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與貧-當代聖經禧年教訓的實踐
富與貧-當代禧年教訓的實踐
摘要
本 文從普世貧富現象概述談起,進而在貧富兩極化的世界現象中,回到聖經尋求指引智慧。聖經舊約經濟倫理是耶和華教訓律法的重要內容,而禧年制度從小安息年到 五十年聖年的恩慈設計,是舊約到新約經濟倫理的核心。本文初略探討從利未記到耶穌,以至使徒時代和今天,我們可以從禧年的四項原則內涵:(一)、公平的交 易,(二)、弱勢的關懷,(三)、重新的機會,(四)、永續的環境;及禧年實施的四個要項(一): 自由活絡的市場經濟(二)、土地是財富公平正義的核心課題,(三)人民工作權,(四):「你們中間沒有窮人」-教會經濟團契的落實,來探討如何移植、應用 禧年的信息於現今社會,進而在當前普世富與貧兩極化的經濟現象中,正本清源找到聖經屬靈的智慧和指引,進而信徒群體和政府能過著公義和憐憫,並蒙神悅納的 經濟生活及正確決策。
鑰字
富與貧,經濟倫理,經濟神學,禧年,經濟制度,土地和財富,兩極化,公平交易,弱勢關懷,重新機會,永續環境,禧年實踐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當代經濟有三大現象:一、財富極度「擴張」和充滿「波動」的現象;二、跨國企業的運作力量(輒超越國家GNP的規模);三、兩極化與經濟正義的問題。註 1 其 中第三點是普世現象,貧富不均兩極化在美國、中國、台灣均日漸擴大。蓋無市場經濟就無經濟活力,人類創造力被抹剎,如同死水一灘,成為共慘局面。一旦具有 神形像的創造力被釋放,繁榮可期,但是若缺乏持續有公義、憐憫的反省機制,經過數十年,市場經濟一定扭曲成為兩極化的世界,就聖經的禧年觀點看來,終究使 得經濟基礎動搖,導致崩潰。
在最近些年,世界展望會和聯合國千禧年運動等國際組織,註2 很真確地對準關注絕對貧窮問題。千禧年運動列舉以下搖搖欲墜的項目作為目標:
- 世界1/3的死亡-約一年1800萬人,或者一天5萬人,死因是貧窮相關的原因。即是自1990年來有7億人為此死亡,主要是婦女和小孩,約等於美國人口。
- 每年有1000萬兒童因飢餓和可避免之疾病原因而死亡,每天3000人,每3秒1人。
- 超過十億人每天以低於1美金生活,世界近乎半數人口(28億),每天低於2美金生活。
- 有六億兒童在貧窮線下生活。
- 最富有的三個人擁有的財富,超過住在最貧窮國家的六億世界人口。
- 非洲最貧窮國家的個人所得,在過去廿年中降低了1/4。
- 全球八億人必須涯餓入睡。
- 每年有1100兒童在五歲生日前死亡。
所謂全球最富有的Bill Gates,Warren Buffett, 墨西哥電信大亨 Carlos Slim Helu三個人所擁有的財富,超過住在最貧窮國家的六億世界人口(相當於全球10%人口)一語,是可供比較的數值。該六億人是指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數。這是所有數值中最駭動人的,惟統計顯示貧富差距存在並擴大,無法單純解釋,去質疑上述三個人富有,是「造成六億人貧窮的原因。」註3
當代禧年的實踐-溫馨的法則
熟悉聖經的人知道,在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前夕,百姓們在
摩西、約書亞面前,重新立誓,宣告對 神律法順從的決心。當然,對信守上帝律法的人,必定在新的土地上安居樂業,「永世其昌」;反之,將自食其果遭受懲罰。
註 1 胡業民 中原大學「基督教經濟觀」課程2010.9
註 2 全球化、靈性與公義, 上帝與全球化,2011P.95
註 3 Jay W. Richards, Money Greed and God, If I becomeRich, won’t someone else Become Poor? p.89
以色列的典章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嗎?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與土地的關係,亦即規範人必須從土地上學習各種人與人(人們彼此不可虧負的公平交易),人與自然(土地每六年後要休息一年)的關係,是享受而不是剝削,對弱勢人群(撿拾麥穗的賴以生活特權)、讓動物、土地、僕婢等自由享用,都是命令。
當今對禧年經濟使命的鈍化,是造成人類經濟生活兩極化的重要原因。那麼禧年經濟教訓是什麼?
