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引言庭:主講‧留什麼給子孫?/白培英
【白培英】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前財政部長
這次研討會,從主辦單位所發出的邀請函來看,似乎著重在理財方面。但「留什麼給子孫?」這個題目很大,可以不限於錢財。我們不妨就先從留不留錢財給子女談起。
一、要留財產給子女嗎?
關於留不留錢財給子女,可以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應該留錢財給子女。
一種看法是不該留錢財給子女。
華人傳統留財產給兒女,是愛護子女的天性,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明朝出版的《增廣賢文》是一部古訓集、民間諺語集,內容匯集了歷來為人處事的各類諺語。其中有謂:「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可知自古以來留下財產給子女是自然的事。
聖經新約哥林多後書12:14:「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們那裡去,也必不累著你們;因我所求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財物。兒女不該為父母積財,父母該為兒女積財。」這句話是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他去探訪他們不是為了金錢,而是關心他們。哥林多教會是保羅建立的,好比是他的孩子。因此保羅自比為父母,作父母的應該為兒女積蓄,好留給兒女。這雖然不是誡命,但至少是不反對留錢財給兒女的。
在現代留錢財給兒女仍是普遍的現象。根據去年(2013)匯豐集團發布最新「未來的退休生活」調查報告,台灣人平均計畫留給子孫的遺產達19萬美元(約台幣560萬元),在亞洲各國中,僅次於澳洲與新加坡,排名第3名。匯豐說,台灣人愛存錢,上一代又希望下一代能過好生活,因此資產統統留給子孫,使得台灣人「遺產平均值」較高,近七成的台灣人表明,花不完的錢、所有財產都會給自己的兒女。從匯豐的說明來看,這項調查可能只限於存款部分,沒有包括房地產等在內。如果兩代同住,父母離世房地產自然會留給兒女,斷無將兒女掃地出門之事。
另一種看法則是父母不必留錢財給子女。這種看法可以清末名臣林則徐的家訓為代表:「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照林則徐的說法,無論子孫賢愚不肖,留遺產給子孫總是會害了子孫。日前被起訴的殺警案的主嫌曾某某與稍早犯下多件性侵偷拍案的李某某,都是典型的富二代,受到長輩的寵愛放縱,坐擁名車,流連夜店,揮霍無度,以致鑄下大錯,可為例證。
許多當代有名的鉅富,他們也不把錢財留給子孫。美國有一位富翁查克‧芬尼,經營環球免稅購物連鎖店,獲利甚多。但他自奉甚儉,衣食住行均極簡樸,卻捐款80億元設立大西洋慈善基金會,對落後地區各種重症的醫療加以補助。他並計畫在2016年將剩餘的13億元全數捐出。他有五個孩子,並沒有得到他特別的贈與,在假期時仍要去餐廳、超市等打工。
比爾‧蓋茲的富有是世所共知的。《富比士》在今年9月公布美國400名大富豪,比爾‧蓋茲仍居首位。其淨資產達到810億美元,比爾‧蓋茲夫婦於1997年成立了蓋茲基金會,改善世界上落後地區兒童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包括疾病、醫藥、計畫生育、營養不良等。幾年前比爾‧蓋茲在倫敦慶祝50歲生日時宣布,他的數百億美元財富將捐獻給社會,不會作為遺產留給子孫。(另有一說,謂他將給予每個兒女1千萬美元。)
華人也不乏不留遺產給子女的。《遠見雜誌》2011年1月號第295期報導,被稱為大陸首善的陳光標,身價約5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30億),是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他公開宣布,以後1毛錢也不留給子女,將全部捐做慈善,成為中國大陸「裸捐」第一人。陳光標在寫給比爾‧蓋茲與巴菲特的公開信中寫道,「在我離這個世界的時候,將不是捐出一半財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機構捐出全部財產。」
財產全部捐做公益不留給子女,固然值得稱許,但留下財產給子女未必就是不對。這要看子女的情況斟酌利弊而做決定,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兒女業已自立,自然不必留下財產給他,但子女如尚在學並未就業,或有其他有待扶助的情況,酌留遺產仍有必要。若顧慮子女獲得遺產不能善用,或揮霍糜費以致墮落,不妨辦理信託,規定子女領用的限制,以資防範。總之,是否留下財產給子女不宜一概而論,求神賜智慧給面臨抉擇的人。
二、留無形財產更為重要
上面談的都是有形的財產,如金錢、房地、股票等。但遺留無形的財產遠比有形的財產更為重要。這些無形的財產包括品格、道德、敬畏神、為人處世的榜樣等。其中敬畏神尤為重要,因為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而「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或譯:紅寶石)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箴言3:13-15)
