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乎?儲蓄乎?—專訪李文福
李文福/ 開南大學商學院院長、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文山教會長老
採訪.撰稿/ 曾韋禎(自由時報記者)
消費能促進經濟發展,這是對的;儲蓄能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是對的。兩者看來似乎衝突,但要視情況而定。消費或儲蓄,何者對經濟成長較有貢獻?近來台灣面臨國際景氣寒冬,政府祭出一連串的擴張性政策,諸如擴大內需、發放消費券、減稅、擴大公共投資,配合媒體的 宣傳,形塑出擴大消費、投資是振興經濟的唯一良方之景象。然而,東亞新興國家在戰後的蓬勃發展,其高儲蓄率往往也是為人所稱道。何以消費、儲蓄看似兩相抵 觸的概念,卻在不同時空下分別扮演促進經濟成長的推手?長期被教導過儉約生活的基督徒,要如何面對所謂藉由消費以提振經濟的訴求?
※ 消費有其必要性
開南大學商學院院長李文福表示,媒體所報導的也對也不對,應有條件式地觀察、分析。消費能促進經濟發展,這是對的;儲蓄能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是對的。兩者看來似乎衝突,但要視情況而定。
凱因斯經濟理論是在經濟大蕭條時孕育出來的,在某些狀況下仍是管用,所有教科書也多介紹其理論。在經濟蕭條時,大家對前景感到悲觀,企業家不願投資,民眾也 不想消費,這會讓整個經濟停頓。人力就會閒置,機器設備也會閒置,這都是浪費,因為人力無法儲存,在每個時間點上都該做有效的運用;機器設備不用也會折 舊。因為所有的資源均需在正常的運作下,才會出現量的成長,帶來產出的增加;除了量能以外,技術的進步可帶出質的成長,長期來說,這一部分是推動進步最基 礎的動力,這就需要靠平時的儲蓄,因為研究發展的風險性很高。有「適當」的儲蓄,讓儲蓄可以化成研究發展的經費來源,成為技術的創新。經濟才能長期、穩定 地發展。
※管理失靈
李文福指出,這個過程未必會很順利,經濟之所以出問題,是在管理上出了問題,管理不當會造成消費、投資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像是現在的金融風暴或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即是如此。每一次經濟困境的出現,不外乎在做經濟決策的過程中,有了管理的問題,以致出現不協調的現象,在一片榮景中,突然發生問題。
提 到管理,李文福表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但個人理性從總體來看,未必是正確的,經常會出現一些推論的偏誤。像是在景氣蕭條時,政府鼓勵消費,但民 眾看不到未來,不敢消費,就會出現矛盾的狀況。若回到消費券來看,大家若估計苦日子還有兩年,拿到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會把它全花掉嗎?相信很多人會抱持保 守的態度。所以說,個人理性有時會與整體應有的方向發生衝突。
※ 消費券怎麼看?
政府發行消費券的作用為何,發放消費券是否真能比發放現金產生額外消費的作用?投入八百餘億後,能產生多大的作用?李文福指出,不該對消費券抱持太大的期 望,這只能產生短暫的效果,一旦結束後將回歸原點。在使用凱因斯理論時,必須注意到,增加投資、消費,來造成國民所得的增加,是一次性或永久性。如果是提 升人民永久性的消費能力,或改變其消費傾向,國民所得就能產生永久性的提升。但消費券的作用僅是一次性,其效果會慢慢產生,但會一波一波地陸續遞減,最後 的所得水準會回歸原點。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會製造短暫的就業。長期來看,還是要想辦法恢復人民的消費信心、投資信心。況且消費券的八百多億其實只佔國民所得毛額的0.6%左右。