禧年的恩慈設計
利未記25章作為為禧年教訓的核心,可以說是聖經中在美好迦南地的發展上,做總體經濟政策進行調整的章節。神說每五十年,所有的土地必須無償地歸回原來的地主。為了避免貧富差距過大,神要求於民每五十年要再公平分配土地所有權(利25:10~24)。在當時的農業社會裏,土地就是資本和財富註4 也是工作權,早期以色列各支派家族依照公平的原則分配土地(民26:52~56); 顯然神希望這種經濟均等的情形持續下去,因此要求每五十年,土地必須歸還原來的地主。私有財產沒有廢除,但是創造財富的土地必須再均分。這項命令的神學基 礎強調萬物的主權在於神;土地不能永久賣出,因為主權屬於神:「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利25:23)。神允許祂的子民暫時居住、耕種和享用地的出產,但我們只是祂的管家。
有人認為以典範論、終末論、預表論中的禧年,其詮釋將舊約倫理的潛力和能量釋放出來,灌注到基督徒對教會、對世界、對終極未來的整體關懷之中。故禧年的觀念,不僅是舊約經濟教導的架構,對整個舊約倫理原則都是重心。註5
我們從禧年的福音從舊約土地關係,來談到禧年經濟制度的諸般面相。同時和基督團契的意義和聯結-以色列百姓和基督徒群體,彼此應都是共享的團體。
若是肯定以色列土地與基督團契間有預表性的關係註6 ,則我們對以色列生活的社會和經濟責任,有更深化和建設性的認識。
禧年的福音-上帝悅納我們的禧年
摩西在帶領百姓進入迦南地前,告訴以色列人,「現在我所教訓你們的律例典章,你們要聽從遵行,好叫你們存活,得以進入耶和華─你們列祖之 神所賜給你們的地,承受為業。」(申命記 4:1)又說到「那一大國的人有神與他們相近,像耶和華─我們的 神、在我們求告他的時候與我們相近呢?又那一大國有這樣公義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們面前所陳明的這一切律法呢?」(申命記 4:7-8)貧富問題必需反應人類經濟生活存在的特權,這在禧年制度中彰顯出來。
註 4 Ron Sider,Chap.2 Rich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財主與窮人)
註 5 C.H. Wright基督教舊約倫理學,2011 p.248
註 6 C.H. Wright基督教舊約倫理學,2011 p.249
禧年的意義(利未記廿五章):安息年和禧年的律法(設計)
聖經描述禧年,首先是「人(你)們彼此不可虧負,因為耶和華我是你們的 神」來提醒我們經濟生活的底線;積極言「彼此相愛」像波阿斯的慨然施予一樣。禧年四項原則和四項實施要項:
(一)、公平的交易:要人們彼此不可虧負,用土地買賣訂下人類最早的公平交易法,用在不欺負孤兒寡婦這些因家庭變故而賣地的弱勢,人在作,耶和華在看…。
(二)、弱勢的關懷:明文指出了弱者有撿拾麥穗、拾取掉落葡萄的權利
(三)、重新的機會:七年一次的安息年不但使奴僕得到自由,債務的獲得赦免,每五十年土地得以歸還。(五十年間有自由交易的活力不予限制)有權勢者(債主、資本家)要實踐「鬆手」與釋放,可得到上帝的祝福。
(四)、永續的環境:人、僕人、婢女、動物在安息年享受安息和舒暢,土地環境獲得安息不受肆意剝削和破壞。(利未記25章)
(五)、禧年實施要項(一):自由活絡的市場經濟
(六)、禧年實施要項(二):土地是財富公平正義的核心課題
(七)、禧年實踐要項(三):人民工作權
(八)、禧年實施要項(四):「你們中間沒有窮人」-教會經濟團契的落實
第一、公平的交易。 安息年和禧年的律法(設計),禧年從平時的經濟生活,到土地經濟教訓。
經濟交易往來的基礎,是建立在對鄰舍沒有欺負沒有虧負「公平的交易」之上,
這是綿密的人們經濟生活誠信的落實。
聖經對於公平的要求,是建立在交易對象是「按照神形像所造的人」這個認
識之上,正是由於人的價值昂貴,故「詭詐的天平為耶和華所憎惡,公平的法碼為祂所喜愛」(箴言11:1)。你家裏不可有一大一小兩樣的升斗。(申 25:14),而當當用對準公平的法碼,公平的升斗。這樣,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你的日子就可以長久。(申 25:15)
以色列的悲哀是以法蓮是商人,手裏有詭詐的天平,愛行欺騙。(何西阿書
12:7)。阿摩司書 8:5中「你們說:月朔幾時過去,我們好賣糧;安息日幾時過去,我們好擺開麥子;賣出用小升斗,收銀用大戥子,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誠然日常的經濟生活最容易突顯貪婪和不公平的欺壓和人性軟弱一面,以色列亡國亦是商業信實不存在,人與人產生欺矇剝削關係而被耶和華離棄。
禧年是以土地屬乎耶和華。故在涉及生計的土地買賣的誠信上耶和華要親自察看:你若賣什麼(土地)給鄰舍,或是從鄰舍的手中買什麼,彼此不可虧負。你要按禧年以後的年數向鄰舍買;他也要按年數的收成賣給你。年歲若多,要照數加添價值;年歲若少,要照數減去價值,因為他照收成的數目賣給你。你們彼此不可虧負,只要敬畏你們的 神,因為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我的律例,你們要遵行,我的典章,你們要謹守,就可以在那地上安然居住。(利未記25章)禧年的第一個精神,是要顯出交易的公平(特別對弱勢)基本的經濟生活態度方式上。
耶和華為人的緣故,要求土地不可永賣。同時宣告(利未記廿五章)自第七個安息年結束,當年七月初十日,全國要聯播這個歡度大事,你要大發角聲,這日就是贖罪日,要在遍地發出角聲。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這禧年,你們各人要歸自己的地業。有關土地公平的交易,會彰顯兩項:(一)、「你們彼此不可虧負」(二)、「耶和華我是你們的 神」,假若土地年產出Y= 10萬,已逾禧年之年數= S,則土地買賣參考價格公式為產出Y × (50-S),剩餘年數 50-S。假設年數50-S尚有(一)25年,或(二)15年,則買賣土地參考價格為:Y × (50-25)即10萬 × 25= 250萬;或10萬× 15= 150萬。在上帝所製人類最早的公平交易法中,這是最早土地交易的參考價格公式,此為一。
為何耶和華要如此重視公平的交易,因為人是按祂形像造人。土地買賣涉及生計的基本人權,尤應如此,在所有交易活動不可彼此虧負。
第二、弱勢的關懷
聖經講到窮人之處甚多。在禧年經濟制度中則予以落實下來。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申15:11)。顯然貧窮成為聖經時代到現今不可消逝的問題。或者說這是今世世界史必然的瑕疵,和結構性的邪惡。
在禧年制度中談社會貧窮的事實和解決方案,此時並不追討貧乏者的責任,才施行救助。利未記25:39「你的弟兄若在你那裏漸漸窮乏」…一句,經文在這裡沒有限定什麼陷入貧困的原因。註7
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呂振中:窮人不會從你國中斷絕的)(申命記 15:11);所以 神吩咐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反之,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 神的話,謹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不至於有窮人)。報償則是「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為業的地上,耶和華必大大賜福與你」。(申命記 15:5)
人們發現貧窮問題的多樣性,或者在這個瑕疵的世界中,有諸多的原因,包括體制、次體制、靈性的、身體的、心智的、社會的、群體的、遺傳的,罪惡的,無故的..種種原因,以致其自身沒有能力創造物質福祉註8 ;斯托德牧師將貧窮分為四種:1. 一般稱呼的貧乏,來自際遇的貧窮,2.懶惰的、好逸惡勞的貧窮,3. 被制度壓迫、弱勢的貧窮,4.謙卑性的貧窮,在神面前屬靈飢渴-求憐憫的貧窮。註9貧窮的原因前已說明有個別基因遺傳、文化和傳統社會的封閉和脫離、缺乏建構富足的環境,(如教育、工作和政府體制不足deficient agent);或者如Robert
註 7 C.H. Wright基督教舊約倫理學,2011 p.256
註 8 Bryant L. Myers, Workingwith the Poor p.80.