兒女從小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學習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教導兒女忠孝仁義的品德,愛心、包容與助人等善行,他們會觀察父母實際上的作為,作為他們行事為人的榜樣。他們一生一世受惠於父母的嘉言懿行,遠勝於承繼了有形的財產。
舉一個例子。花蓮門諾醫院的創院院長薄柔纜醫師,是美籍外科醫生,也是門諾會海外宣道會宣教師。他與妻子獻身於花蓮偏鄉,從事醫療宣教四十年之久,年老才退休返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新近出版了他的傳記《微聲盼望》。在他自己的序裡說:「我的一生,就是我的信心旅程。我的父母,是我開始觀察的榜樣。」而他的父親是一個旅行宣教師,他的母親還是少女時就受召宣教。他們結婚後在沒有固定支持的情況下,募集了一些款項,就自力去中國宣教。在中國經歷了洪水、戰爭,但是晨更晚禱並未中斷。父母的沉著的信仰,促使他變得成熟。父母的榜樣對他以後成為一個海外宣教師,自然有很大的影響。
相反的,父母的劣行敗德也會傳遞給兒女,有樣學樣。有一個故事說,一家人兩代母女,母親(外婆)、女兒,以及女兒的女兒(外孫女)。母親年邁,吃飯時拿不穩碗,常常掉在桌上摔出缺口。女兒懶得一再換碗,便讓母親就使用有缺口的碗吃飯,有時不免割破嘴唇。外孫女看在眼裡。時光流轉,母親走了,女兒自己也老了,要她自己的女兒照顧了。她也會摔破碗,她的女兒也讓她用破碗。她責備女兒不孝,讓她用破碗。女兒說:「我是跟妳學的,當年妳也讓外婆用破碗。」上樑不正下樑歪,子女往往是父母的翻版,為人父母的真需要警惕!
三、留下可永續發展的地球
「留什麼給子孫?」的更大課題,是留下什麼樣的地球給下一代?近二、三十年「永續發展」的觀念已普遍化。「永續發展」的定義,最被廣泛引用及被官方採用的,即是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所提出的定義:「一個滿足目前需要,而不危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
什麼情況是為了滿足目前需要,而危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情況?有三種情況:由於環境惡化使子孫甚至當代人的生存受到威脅;由於過度開發或消費破壞環境使地球無法復原或承受;以及浪費自然資源以致子孫不能繼續享用該項資源。
1.就環境惡化來說,首先要談到地球暖化問題。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世界各地冷熱晴雨反常,旱災、水災頻仍。海平面上升,威脅島嶼國家。這些都是眾所周知。據專家指出,照目前趨勢,在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1.1至6.4度。其結果海平面上升18至59公分,北極冰層完全融解,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冰雪覆蓋區減少,熱浪頻頻發生。這些對動植物的生存影響極大。自然也大大威脅人類的生存。
溫室氣體的過度產生是地球暖化的原因。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根據環保署的資料,我國石化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8年出現1990年以來首度負成長後,近五年(2008至2012年)的年排放量平均每年下降0.6%,較前期(2004年至2007年)的平均每年成長2.7%,排碳量明顯改善。顯示政府相關政策與教育宣傳發揮相當成效。
但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OECD於2013年10月出版之能源燃燒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11年能源燃燒CO2排放總量為264.66百萬公噸,而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總數為138.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增長達91%。而在國際性的比較,依據國際能源總署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11年能源燃燒CO2排放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84 %,全球排名第23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為11.31公噸,低於韓國及新加坡的人均值,全球排名第21位(亞洲排名第12位),名次均較2007年下降,雖是進步的表現。但仍遠高於歐盟的9.95公噸,及日本的9.28公噸。
今年(2014)10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歐盟國家同意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按1990年的排放量減少40%。我們雖然不是會員國,但在國際貿易上極可能遭遇嚴苛的要求,對於排放溫室氣體超過某一標準的產品,不准進口,對我產業與經濟自有不利影響。我產業及個人如何節省能源消耗,以及如何發展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均應積極謀求對策。
2.就消費不當來說,可以使用塑膠袋為例。國人用「塑」成癮,平均每人每天使用塑膠袋2.7個以上,年平均使用量782個,相較歐盟國家,年平均每人使用量為198個,台灣人使用量是歐盟國國民的3.9倍!全台灣加總每年用掉180億個塑膠袋,數量驚人。使得塑膠袋成為嚴重的垃圾問題,危害程度相當嚴重。
