經預測美國債務會這樣增加了。圖3所示,到了今年(2021)年底, 美國債務已經不只是別人預測的28兆美元了,即將要跳上29、30兆美元,假使到了2031年,美國國債鐘的預測是39兆美元, 個人覺得甚至超過40兆美元以上。這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美元問題也成為全世界的問題。
然而,一旦美國財政出現債務違約情況,美國市場將馬上陷入衰退。那真是災難中的災難!
(圖3)5
▎政策走鋼索
穆迪公司(Moody’s)預告了美國債務違約將引發「災難性」局面;聯邦政府因為國庫現金不足,不得不「毀滅性」地削減預算與支出,美國市場將陷入衰退:
- 失去近600萬個工作機會。
- 失業率從2%回升至近9%。
- 美股暴跌三分之一,全美家庭的財富將蒸發約15兆美元(約新台幣415兆8500億元)。這是現在大家害怕的情況。
貧富兩極化
▎巴比倫經濟現象加劇
去(2020)年禧年基金會舉辦「疫情大停工過後」研討會,會後我們出版同名文輯,裡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從巴比倫出來〉,談及巴比倫的經濟現象。什麼是巴比倫的經濟現象呢?就是兩極化現象―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財富兩極分化
金融寬鬆加上疫情衝擊,造成財富兩極分化的現象。可是,我們已經回頭不了了!這次疫情讓我們有機會反思很多現象,疫情將它擴大也凸顯出來,讓我們更加看清這些,也更加清楚我們的危機。
美國情況是:
- 大多數的財富集中在美國1%少數精英的手中。
- 新經濟受益精英獲利豐富。
對於大多數美國工薪階層來說,實際工資幾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動。退休金定存實質損失是:目前0.5%的超低利率,因高通膨和美元貶值,使得努力工作的人賠了錢。對於多數人而言,這些情況大多還沒有走出來,而且非常嚴重。
台灣情況是:
根據瑞士信貸集團釋出的報告,顯示儘管COVID-19疫情蔓延,但全球財富總額依舊上升7.4%。台灣去年(2020)個人財富淨值達1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97萬元)的富豪人數為60.9萬人,瑞士信貸預估台灣到2025年會增加到103.1萬人,增幅高達69.3%,超越美國、日本、南韓、香港和新加坡。但是另一方面,失業率再往上攀升到4.80%,失業人數達到57萬人,較上月增加8.1萬人,創10年半(民國99年11月)以來最高。屬部分工時工,(每週工作時數35小時以下)達到98.4萬人,人數空前增加,等於有接近100萬勞工都處於未充分就業狀態,苦撐待變。
全球情況是:
疫情之下,全球百萬富翁的財富迅速增加!全球財富不但沒有「縮水」,反而有500多萬人成為了百萬富翁(以美元計算)。據《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2020年全球家庭財富增長7.4%。成人人均財富近8萬美元。2020年全球百萬富翁(以美元計算)超過5600萬人,與2019年相比增加521.1萬人。疫情並沒有耽誤富豪們賺錢。其中,美國百萬富翁數量佔全球近4成, 約2200萬人;中國百萬富翁超過500萬人,約佔全球總數10%, 排名全球第二。瑞士信貸預估2025年,中國百萬富翁人數將突破1000萬人,漲幅超過9成。
各位看到沒有,這個世界正在向我們說什麼?圖4所示,全球主要國家最富有1%的人,擁有全球財富約佔30%至60%之間。如此巨大亦富有!
(圖4)6
政府進入大補貼時代
▎義與不義、宜與不宜
我們看到各國政府都用各種方式編列預算,包括台灣也是。政府任內編列的特別預算已達空前規模。從8年8800億的前瞻建設特別預算,到四度追加達8400億元的防疫紓困振興特別預算,以至最近傳出國防部將編列的2000億飛彈特別預算,加總近兩兆的規模。如此流水般的花費和支出,將使中央政府負債突破6兆,國民人均負債超過26萬元。
沒有責任感的政府,只想享受撒幣的快感,不斷將短期措施長期化,果真不擔心把惡果留給下一代?
試想:進入大補貼時代,逆全球化的代價是什麼?以及,疫情又使得許多國家仿效川普、中共,紛紛進入大補貼時代, 其代價是什麼?