註 9 John Stott, Issues FacingChristians Today, Chap 7 p.301
Holman所說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資源、財富、所得都不得進入),使得貧富的現況成為理所當然註。或者如賽德(Sider)認為更大的結構性邪惡-從國際不公平貿易到無可救藥的貧富債務擴大。總之,誠然如基督教所說的,人們被一層又一層的鎖鍊所轄制-從大體制到次體制綑綁-社會限制-所促成的貧窮。註11
人們難以理解何以基督教以極大的篇幅在強調貧窮人的地位和關懷。乃因「富人、貧人都為耶和華所造」要「眷顧貧窮人」(詩41:1)。貧窮人一樣擁有神的形像和尊嚴。故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 19:17)。 禧年制度說得十分明白,六年要耕種田地,也要修理葡萄園,收藏地的出產。第七年,地要守聖安息,就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不可耕種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園。 遺落自長的莊稼不可收割;沒有修理的葡萄樹也不可摘取葡萄。這年,地要守聖安息。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給你和你的僕人、婢女、雇工人,並寄居的外人當食 物。這年的土產也要給你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獸當食物。」(利未記 25:3-7, 19:10)
為了關懷弱勢,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利未記 23:22)
「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無論哪一座城裏,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心、揝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申命記15:7)
在貧窮人的借貸關係上,「你借錢給他,不可向他取利;借糧給他,也不可向他多要。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曾領你們從埃及地出來,為要把迦南地賜給你們,要作你們的 神。」(利未記 25:37-43)「你借給鄰舍,不拘是甚麼,不可進他家拿他的當頭。申 24:11要站在人家家門外面,等那向你借貸的人把當頭拿出來交給你。他若是窮人,你不可留他的當頭過夜。日落的時候,總要把當頭還他,使他用那件衣服蓋睡覺,他就為你祝福;這在耶和華─你 神面前就是你的義了。(申 24:10-15)
發放工資時,主人要(申 24:14-15)「困苦窮乏的雇工,無論是你的弟兄或是在你城裏寄居的,你不可欺負他。要當日給他工價,不可等到日落─因為他窮苦,把心放在工價上─恐怕他因你求告耶和華,罪便歸你了。
對窮苦寡婦和孤兒「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兒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婦的衣裳作當頭。要記念你在埃及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 神從那裏將你救贖,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 神必在你手裏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申24:17-19)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21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申 24:20-22)
註10 John Stott, Issues FacingChristians Today, Chap 11 p.309
註11 Bryant L. Myers, Workingwith the Poor p.100 Figure 4-4
有 關奴僕的限期和釋放是這樣:「你的弟兄若在你那裏漸漸窮乏,將自己賣給你,不可叫他像奴僕服事你。他要在你那裏像雇工人和寄居的一樣,要服事你直到禧年。 到了禧年,他和他兒女要離開你,一同出去歸回本家,到他祖宗的地業那裏去。因為他們是我的僕人,是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不可賣為奴僕。不可嚴嚴地轄管他, 只要敬畏你的 神。(利25:40-43)
關 懷窮人並不是僅建立在自責的剝削為贖罪的責難而來。聖經並不記載財主有剝削拉撒路的證據。當今普世比爾蓋茲、巴菲特和葉羅三大首富超越六億最貧窮的非洲人 口,人們並未找到他們彼此之間有任何「剝削」關係的存在。六億人的貧窮並不是比爾三位富足的剝削結果,反之亦然,比爾等人的發達和剝削六億人沒有剝削關係 -非「此富造成彼貧」。從積極的角度或者可以解釋,同為人的這三位,他們創造財富的能力超過六億人。創造財富以方是美好的,帶來福祉亦是巨大的。但是 神要追討的,是人對貧苦鄰舍不聞不問的罪過!對同蒙呼召的弟兄「約瑟的苦難」卻予擔憂註12。這也是財主對照拉撒路受罰的原因註13。
