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是消費—淺談簡樸生活

林熙皓 (花蓮大專中心傳道)

若要從消費主義的困境中得到釋放,我們必須找到、並相信一個具絕對性的存在價值。

 

※ 你用消費券了嗎?

從2008年 底政府決定發行消費券起,街頭的店家紛紛掛出「歡迎使用消費券」的布條;消費者也盤算著領到消費券後,是要拿來買衛生紙等民生必需用品,還是趁機添購昂貴 的行頭、或是用消費券度假。大家的反應,似乎看好消費券將為受物價上漲及金融海嘯打擊而蕭條、趨於保守的消費市場注入強心針,逆轉近來「供給量大於需求 量」的經濟活動,進而提升投資信心、降低失業率;否則長期低迷的消費市場將降低投資與生產量,連帶促使失業率增高與經濟負成長。

姑且不論消費券成效如何,它實實在在地反應現代人無法脫離消費市場的困境。因為消費市場的興衰關係著經濟發展的消長,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工作、一 個家庭能否溫飽,也影響著社會穩定與否以及國家的國際地位、與各國的利害關係。於此同時,金錢和消費能力左右了個人與國家的存在價值,成為人們建立、尋求 安全感的方式,卻也同時身陷緊張、匆忙、不安與惡性競爭之中。

或許我們難以完全脫離這種「消費主導」的生活,但是基督信仰的簡樸生活能幫助我們舒緩消費主義所帶來的壓力,並引領我們在經濟低迷、金融海嘯如波濤來襲的時候活得更豐富、更踏實!

 

※ 為何要過簡樸生活?

對基督信仰而言,簡樸生活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學習倚靠上帝而活!

〈馬可福音〉有這麼個故事:一位事業有成、家財萬貫的財主,他很想知道自己還需做什麼努力,才能確保得到永恆的生命--還是從小就知道且切切遵行律法的他,早已獲得通往永生之門的通行證?!於是,他跑到耶穌面前——可能是急著想知道答案吧——以虔誠的跪姿問耶穌。

面對一生都謹守上帝誡命的財主,耶穌肯定他的努力,心生愛憐。耶穌希望這麼優秀的人能夠跟隨祂,完全信靠祂,於是給了他最後一樣功課:

「去賣掉你所有的產業,把錢捐給窮人。」

相信你很清楚結果為何。問題是:為何耶穌向財主提出這要求?為何財主放棄不了?

關鍵在於:財富對財主來說,一直是確認自己存在價值、確保安全感的依據。從古到今,縱使代表財富的形式隨著時空變遷而不同,但是它作為「衡量地位成就與存在 價值之判準」的意涵,始終不變。也因此,人們努力工作賺錢、省吃儉用地積蓄,或是購買、使用名牌奢侈品,甚至以併吞、暴力、詐騙等方式獲取土地、錢財,不 僅是為求溫飽、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往往更是為了保證自己在人類社群中的地位,找尋存在價值,建立安全感。

然而,當人容讓財富擔負自身安全感時,還能留下多少倚靠上帝的空間?當人慣於藉由賺取、累積錢財,好讓自己不用擔心生活沒有著落的時候,我們是否已變成耶穌 口中那「為明日吃喝操心不已的不信之人」?當人習於以錢財來評斷人事物的存在價值,或是以名牌或光鮮亮麗的外表證明自己的身價品味時,是否還有上帝的眼光 看見「每個受造生命都蒙上帝喜悅」、「人是按上帝形象所造」等絕對而非藉由比較來評定的存在價值?

為了對抗這種扭曲人的存在價值的力量,重拾「人當倚賴上帝而活」之本命,我們需要簡樸生活!

 

※ 如何經營簡樸生活?

或許你已急著想知道該如何經營簡樸生活。對此,《簡樸生活真諦》的作者傅士德有一重要提醒:

我們必須做到謹守細節,卻不落入教條的陷阱裡。因為若給簡樸列出明確的行止,危險要多大就有多大。怎可以向著那麼多不同種類、不同需要、不同環境的人,定下簡樸生活的細節呢?

換言之,簡樸生活必須落實在生活中各個細節部分,但是若依照某人的標準來要求所有人,沒有考慮每個人、每個時空有其不同的情境與需求,或是沒有發現各人價值 觀的差異將導致「必要與非必要」的認定有差別,恐怕教條主義、律法主義將孕育而生。簡樸生活不但無法使人得自由,反將成為壓抑他人的怪獸。例如使徒彼得曾 禁止婦女辮頭髮(彼前三3),因為這是當時的浮華社會婦女才有的裝扮,但是這髮型在今天是再普通不過的了。若是今天還有人以此規範大家,那真的挺匪夷所思的。