四、產業兩極 K型損益
英文字母中的「K」,右上方的這一撇是往上揚,而右下角的這一捺卻是往下跌。
產業兩極化
▎宅產業VS非宅產業
反映在產業的兩極化,有「宅產業」與「非宅產業」此二者的比較。如果你是「宅經濟」的話,說不定因為疫情的關係正好經濟發達了起來,有獲益而且得保障,與「非宅經濟」有兩極化的差別。
▎白領VS藍領
對比白領與藍領,從事體力和技術勞動的藍領階層特別受到三封擾亂的影響。三封指的是封廠、封城、和封港。由於疫情關係這麼一封瑣,許多藍領靠著服務業謀生的人,因而大受影響。因為穿著整齊不需做大量體力勞動的白領階層可以在家遠距居家上班,但是藍領的工作朋友,以及必須與人接觸的好比服務業、餐飲業、文化娛樂業、旅遊業等,則大受打擊。因此,勞工的弱勢就更放大了許多。這是因應疫情三封的結果, 使產業兩極化,並產生弱勢行業的問題。
財富K型變化
另外,還反映以下這些變化:
-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勾,低利率政策引發資金豐沛。
- 少數宅經濟部門,及倚仗科技資本投資之公司,反而不受影響,甚至獲利豐厚。股市暴漲,原物料及耐久財房價又因經濟稍有起色,而迅速反彈上漲。
- 至於實體經濟中餐飲、旅宿、文化娛樂、服務業,則紋風不動空前蕭條。
- 傳統行業雖然產出值經濟佔比約3至4成,但是其就業人口佔國民經濟的60%至70%以上。
- 財富呈現K型變化,科技產業和傳統弱勢產業,走向背離。
倫理省思
這些種種實在發人深思:
- 產業不同的差距,和人為貨幣及股市的炒作,加大了金融泡沫和財富擴大。(產生財富幻覺)
- 富裕勝利組的人們需要思索:是否帶給別人「共同富裕的機會」!
- 在實體經濟的部門差異,部分指出產業的未來需要,亟待新的創新和轉型來改變。尤其來自知識、技術改變的貧富差距問題,產業內部的提升至為重要。
- 政府當局的救濟措施,應該如何著力,為護國企業去護盤,不如協助傳統行業在網路發展上,找到新的典範。
五、資本受益 勞動辛苦
當擁有資本者受益而從事勞動者辛苦時,這就是看到人的問題了。
擁資者VS無產者
前面談到產業間的差距,這裡要談談擁有資本和無產階級兩者中間的差距了。著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作者Thomas Piketty認為,現在資本家的報酬率增幅大於勞動者報酬率的增幅。疫情衝擊之下,把原來就有的問題更加擴大也更加凸顯, 讓人們可以把事情看得更為清楚。疫情讓我們看到此二者間之差距,就是資本受益大,藍領苦哈哈。政府有一個責任,就是「振興」,但是現在已經到了非常緊急的地步,所以要先從「疏困」開始(還沒有到「振興」),要先緩解最嚴重的經濟問題。
資本受益VS勞動剝奪
▎白領VS藍領
疫情之下,勞動市場與產業均呈現兩極化的現象,特別是製造業中的傳統產業,以及需要人與人接觸的服務業,例如餐飲、零售、娛樂等,均受到嚴重衝擊,低薪行業影響更大。
對照藍領的「早衰退,晚復甦」與白領的「遠距上班」, 以及人與人的接觸,皆受到疫情嚴重的打擊。藍領是最早衰退,卻也是最晚復甦的一群。直到今天,台灣可能還有好些行業他們至今要完全開放,仍有困難。
▎就業K型發展
高薪行業受到影響則相對較小,其中出口導向高的行業, 例如電子資訊業,不但就業人數逆勢成長,薪資水準也在攀升;台灣就業市場兩極化K字型發展趨勢,兩極化幅度甚至超過產業,這會導致勞工薪資分配更為不均,也會進一步惡化所得分配。
▎有效救濟
疫情使營運停頓,員工失業或工時縮短影響收入。發放現金不是為了去刺激額外消費,更不用擔心會被存起來,而是能夠滿足這些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解決燃眉之急。
台灣疫情中雖有產業因轉單受益,帶動出口及經濟成長。但在勞動市場受到衝擊的底層弱勢勞工,需要更多關注。以及,優化產業體質,改善勞動市場。
也就是,政府救濟要注重到這些人的基本生活所需,才是救濟的關鍵所在。
回到市場:誰能遠距提供勞務?