使您們中間沒有窮人,是對富有人既是要求付出分享機會,也是一種呼召。
有餘者的分享-取1/30與窮人三年一次的歡慶和分享
摩西律法重視人與人中間的歡樂,這又是圍繞人的價值寶貴。因此以色列人「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裏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裏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 神必在你手裏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申命記 14:28-29)。並且,「每逢七年末一年,你要施行豁免。」(申 15:1)
不可小看七年一次的豁免年,乃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起惡念來規避責任。(申命記 15:7-9)
「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無論哪一座城裏,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心、揝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總要向他鬆開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你要謹慎,不可心裏起惡念,說:『第七年的豁免年快到了』,你便惡眼看你窮乏的弟兄,甚麼都不給他,以致他因你求告耶和華,罪便歸於你了。」你總要給他,給他的時候心裏不可愁煩;因耶和華─你的 神必在你這一切所行的,並你手裏所辦的事上,賜福與你。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申 15:10-11)
而且還要存恩慈給予的心,(申15:12,13)「你弟兄中,若有一個希伯來男人或希伯來女人被賣給你,服事你六年,到第七年就要任他自由出去。你任他自由的時候,不可使他空手而去,要從你羊、禾場、酒醡之中多多地給他;耶和華─你的 神怎樣賜福與你,你也要照樣給他。
註12 阿摩斯書6:3-5
註13 路加福音16:19-31。
第三、重新開始的機會
以 色列人失落土地的家族,每五十年可以在禧年(聖年)之時無償拿回失去的土地。窮乏之人可以賣地討生活,但是不是永賣。這裡窮乏似乎沒有被特別貶抑或痛責, 因為窮乏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體力衰敗、家道中落、男丁不在了、懶惰的問題或者人生的疾病不幸所導致,聖經這裡不予追問。「你的弟兄若漸漸窮乏」,賣了幾分 地業,…到了禧年,地業要出買主的手,自己便歸回自己的地業。(利未記 25:25-28)
耶和華律法設計一種經濟上的大赦,為要使人有重新開始的機會。但不要忘記,有五十年的時間,幾乎有完全自由的活絡交易存在。或者說這個期間合理、夠長久,足令讓人因營運財貨得宜,可有發達的機會,並享受其勞力的成果。
五十年重新開始(的機會),是避免了不當的土地財富累積和不勞而獲,長久代代傳遞貧富的差距。
重讀路得記-路得記說了什麼?
對於一個窮乏移民的家庭,以十年悲慘的家庭卻看到悲情弱勢的指望-婆媳的信心建立在耶和華經濟律法上,在一個蕭條沒落家庭中,出現不離不棄的媳婦,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令人動容。這裏要指出一般人認為是拿俄米必然有其美德和氣質所吸引,
然 而,真正緣由在那裡?還是某種神聖的指望,讓她路得平時便留意聽懂婆婆所分享有一個遵守耶和華律法的家鄉社會,在那裏的經濟縱有波動,還有一個互助的底 線,回去有尊嚴地拾穗,可以安頓度日。更且,拿俄米了解她經濟的權益,拿俄米認為自己如能生出兒子,媳婦也等不到孩子長大,屆時可以無償取回土地。換句話 說,若是沒有親族先行代為贖回田地,她要撿拾約廿年的麥穗過活,以後拿回土地,重新開始的生計,媳婦即可獲得下半輩子的依託。
這 點似乎見到即使在士師記沒有正式國王的年代中,耶和華吩咐的律法,居然尚能落實,顯見當時社會恩慈救助關係和體系並沒有崩解。那是一個鄰國摩押社會不敢想 像,又是極為羨慕的福祉,路得也用信心相信這個「盼望」-顯拿俄米對此(耶和華律法)的信心堅定不移,才是影響著路得羨慕,吸引路得的動力。
可以推論道十年前,她和以利米勒是以「公平的價格」,即土地收成乘以到達年數,來出賣土地,換取盤纏移民的。(利未記25章:產出 X 30年= 銷售土地所得),拿俄米非常知道家族的未來的權益,也為現實「無能為力」不能讓媳婦過好日子而難過,曾一心想打發她們離去。士師記伯利恆此時因拿俄米、波 阿斯的光輝,服膺耶和華教訓,看到彼此相顧的社會,每個人經濟生活獲有保障。這點,居然勝過後來三百年後的王朝時代為了既得利益,以賽亞書稱猶太人富有者 土地是「以房接房,以地連地」貧富嚴重不均,實已如後來先知警告,是拋棄了耶和華律法啊!
其 次,經濟重新的出發。波阿斯的慷慨豐富是窮乏家庭的救贖,但是無寧說是上帝所設立制度的長久,這裡不再是撿拾麥穗的特權,更是取回土地,長期獲得生計依託 的設計。沒有迦南地沒有發展的機會,有了迦南美地,若不能分享並給予人重新開始的機會。一定成為兩極化的社會,經濟體制因而崩解。
主恩慈的制度律例,無寧使得世上凡是重視土地經濟、財富正義的國家獲得長治久安。離開國家的正義,朝代反覆,人民在波濤洶湧之中受罪,舉世永無寧日。
故此,猶太經濟的智慧與精髓,總是給國民曙光,可以帶給國家福祉,是否為現在各國/世人所體認呢?