首先塑膠是由石油製成的聚合物,普遍具有聚氯乙烯的有毒物,在生產過程中,對空氣及水會產生嚴重污染。染有顏色及印有油黑的塑膠品含有鉛或鎘等有毒物質,會在焚燒時進入大氣或從掩埋場中透出而污染環境。
塑膠袋雖有其便利性,但因其不易分解的特性,如果採掩埋處理,過了很多年,塑膠袋還是不易腐化,如同萬年垃圾。如果改採焚化處理,因塑膠袋的熱值很高,如果當焚化爐溫度操作不穩定,或燃燒不完全,極有可能產生有毒氣體戴奧辛。
此外,塑膠袋如果任意丟棄會造成河川污染或水道阻塞。許多都會地區遇雨淹水的問題,也有許多是因塑膠袋阻塞排水溝有關。在海邊丟棄或堆積的塑膠袋,一旦因風雨流入海底,而遭水底動物誤吞,將使呼吸器官受阻而窒息死亡。
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發布的《UNEP2014年年鑑》和《評估塑膠的價值》兩份報告指出,海洋裡大量的塑膠垃圾(塑膠袋及其他塑膠製品)日益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旅遊業、漁業和商業的發展,據保守估計,塑膠垃圾每年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
《UNEP2014年年鑑》另提出了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即塑膠微粒(生產塑膠時產生的塑膠顆粒,直徑約為5毫米)被越來越多的消費產業直接使用,如牙膏、髮膠和洗面乳中的微粒。這些塑膠微粒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難以過濾,最終會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之中。北大西洋很多地區都已發現聚集在塑膠微粒上的微生物群。這種塑膠微粒可以傳播有害微生物、病原體和藻類等物種。塑膠微粒被確認為是大型海洋生物的威脅,例如瀕臨滅絕的北方露脊鯨。
近年來,我們的環保署積極推動及宣導「自備購物袋,少用塑膠袋」的觀念,如果能執行成功,將是台灣環境史上的一件大事。人們毫無顧忌的濫用塑膠品,製造了今日最嚴重的垃圾問題,只要少用一些塑膠用品,人類就可少一些垃圾危機,地球也少一些生態負擔,舉手之勞,大家應該樂而為之。
3.再談自然資源耗竭問題。自然資源的開發使用如能有所節制,自然可以生生不息,永續的提供人類使用。但由於今人的貪婪不知愛惜,一些自然資源漸漸枯竭,影響到子孫的開發使用。
茲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國人喜喝寶特瓶裝的飲料。根據環保署的資料:台灣每年喝掉11億支瓶裝水,合計其他瓶裝飲料,至少用掉45億支寶特瓶,平均每人用掉200支。而瓶裝水的製造過程中,每瓶需耗費10.5公升的水冷卻、洗滌,45億支就要用掉4千7百萬噸的水,相當於台灣一個中等水庫的平時蓄水量;每瓶會排放93克CO2,45億瓶就要排放413萬5千噸的CO2,占全年CO2總排放量的1.5%;每瓶用掉250毫升的石油,45億瓶就用掉11億250萬公升的石油,估計可供兩萬輛汽車一年的用油量。
寶特瓶固然目前已能回收再製,可以製成衣毯等,但據環保署統計,約有一半的回收寶特瓶都少了瓶蓋。原因是消費者沒有蓋回瓶蓋的習慣,以致大量瓶蓋四處流落,在台灣海灘垃圾名列前三名,海龜、海鳥、海豚等海洋動物也因誤食瓶蓋而死,瓶蓋成了生態殺手!
另一個例子是吻仔魚的問題。國人喜歡吃吻仔魚,因為鈣質多。以前大家以為吻仔魚是一種小魚,可是專家說吻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牠們是海洋魚種數量的來源。海中若是失去了這個來源,可能導致整個沿岸漁業的滅亡。目前台灣海洋生態最大危機是小魚族群大量減少,其罪魁禍首是拖網船在沿岸濫捕小魚,而其中更以吻仔雙拖網對生態的破壞最為嚴重。
吻仔魚是海洋生物多樣化的指標與資源,其在食物鏈的地位應該是給魚吃的,是許多種魚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絕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海洋生態系統少了牠,很多物種將走向滅絕之路。近幾十年來沿海漁獲量大為減少,已顯出跡象。
政府需要立法禁止捕食吻仔魚,但立法過程緩慢冗長,如果我們想恢復早年沿岸海域魚群跳躍的景象,如果我們想繼續有豐富的魚類可吃的話,我們必須有所覺悟,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的大小通吃。我們絕對有力量來影響漁獲的方向。不要再吃吻仔魚,不僅對海洋生物有利,也對我們自己有利。
這個道理其實古人早就知道。孟子就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篇上)
神起初照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1:28)神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牠們作食物。」(創世記1:29-30)如果人類照神的心意忠心而良善地管理地球,世世代代都不會有資源匱乏之虞。可惜現況並非如此。
四、結語
「留什麼給子孫?」是個嚴肅的課題。如何在愛護子女與不容子女因財墮落之間,明智的決定留不留錢財?如何讓子孫敬畏神得到真智慧、養成好品德?如何留下一個可永續發展的地球給子孫?這些都是這一代作父母的人無可旁貸的責任,深願能共同重視這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