如今,我們的市場幾乎已經被扭曲成巴比倫的經濟體系了。原本市場是要祝福人們可以獲得好處,才屬於正常市場; 可是,市場如果變成剝削人們,壟斷排除別人的機會,這就是巴比倫的經濟系統,是不合乎神心意的。
▎疫情萌生財富新管家
我要分享一則發生在此次疫情經濟中,屬於積極面的小故事。這是一個正常市場在疫情下產生財富新機會的故事,希望帶給大家一些想法和幫助。
(圖5)7
在舊金山有三位男孩(見圖5),他們是史丹福大學的學生,課餘之暇在馬卡龍店打工上班。店鋪老闆娘總是對著一疊訂單發愁,因為她抽不出時間外送,但是這些訂單量又撐不起另外聘請一位外送員。這三人靈機一動,何不試著架一個網站來幫這樣的小商家呢?於是,他們做了第一版的DoorDash網站,甚至覺得「超簡單又超醜,我們根本不抱任何期待!」因為他們不曉得客戶究竟會不會上門。
結果,這家公司後來上市了。這三位男孩白天上課晚上外送,還得身兼客服、傳單小弟,突發奇想架設的小網站竟成美國市佔率最高的外送平台。他們從送外賣送到變成億萬富翁。筆者親戚的小孩就在這裡上班。這家公司叫做DoorDash,上市首日股價飆升86%。
▎市場報答:以愛心和用心祝福別人的人
親愛的弟兄姊妹,上天藉著市場來報答那些有愛心並且用心的人。我們不是要把市場丟掉,但是我們要重新找回市場上合乎基督教的精神。
六、政策不定 產業不安
三封擾亂:封廠、封城、封港
假使我們政府的政策不確定,產業各界緊跟著就會不安定。前面提到三封政策造成的擾亂,導致產業運作難以安定正常營運。
中央集權:左右失措、累積抱怨
再者,中央集權制度下,倘若中央和州(或中央和省)的看法不太一樣,就會讓人們對於政策的左右失措,而抱怨不已了。就如「封港」與否的政策,因為政府左右難為,使得工人和船運以及經營的商會,究竟要「封廠」還是「進廠」,令人不知所措!又,以外國為例,在「封城」措施中有外出不可超過10公里的限制,如有商家需上街去銀行拿提單,但因距離超過10公里,於是受限不能外出拿提單,但是,不拿提單就不能到港口提貨,不能提貨,貨物就得積壓在港口,結果就是出口商蒙受重大損失。
不敢負責 拋棄淨零
我們看到一個情況就是,大家不肯也不敢負責,要求以清零、淨零為目標。其實,我們是要與這個疫情共舞、共伴生活的。
難以預測 商會抗議
由於政策不確定,很多貨櫃就停在港口,因為要掌握是否有確診情況和確診人數,因而停頓下來。在寧波港和越南港口,堆積了大量的貨櫃,全球貿易進一步受到阻礙。
當各國商會的商人們覺得政府各種措施難以預測的時候, 諸如馬來西亞、美國、歐洲各國商會都提出抗議了,如貨運塞港導致全球不少供應鏈斷鏈。供應鏈一旦斷鏈,隨著成本就會提高。
供應鏈斷 成本上漲
如今,因為疫情阻斷了原本順暢運作的全球化供應鏈,一開始先是醫療相關產業,後來是關鍵產業,接著再擴大到電動車等,好多產業都要回來本地自己生產。這就是供應鏈的縮短,大家藉著一些機會使各種產業間能夠縮短供應的距離。
當政府實行這項要求或是想往這個方向走的時候,表面上是想把距離拉近,可是你會發現,資本投資的邊際效率會立刻下降。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赴美國設廠,周邊成本至少增加30%,甚至增加一倍。請仔細想想:今天我們碰到這種情況,最後要由誰來補貼這個移動供應鏈的結果呢?這是很大也很現實的問題。
對於疫情,我們似乎看到一點曙光了,因為新冠肺炎疫苗覆蓋率提升帶動經濟復甦,但是供應鏈的緊縮卻開始產生了。供應鏈緊縮將使得世界經濟可能再度走下坡,因為供應鏈緊縮和產品常常斷鍊的情況會使商品價格不斷飆漲,恐成為全球回復到疫情前常態的嚴重阻礙。
七、全球化與逆全球化
倫理省思
▎縮短供應鏈?