禧年的土地經濟意義,本身就是讓窮苦之人(具有上帝形像的每一個人),在每日短期中有糧食可度日,長期則是-每到五十年,則可以讓家庭生計重新開始,完 全改變宿命。禧年,不僅讓債務完全赦免,家族失去的土地,復可無條件取回。可見人無論如何弱勢,乃是最尊貴的,他的經濟需要,莫不被上帝所眷佑。條件是, 我們要回到施行上帝律法的國家地區-如當時的伯利恆。
今日兩極化-大富與赤貧同時存在的現象到處發生,普世愈發達,貧窮愈嚴重,正是亨利喬治在1879年出版「進步與貧困」的論點。在「禧年」思想下,他發現土地問題是當前國家財富不均問題的本質。亨利喬治推動單一稅制,影響到國父孫中山的土地思想,推出「土地國有而民用」的觀念,皆為站在聖經思想上的時代巨人。
第四、環境的永續
舊約經濟生活注重可持續性發展的環境,這也是人類長遠所倚靠託付的地方。首先透過安息日
、安息年的安頓。在利未記 25:1-4耶 和華在西奈山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所賜你們那地的時候,地就要向耶和華守安息。六年要耕種田地,也要修理葡萄園,收藏地的出產。第七 年,地要守聖安息,就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不可耕種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園。安息使得土地微生物有足夠恢復地力養分的時間。更讓土地上面的人有足夠的休 息。
這個安息的福祉還波及到與人相關的動物界,擴及到動物權,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給你和你的僕人、婢女、雇工人,並寄居的外人當食物。這年的土產也要給你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獸當食物。」(利25:6)
永續的經營法則讓人在地球上可以長久。「你若路上遇見鳥窩,或在樹上或在地上,裏頭有
雛或有蛋,母鳥伏在雛上或在蛋上,你不可連母帶雛一併取去。總要放母,只可取雛;這樣你就可以享福,日子得以長久。(申22:6-7),也讓牲畜有其舒適愉快的作業空間,「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申命記 25:4)
耶穌怎樣看禧年
如果我們認為以色列人禧年回歸家族土地已經是歷史故事,那麼耶穌說話的時候,不也是亡國後無地可供「歸還」的境況?禧年的土地教訓還有效嗎?
聖經路加福音記載,耶穌進入會堂第一次的「證道」便是宣告禧年蒙悅納的信息。是指什麼呢?路加福音 4:16-22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說: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
是的,耶穌時代人們離開和諧田園關係和公義甚遠了,社會貧富差距極大。那是一個大富與赤貧的時代,耶穌的談禧年的話語一時如甘霖,成為拿撒勒人耳中的恩言。當時,有錢人可以週轉千萬銀子的債務(五十億台幣),沒錢人可以因為十兩銀子(五萬元)而坐監,借貸能力相差十萬倍註14。或者被擄歸回的猶太人,已經沒有了祖先同樣的土地,但是在希律王統治之下,日久早已成為大富和赤貧兩極化的世界。因此,上帝的命令從未稍懈。聖經要求強勢的猶太人,因透過釋放同胞債務,讓人經濟生活重新開始:(路加福音4:20-22)耶穌「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
今天世界表面上人們自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來,經歷五百年的財富增長,在許多地區一旦脫離羅斯托所稱「傳統社會」註15 的束縛,或者極權政治的壓力,在經濟生活開始鬆綁,一如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美地,人類天賦的創造力得到自由釋放。還給起初被造的目的,何等美好!但是要謹守遵行耶和華律法,即社會財富的公平正義,才可長治久安,永世其昌。
關鍵的是,耶和華正義之中的核心,禧年的精神,需落實經濟生活中:公平的交易、弱勢的關懷、重新的機會的給予、永續的環境。 而與人性根源的貪婪相拮抗。
(五)、禧年實施要項(一):自由活絡的市場經濟
禧年有其限制與自由,前者限制了人肆意地累積財富,阻礙別人生計及
發 展,也制約了經濟繁榮與蕭條波動的幅度。但是所有禧年期間之自由活絡經濟的意義不要被輕忽。其實在大多數的年份中,聖經經濟是尊重自由的買賣和市場行為。 祗是要參照那個公平交易的原則,為的是買賣(土地)中沒有欺壓(弱勢)、榨欺的行為。任何在五十年運作的經濟體期間之中,是容許經濟波動和貧富差異的存 在,以及土地的購買合併、擴大經營果效。無論至近的親屬是否贖回土地,要直到五十年期滿,才能收回家族土地(土地價值重新歸零)。對於經營土地的使用權利 購買者而言,五十年或者距離禧年的經營期間,是有法律上信賴保護原則所保護的。若是要被贖回,也是有公平合理價格可以參照進行交易的。
在此信賴保護之下,長期使用者可以儘量對土地(農業)進行改良和投資,無虞其他來自政權等不當的干預。對於小農進行投資改良,繁榮農業經濟,是有激勵作用。此點在論及當代土地政策效法禧年準則時,不可忽略,而是自由創意的企業精神受到尊重。
註14 門訓院訊 經濟與神學專欄(一)大富與赤貧 胡業民2010.9
註15 W.W. Rostow,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1960 經濟發展階段論