雖是如此,不過仍有些簡易但重要的大方向,能幫助我們朝簡樸生活邁進。

  • 養成編列預算與記帳的好習慣

相信你曾有這樣的經驗:打開錢包,赫然發現「不是前天才領一千元嗎?怎麼只剩幾三、四百元!」想破頭也記不起到底這兩天花了什麼錢。其實,這正反應我們有時會有一些不必要的消費。這些「憑空消失」的錢,往往是由多筆小額消費——如買飲料、吃點心、買報紙、加油、買書或CD——累 積而成的,而未必是較大筆的金額。每每進行這些小額消費時,因為單筆金額低,所以較不會顧慮它的影響,亦少有「心痛的感覺」。就在我們未能細察、掌控錢的 動向時,也就很難朝簡樸生活邁進。不只是因為容易有非必要的消費,恐怕我們從此更加期盼「賺取更多的錢」,以解決金錢總在不知不覺中短少的問題。

若要盡可能減少非必要消費,避免自己在「開源不節流」之中被不斷擴張的慾望所淹沒,無法朝簡樸生活前進,就應好好地記帳與編列預算。這兩樣相輔相成、缺一不 可。預算將幫助我們計畫金錢的運用和分配,釐清哪些事物是必須的、哪些是非必要的;透過記帳,既能檢視預算的執行情形、控制下一次的消費,同時也是個誠實 面對自己的機會。

或許一開始你會嫌麻煩,偶爾會忘了記帳、或算錯帳,甚至還無法妥善計畫、收支不平衡,但別氣餒,至少你已知道你的錢到哪去,也就降低被非必要消費及慾望吞噬的可能性。

  • 購物時判斷是否為必需品,是否有替代方案;重視物品的實用而非象徵性。

因 為每個人需求的差別,以及各個時代與地域對「何為必需?何為實用?」的定義不同,導致我們難以明確地為「必需」及「實用」訂立普遍的、詳細的標準,不過這 正提醒我們:消費原則必須經常被思考、被檢驗,必要時予以調整。我們真的需要有智慧判斷哪些花費是必要的,哪些事物有替代方案或物品可替代;我們也需要洞 察自我的能力,好知道對某項消費的渴望是因為確實需要、具實用性,還是滿足自我的存在感或安全感?

關於消費,傅士德有些值得我們參考的建議:

  1. 當你決定買某樣東西時,看看上帝會不會用其他方法賜給你。
  2. 發掘一些能帶給你健康、快樂、又無需諸多裝備的娛樂。
  3.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造成糧食的浪費;盡可能買本地食品,以減少運輸能源的消耗;除非特別慶典,盡量少上餐廳。
  4. 分辨何為有意義的旅行,何為放縱自己的旅行。

趁現在消費力與慾望降低的時候,好好操練買東西的眼光吧!更別因為看似白白領到消費券(因為這筆錢還是得由全民納稅來負擔),而添購了無謂的物品!

  • 別忘了捐獻!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月收入是三萬元時,十一奉獻是三千元。假以時日,月收十萬元時,要你提撥一萬元來奉獻,便容易有心痛的感覺。「一萬元耶!可以 拿來買好些東西。」卻忘了上帝給的更多,每個月可花費、儲蓄的金額增加了六萬三千元,而奉獻不過增加了七千元而已!而這種感受,可能意味著我們逐漸把安全 感堆疊於金錢與積蓄之上,漸漸失去知足與感恩的心。

隨著養成記帳與編預算的習慣,越來越能辨別何為必需、實用的消費,往往我們的儲蓄能力也隨之提高。然而,在可喜可賀的同時,也需小心——別讓自己過於將安全感、存在感建立於金錢,而壓縮了倚靠上帝的程度。否則便與「為了更倚靠上帝」的簡樸生活目的背道而馳。

因此,當你的收入提高、或積蓄不斷累積時,別忘了增加你的捐獻!即使你開始放無薪假、收入不如以往時,也一樣要奉獻。因為在為上帝國事工有所貢獻、或使欠缺 軟弱者得到幫助之餘,它更是挑戰、檢視自己的機會——我是否真的相信我所得的皆出自上帝?我信靠的是上帝,而不是上帝給予的物質或金錢?

  • 相信人因有「上帝的形象」而有絕對、無從比較的價值。

廣 告常用下面的手法和概念來引誘、催促你消費——只要你擁有某商品,你就同時擁有尊榮,人們就會肯定你的存在價值、欣羨你;當你將自己的外貌塑造成某個樣子 時,便能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身價大漲。就在人們信以為真的同時,不僅為商人賺進大把鈔票,社會更因而型塑出「以『比較』來肯定自我價值」的方式;誰買得 多、買的貴、買的新,誰就是身價高的贏家。高價位名牌、高額度消費成為衡量一個人身價的標準,卻也綑綁了人們的錢包和心靈。

若要從這困境得到釋放,我們必須找到、並相信一個具絕對性的存在價值。而「人有上帝的形象」正是基督信仰對人的絕對存在價值之肯定。我們若相信每個人無論是 貧是富、樣貌如何,都是擁有上帝形象、被上帝視為珍寶的人,便能幫助我們無須再以比較的方式來建立自我價值,不易陷入消費主義打造的扭曲人性的價值體系, 進而有機會活出倚賴上帝而活的簡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