讓我們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要說「全球化」對?還是「逆全球化」對?感謝主!讓我們在這個時候可以看到也同時省思,縮短供應鏈的方向正確與否?雖然未來5至10年逆全球化猖狂,但是要指出,全球化畢竟是法則,也使世界更加有效率而擴大人類福祉的。
▎營運策略 主軸改變
再者,營運策略的主軸改變與否?或是,經營方式是否因此改變?還是,這個改變―縮短供應鏈,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
▎供應轉移 長期成本
供應轉移也增加許多生產的長期成本,以及各國政府想要使用補貼措施提供大量金額等問題。
▎逆全球化或者重回全球化?
那麼,究竟我們「逆全球化」還能夠多久?或者,那只是一時的擾亂,最終必要恢復到市場上的常態?
八、複合災難 接踵顯現
倫理省思
▎刀劍、饑荒、瘟疫
因為以色列人的治理不討神的喜悅,因此被趕出迦南地。聖經上預言的災難, 有刀劍、饑荒、瘟疫。當前正是這些複合式的災難紛至,接踵而來,人類感受到的困境和挑戰不言而喻。除了求告神縮短人類受苦的日子,也當反思究竟我們學會了什麼!
▎疫情過後
如今看來,疫情好像要告一段落了。但是疫情過後,卻有大國(中美)貿易戰、因應氣候變遷碳中和代價,以及全球糧食危機等。我們要問,應從哪裡恢復神的治理?
▎神的治理
因為違背神治理的準則:「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而偏向巴比倫經濟體系的人與人剝削關係,人與自然的破壞痛苦。因此,恢復並走向神喜悅的治理, 相信才是不枉受了這次疫情的管教。
我們要思想符合基督化神治理的ESG 的新指標。就是從指環境( Environment ) 、 社會( Social ) 和治理責任(Governance)來重新觀照和調整,這些我們要一同尋求神的智慧、啟示和治理的恢復。
▎從巴比倫出來
因此,讓重述及呼籲,大家覺醒,從瑕疵敗壞的巴比倫經濟體系中出來,追求神的公義和憐憫新體系!
結語
回歸市場(全球經濟)正軌
回歸到整個市場全球經濟正軌上,個人認為,市場應該要成為一個祝福人的地方,而不是剝削人的地方。當我們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來到,或者說,複合性的災難臨到我們。正如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3節所講的,「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因此,我們要有謙卑的心,同時也要有一個抗衡巴比倫經濟的想法,以緩解兩極對立。我們有可能回復全球經濟運作的正軌嗎?
透視財富幻覺 喚醒世代正義
最後,個人要響應陳獻義牧師提到的「新撒該運動」,我們要發動一個新的撒該運動。什麼叫「新撒該運動」呢?就是,擁有最富有1%或10%的勝利組們,行動響應這個運動,在吾人社會中學習和別人,就像撒該那樣大比例地拿出來分享。分享的方法不一定是給予,說不定是向這些弱勢購買他們的產品,基督徒之間彼此購買就是最好的支持方式。興許我們可以走出一條基督徒模式的共同富裕!這要請大家一起來發揮創意貢獻它了。
(本文為「2021.10.30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英整理)
注釋
- 1 資料來源:Bloomberg。
- 2 左圖是「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總資產規模」,資料來源:Bloomberg。右圖是
「三大央行貨幣供給(M2)」,資料來源:Bloomberg。
- 3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https://reurl.cc/4pWoxv
- 4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https://ctee.com.tw/news/real-estate/493984.html
- 5 資料來源:美國國債鐘(National Debt Clock),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usdebtclock.org/。Forecast of the gross federal debt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fiscal years 2020 to 2031 (in billion U.S. dollars),截圖日期:2021.10.12。
- 6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202106251974239849. html
- 7 DoorDash創辦人Stanley Tang、Tony Xu與Andy Fang。圖片來源:Door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