五十年是一種智慧,也是上帝的啟示,就現代經濟體制而言,五十年足以使從事經營的人,有足夠的回報。有創意的企業家,願意承擔這種B.O.T. 的風險,亦可得到經營者合理的報酬。這是台北凱悅飯店、新加坡、香港諸多案例,企業主樂意承攬,努力發揮並獲得報償的事實,可以予以佐證。
自由市場經濟的精神,包括以上活絡的經濟、自由的交易,財產權的保護,
都是當前經濟體得以運行的資產。輕易疏忽以上準則,動輒以公有化代替私有經濟的運作,亟可能與原來公平正義的理想完全背離。
在人類經濟生活彼此緊張的關係中,就富與貧而言,我們看到一些市場經濟
或者全球化的樂觀現象不可忽略:
自1947至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百分之廿家庭平均所得逐年上升,從1947
年的US$8,072到2005年的US$184,500 (經通貨膨脹調整過後)。此間並未以犧
牲窮人為代價。相反的,最窮的百分之廿家庭之實質所得每年持續上升,從1947
年的US$1,584到2005年的US$25,616。所有這些同時發生在美國家庭戶數倍
增的年份,從1947之3700萬戶數,到2005年之7700萬戶數。換句話說,財
富總量上升,富者更加富的過程,並未造成窮者愈窮。這裏還未陳明,有許多家
庭此期間中已經脫離了最貧窮(百分之廿)收入,向上提升的事實。而向上階層
上升的移動,是普遍現象了。註16
同樣事實在國際間也發生。透過電腦網站Gapminder(www.gapminder.org )
所顯示之圖示說明。其中圖示顯示縱橫軸之國民壽命及個人所得從1974-2005的相對對應趨勢。由於紀錄上數十個國家,國民壽命及該國個人所得兩者皆隨時間軸同步向右上軸移動,表示平均個人所得和壽命均同步成長。過去卅年全球各別國家所得,均在上升之中。註17
事實上生活在絕對貧窮線下的人口比例自1970年以來業已下降。1970年全球人口37億中,38%(14億)在貧窮線之下;迄1990年全球53億人口當中,26%(14億)在貧窮線下。實際上,全球統計在嬰兒存活率、壽命、貧窮上,過去三、四十年來,均有顯著改善。亦即在國家比較中,有一個定規的趨勢:凡是有法治和經濟自由的國家,均逐漸繁榮起來。沒有這個優點的國家則反是。
這個論點就某種意義而言,消彌了古柏頓主教(BishopThomas Gumbleton)所稱,「我們全球國際經濟的問題是,財富由窮人一方向富人集中;使得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及數十年來拉丁美洲的神學家顧迪雷(Gustavo Gutierrez)認為拉丁美洲的貧窮,部分肇因於北美的富裕所致。「貧窮主導著許多國家遠遠落後,貧富差距日漸擴大。」似乎美國吸跨了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秘魯,促使貧窮國家食物、房屋和土地的淪喪。準乎此,若是發揮市場的競爭機制,有效反壟斷
的努力,扼阻貧富不均,較訴任由政府的強制重稅的分配和其採取沒收行動更有效益。當代「禧年經濟」也必需在尊重市場機能之下進行許多調節措施,才屬正確。
註16 Money Greed and God, p.90
註17 Money Greed and God, p.91
(六)、禧年實施要項(二):土地是財富公平正義的核心課題:
禧年圍繞著土地問題的核心,最大地影響人類經濟生活,迄今依然如此。土
地為財富之母。房地形成財產權有其條件註18。但是房地具有經濟學供應上的稀少性特色,自古以來極易成為累積財富的工具及投機獲利的目標。現代都市房產價格高漲,房產成為商品化的投資對象,使得普世民眾達到具有合理住宅庇護的目標更加困難。
現今人們和政府將房地產產業,視為火車頭工業,但是若祗求發展和帶動GNP的工具,則容易忽略房價的高漲,肇使都市生活陷入困境,進而使得部分城市弱勢居民增加了被剝奪感。這個人性生存被剝奪的事實,在全球各大城市,東京、紐約、上海、香港、台北等發生。GNP的增長與所得、財富分配的惡化同時存在,以致兩極化-經濟繁榮表相和大多數人的福祉沒有關係,甚至惡化。
禧年制度在狹義上,是節制土地投機影響他人生計的,係直指土地財富受到限制的正義追求。今日可以說房地正義,是各個國家財富正義的基礎,進而影響政權的更迭,國本動搖之所在。
基 督教高舉人的價值,以人為倫理議題的中心,人有其庇護所是基本人權。因此從供給、需求方面,配合嚴謹的財稅政策,可以制約房產價格炒作上漲,使得人身得到 護庇,反之,聖經上以賽亞所言社會「以房連房,以地連地」造成同為希伯來的弟兄貧者無立錐之地,耶和華要追討其責任,貧富不均擴大,市場經濟體系內部失衡 而將遭大禍,耶和華的忿怒一經濟體導致崩潰。
土地房產也是開發中國家貪污敗壞的根源、房產既是國民所得GNP的表
彰,又是成為官商勾結腐 敗的根源。禧年原則是地屬耶和華不可永賣,需為全民所共享,人在土地上的生計受到保障,不得利用房產商品化的投機動機,屏除政商關係在上述敗壞的盤根錯 節。今日良好的政策是能以資本利得和財產稅,打擊暴漲的房價及投機行為,卻又保障都市房產改良和發展的動能。合宜的政策會對房產持有及變賣獲利者,課徵財 產稅及資本利得稅,該稅制成就社會正義,又係各國重要的財政來源,可支應社會濟助弱勢的移轉性支出。支撐現代民主國家政府所提供的多元服務功能。
同 時許多國家現今鼓勵企業發展,許多其他稅收容易遭到作帳和規避,並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房屋固定資產,尤其是豪宅是無法移動和逃避,故財產稅可以成為政 府收入的大宗。否則因民主政府被要求廣泛服務,選舉支票泛濫,財政管理不良,已成民主社會的常態。因而強力有可以效的財產稅,是為各項服務包括健保、教育 支出的重要來源,可以支撐政府機構運作而有餘。就財政調度而