消費券該怎麼用?李文福表示,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只是替代性效果,把原本要花的錢改用消費券;也有人完全配合政府,完全拿消費券做額外的消費,大多人是處於 中間,但不論如何,三千六百元不可能變成三萬六千元,這簡直是天方夜譚。若想刺激經濟,發放消費券的效果確實是會比發放現金好一點,會讓人民比較有機會去 消費。但發放現金卻可以減少額外浪費。李文福認為,發放消費券的行政成本純粹是資源浪費,不該視為擴張的效果。
若要讓消費券發揮最大的效果,李文福建議應用來買國貨,先顧及國內的經濟問題,才能使其效果發揮到最大,因為消費券經費是來自稅收甚至是舉債來的(以後國人 需償還),於理性上、情感上都應全數用於刺激國內經濟,況且八百億規模也不算大,若再分散也購買進口貨,則將降低刺激國內經濟的力道。他強調,消費對台灣 現在的處境確實有其必要,若大家都不消費,經濟會更難挽回。台灣現在的消費傾向有降低的趨勢,儲蓄率則是增加的。然而,若想達到永久性的效果,消費信心與 投資信心得要慢慢恢復起來。
※ 政府不該逃避責任
李文福指出,以現階段來看,台灣因對外貿易依存度極高,經濟要好,受國際的影響極大;但政府也不能拿此作藉口,這是不太負責的。台灣的規模不大不小,人力素 質也高,若政策做更細心、縝密的設計、規劃,應該是不難經營,不至淪為現在的狀況,這部分是政府的問題,若有更好的執政團隊應不至於此。由於私人理性經常 與總體經濟因素相衝突,因此,政府需擔任帶動者的角色,政府若扮演得好,脫離低迷的時程就會縮短,降低調整的成本。不然,等底線自己出現也可以,但時間會 拖得很長,這對人力資源而言,當然是一種浪費,失業問題會因此繼續存在。
對於舉債從事擴張性的政策,李文福指出,要看值不值得。政府舉債就如同個人舉債般,是希望能度過目前的難關,透過這筆負債,未來能獲得超越於此的獲利。以目 前來說,政府不管是舉債發放消費券或進行公共投資,若能在事後有助於國民所得的提升,有何不可?這算是時間上的調整,讓社會資源做有效的運用,長期來看也 未必是負債。但是要如何讓之後的效果真能超越之前所付出的代價,就必須有週詳的設計與考量。
政府近來也進行一連串的減稅措施,李文福表示,未來的事情目前看不到,當然會出現許多質疑的聲音,如果政策是跳躍式的變動(如遺產稅率),那社會更會充滿困 惑與批評聲浪。減稅的目的,在於增加人民對提升勞動供給之誘因,個人可支配所得自然會增加;因投入更多的生產要素,國民所得可望因此提升,擴大稅基,整體 的稅收也會因此增加。政府基本上是不希望未來稅收減少,但是資金是否會因此回流,還是要有更多的資料去說服民眾。至於最後的結果如何預期,李文福也承認這 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政府為振興經濟,也提出許多紓困方案,多是針對大企業。李文福認為,政府在對大企業紓困時,必須要求大企業負起社會責任,不能讓企業賺錢私有化,而虧損時卻 變成社會化要由全民買單,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應建立。立法部門尤要堅持此原則,像是美國眾議院通過七千億美元紓困案的原因,就是眾議院要求政府必須監督受紓 困企業須負起社會責任才放行的。
※ 基督徒應該持續奉獻
面對經濟不景氣,李文福指出,教會也受到了影響,經常費收入出現明顯的下滑。基督徒還是做該做的事,聖經對此有很多的教導。從〈創世記〉來看,上帝創造這麼 好的世界給我們,這是非常豐富的,我們毋須問財富有多少,重點在於管理,若管理得當,上帝給我們的,絕對足以讓每個人都不致於匱乏且豐盛有餘。除了聖經教 導我們珍惜大自然,做大自然的好管家外,聖靈也會透過許多方式提醒人不該做哪些事,應按聖靈的感動去作決策。以舊約關於約瑟的故事為例,其中提到有七年的 豐收,也有七年的飢荒,可見儲蓄絕對有其必要,20%的儲蓄率可做為參考。
李文福也提醒,最重要的還是要留心做正確的事,像〈提多書〉3章8節要人熱心行善、做對人有益的事。錢財大家都很重視,但〈路加福音〉12章20節卻告訴我們,如果今晚上帝就要我們的生命,我們準備的要歸誰?我們對於錢財不能過於苛求。上帝給我們的是這麼豐富,人真正的滿足,除了物質,還有精神層次,不得偏廢,特別是信仰。就全世界來看,基督徒的經濟生活還是高於平均值,因此,如果行有餘力,還是要盡可能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