註18 Hernando de Soto,The Mystery of Capital,Finance and Development 38,no.1(March 2001)
言, 搭配房產投資資本利得和土地財產稅制,會有效抑制貧富差距,是合乎禧年準則的。更進一步,房產稅及交易的資本利得,課稅得宜,國家的公司稅及其他間接稅稅 率可以因而下降,激勵正常商業投資活動的進行。開發中國家,沒有在現有市場機制中有效課徵房地產資本利得稅,而強徵其他稅收,對大多數老百姓而言,才有苛 政猛於虎之譏。
房地產稅收是公平的一端,國家有財源來提供生機良好的社會住宅,才是給人民庇護之所,和避免土地房產炒作的正義。
(七)禧年實施要項(三)人民工作權:
在禧年的意義中,土地為男丁農民生計所寄,是國民工作權的落實。衍生到現代,為政者有促進工作機會的產生的職責,以人民的失業為痛心及羞愧。在國民所得GNP中,消費支出、私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性支出、出口(外國人對我國產品的支出)構成提供勞務者的雇用,和工作機會。因此GNP的榮枯和工作權大有關係。
其中私人企業的投資支出和雇用勞動力,應該成為工作權實踐的主要來源。除了各國內需帶來就業外,外在方面因今日普世相互依存,全球不景氣影響到各國出口 產業,打擊就業水平。近代國際經濟或者證券市場買賣的不安定性、不誠信,各國失業危機日升,使各國均以增加就業為政策考量。救援失業已經涉及全球合作互動 的層面。由金融不安定造成的南歐各國經濟衰退,失業增加,便成為需要德國、法國為主導的歐盟所拯救措施,密切相關。
開發中國家增加出口亦不可隱藏其勞工剝削和環境破壞為代價,造成國際間不公平的競爭,致使先進國家勞工在全球就業市場上居於不利的競爭地位。
工作機會(權)的產生主要有賴「創新」的進行,一連串的創新落實在產業上,是上天特別的祝福和眷祐。回顧人類歷史三次財富大爆炸:1.宗教改革、文藝復興之後的工業革命,發生在基督教英倫三島。2.地理大發現 3. 美 國的興起,一波波的創新活動,將人類物質福祉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工業革命創新效果能波及的地方,財富隨之擴及。這些又莫不和基督教帶領人們脫離傳統桎 梏,拿去人為的束縛,為一切創新佈局為關聯。更有者,基督教倫理和誠信奠定當今市場經濟的基礎-包括智慧財產權的保障,合理的保障,使得創新受到激勵。
前述中小企業的多元蓬勃發展,輒使創新更容易實現,促成經濟的繁榮和就業的增長。
(八) 禧年實施要項(四)「你們中間沒有窮人」-教會經濟團契的落實
早期基督教會就是主耶穌的新團體,並做到了經濟的相互分享,在使徒行傳的前幾章也多有這類的見證。耶路撒冷教會很早就開始經濟分享制度;五旬節三千人悔改信主之後,使徒行傳記載「信的人都在一起,凡物公用」(2:44)。甚至變賣家產幫助有需要的人。由於他們的順服,使得境內的貧窮人減少,申命記神給以色列人若遵命就沒有窮人的應許具體實現了。他們經驗到「一心一意」的合一,和生活共用的喜樂。
巴勒斯坦約在主後四十多年間發生大饑荒;安提阿教會曾在饑荒嚴重時給予協助(徒11:27~30),門徒關心窮人和受壓害者,以致大批這樣的人湧入教會。
保羅注重基督身體裏的經濟分享,早從巴勒斯坦遭遇饑荒時,為了回應安提阿教會的愛心(徒11:29), 他協助巴拿巴把捐項送到耶路撒冷;這次的旅行只是保羅擴大關懷經濟分享的開始。之後,他更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從事募款,並在多封書信中提到他的關懷,並且親 自前往收取捐項。雖然知道會面臨危險和死亡的威脅,但是保羅仍然親自前往。保羅相信象徵基督徒合一的經濟分享的見證遠超過自己的性命。註19
保羅關心耶路撒冷教會的金錢需要,乃基於他對「團契與合一」的認為。「Koinonia」, 與人的團契合一,對事的投入,是保羅神學思想的重點,也是他對收取捐項的解釋。信徒與主耶穌團契,使我們能有祂的公義,曉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聖 餐特別見證出基督徒與基督的團契;共用主的晚餐,使信徒參與十字架的奧秘。保羅認為與基督團契必然會使基督裏的弟兄姊妹彼此合一與相交。以弗所書第二章也 提到基督的死打破了種族、性別和文化的阻隔,使弟兄姊妹都在基督裏成為新人。在主的晚餐中享用餅和杯時,表現在基督身體裏的團契與合一。註20
在 歷代以來迄今,當代教會中學習分享見證基督,以致使「你們中間沒有窮人」成為真實。為此保羅對信徒經濟的分享提出三個原則,首先是儘可能的給予。每個人 「依照自己的進項」給予,並稱讚馬其頓人「按著力量,也過了力量」。事實上,當時馬其頓人非常貧窮,也面臨極為嚴重的財務困難,但是他們仍然超過能力的捐 獻。第二個原則是出於樂意的捐獻註21。保羅強調不是吩咐命令哥林多人,而 是讓他們出於甘心。第三個原則是神子民享有均等的經濟關係。為了支持這論點,保羅引用了聖經中嗎哪的故事「如經上所說,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 缺」。正如神要求祂子民在曠野收取同量的嗎哪,哥林多人也應該在基督裏「均平」的供給。面臨普世及教會內外的貧富不均,上述經濟分享的情形對現今教會有怎 樣的啟示?公元251年資料顯示,早期羅馬教會,供養1500位寡婦及窮人的生活註22,這是何以早期基督教會將帝國翻轉過來的主要原因。無論是使徒帶領教會的行為,或是聖經的教導,皆是今日教會規範的準則;禧年「你們中間沒有窮人」落實在聖經原則,在普世基督徒中實踐分享的責任,尤其不可忽視。
其他禧年實施的領域:
禧年不僅是聖經的經濟智慧,更是當前可實踐的經濟原則,本乎禧年的準則,落實以以下領域可以切實實踐禧年的教訓:
註 19 Ron Sider RichChristians in An Age of Hunger財主與窮人,第二章;參加12:10;羅15:22~28;林前16:1~4;林後7~9 章
註 20 仝上, 參(林前1:9)(腓3:8~10)(參林前10:16)(林前10:17;約壹1:3~4)徒21:13,徒24:17
註 21 林前16:2;林後8:2,3,林後8:13~15
註22 Justo L.Gonzalez, Faith and Wealth(信仰與財富) 第七章 p.179校園
一、窮人有重新開始的機會,透過教育機會的均等,使各地區願意受教學習的貧窮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並負得起相關費用。不要讓人們在進修(大專)畢業後,背負極大債務。
二、 土地房屋政策,土地在經濟學有稀少性的特色,處理土地財富,打擊肆意擴張從土地上累積大量(社會)財富,增益財政移轉性支出,合乎聖經禧年準則。國家趨近 社會主義背景者,應對土地五十年利用方式,強化權利金的收取方式,明確規範,使得承租經營者,在信賴保護原則下運作。
三、 企業創新和工作權:本於禧年尊重相對所有制和自由營運五十年,少受干擾的原則,政府應以法令和尊重市場機制之精神,提供令企業有經濟活絡的營運空間,使其 在信賴保護原則下,創新活動被肯定和鼓勵。惟有創新獲利,可以支撐經濟雇用勞動力,間接保障了人們的工作權。政府推動禧年生計的創造和依託,在絕大多數的 領域中,應扮演規則制定和仲裁者的公正角色,促進民間活力創新經濟,保障國民就業的水準,類如近年德國成就。註23
四、 禧年經濟重視個體企業的發展,禧年制度農業土地分別為極多小農地主所擁有,其意義是尊重獨立工作和創業、創新的空間。因此應用在現代的意義是,政府和社會 要鼓勵中小型企業的個體多元產業的出現,能分散當前企業大型化、集中化的風險。企業愈多樣性,產業多元化,國家經濟生態變得多樣化,除滿足經濟體系的內外 需要外,並可避免因單一或少數產業集中化,分散景氣榮枯帶來的經濟衝擊,分散了國人就業市場波動的風險。加上個體創新的活力,對於創作者個人或其社區參與 感亦會助益,察考諸許多國家中小企業的自由發展,常是促使經濟安定,避免社會財富過度集中,是相當好的發展策略。
五、 禧年重視社會具有分享機制,因此要促成國家社會安全機制的形成。包括醫療、退休、養老長期照顧,在社會建立良好機制,要求政府公部門,按著公平正義和憐憫 的職責,進行財富所得重分配的功能,使得社會安全網建立,可長可久。上述重分配並不可打擊泯沒私經濟部門工作和經營的激勵。其次,教會如何扮演分享機制, 使得我們中間沒有窮人,應可列為重要而優先的事工。教會應鼓勵公私部門的教友領導人,注意政府和企業的責任。
註23「我們以一個和諧的例子說明綜合國家財政(抑制資本利得稅)良好、企業創新不斷、勞資關係良好的德國經濟為例,最 近全球經濟低迷,惟德國在歐洲異軍突起,而他國不能,以致財政破產、勞工失業,就因為德國資本流動率低而勞工權益受到充分的保障。德國以超高的資本利得稅 防範房地產與金融市場的投機炒作,使資金傾向於長期而審慎的投資;他們讓勞工參與公司經營,不景氣時以勞資協商減少工時與工資而不解雇。資本流動與解僱勞 工都太困難,誘使資方積極從事可永續的投資與經營,而勞方也願意將個人智慧與經驗交付給公司,並戮力參予技術升級。因此,資本與技術都留在公司累積,讓後 代坐享前人的餘蔭。」(彭明輝:全民經濟與富人經濟 2012.10.26聯合報專欄)
六、目前教會切實實踐「我們中間沒有窮人」,可將窮人-特別是信徒中的貧窮,(國內、海外)的服事成為每個教會年度預算編製,予以反應重視的程度。如果以一個宗派為主軸籌集並分配資源、追蹤成效,結果一定良好。教會承
接政府部門力未能殆的工作,如教會社區老人、孤寡照顧,都是實際的濟貧事工。除了生理需求外,更因藉著教會團體,能滿足被照顧者心理、社會需要。呼籲教會弟兄姊妹投入專業服事機構,或以禱告小組支持上述事工,都是落實經濟關懷的有效方法。
結論-被上帝所悅納的人生
雖然人類幸福、發展的福祉非以單一經濟財物來衡量。當今世界在物質上兩極化和匱乏仍是普遍的現象。我們所處的,正是一個有瑕疵的體系,和不完美的世界。
總合以上,禧年乃是聖經全方位的經濟生活教訓,從整體制度架構,到各個層面的經濟公平與正義,莫不關係重大,構成基督教經濟倫理的核心,應用至今依然是人類福祉之所依。賞善罰惡的 神, 仍然為祂的子民在當代施恩,同時鑑察我們如何在經濟生活中,落實主的心意。聖經中的每個人受上帝所造,具有尊貴的地位(包括貧窮人不例外)是何以產生禧年 土地教訓的意旨。沒有一個家庭會在存有希望下「燒炭自殺」,上天給予我們,我們也該為我們的同胞設計這樣福祉的社會。追求公平的土地財富,不要剝奪任何人 的生計,愛惜大地,乃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責任。
我們為過去數百年來,蓬勃的市場經濟發展和物質福祉感恩,同時亦為目前偏離 主 的心意,普世貧富懸殊,塑造人類生存悲情而痛心。惟目前到處貧富兩極化的現象,正是我們回到聖經,順服神的話語覺醒的時刻。如此,當代基督徒要思想耶和華 的法則,無論哪一種經濟制度-趨向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現制,都從基督教禧年經濟原則來加以反省,改進經濟的缺失,進而在各個層面,尋求 神的國和 神的義,愛惜神 ,建立一個彼此相顧的社會,我們才能被上帝所「悅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