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祢以外/佘日新

佘日新

逢甲大學講座教授、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

一、現代啟示錄

2015918日,福斯遭一個鍥而不捨的實驗室踢爆造假的醜聞,媒體報導,美國政府要求福斯召回旗下48萬輛柴油車。福斯總部直到22日才承認,全球1100萬輛柴油車都有問題,震撼力比18日更大。福斯慢好幾拍才公開問題車數量,反映德國人在危機處理上似乎並不在行;更嚴重的治理危機是,福斯至今尚未說明誰授意造假,那是領導力的問題。該集團23日宣布執行長溫特康辭職時說,他對造假行徑不知情,但若說沒有其他主管核准以軟體作弊,恐怕也沒人相信。一般人認為,德國人做事認真,德國產品品質有保障,如今可能改觀。兩個月前的新聞到現在仍在全球延燒。

營利企業追求獲利天經地義,但仍應有所為、有所不為,福斯造假事件顯示,奉公守法、童叟無欺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正途,走旁門左道總有爆胎翻車的一日。美國環保署讓汽車廠自行測試廢氣、油耗後申報(只抽測少數車輛),讓福斯有可乘之機,不過,這次事件仍有可供借鏡之處:主管單位對所有產品、工廠排放的檢驗務求嚴格徹底,才能保障全民和環境的健康,若無法確實把關,將造成民眾、廠商與政府三輸的局面。福斯和德國要為弊案付出多少代價、要多久才能修復聲譽,有待時間證明,但「德國製」的金字招牌掉漆已是不爭的事實。福斯造假是在人類的貪婪履歷上多了一行經歷。

二、貪婪是好的?

《華爾街》這部電影是大導演奧利佛‧史東在1987年推出的經典名片,經典臺詞是“Greed is Good”(貪婪真好),這句話相當程度反射了80年代金融蓬勃發展的光芒。二十三年後,杜撰的男主角蓋科的座右銘Greed is Good在第二集《華爾街2:金錢萬歲》中升級成為Greed is Legal(貪婪是合法的)。第一集男主角是個內幕交易者,華爾街多數人不犯法,但也有如男主角這類利字當頭、罔顧道義的掠奪者,大膽下注並承擔風險,同時將其他無辜的人捲入風險的漩渦。在第二集裡,蓋科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窺視貪婪帝國的局外人,銀行則搖身一變成為男主角在第一集裡的角色,當時靠融資操作股市牟取暴利的工具則轉變為高風險的對沖基金,到了2000年,銀行業就跟對沖基金一樣,承受更大的風險並使用更誇張的債務槓桿,終至20089月引爆了金融危機,對當時的局內人與局外人,都再陷1930年代大蕭條的恐慌中。所幸《華爾街2》片尾導入家庭的溫馨,沖淡了利慾薰心的貪婪。

電影的場景往往也在真實生活中上映,起起落落的轉變不過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小波瀾,在起伏的世局中不改變的是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參考耶利米書179)。無辜的人之所以無辜,他們雖然未曾參與起頭的計畫,但因著利字當頭,協力前仆後繼地把原始點滴的小貪婪,掀起漫天巨浪的大貪婪,人性無論在政治、軍事、金融這些社會大面向上,也在爭停車位、佔小便宜等這些生活小細節上一覽無遺。

三、經營管理的配適與擴張

策略大師漢默曾以槓桿與延展(Leverage and Stretch)為題論述策略管理的本質,1 企業的經營策略一直都不是現況的反映,因為任何營運面的績效都不是策略(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is not Strategy
)。2 策略以不斷的創新延續經營者過去的成就,因此營運現況的管理固然重要,如何規劃出激勵人心、凝聚努力、產出實質貢獻的行動方案,需要借助外力之處越來越多。由於個人或個別組織所掌握的資源都有限,槓桿被視為策略主軸在講究開放的21世紀,對工作與生活顯得更加重要!團隊與合作屬於槓桿的正能量,但訴求貪婪人性的行銷手法就成為混亂的根源。「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其實,無論貪什麼,都是惡的根源。

量入為出的理財觀與價值觀似乎漸漸落伍,發揮長財務槓桿所進行的投資(無論個人理財或機構理財)看似合理,但償債能力應為槓桿操作的先決條件,但貪婪的人性卻經不起試探,「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各書115)對未來有一個想望驅動人不斷向上,但心裡的渴望(Desire)可能因為內、外在的條件變化而產生質變,渴望這個內在中性的生活或生命的字眼,瞬間化身成為慾望、甚或私慾,與外在的誘惑結合,私慾、罪與死的三部曲成為人難以勝過的輪迴。合適(Fit)這個美德難敵槓桿(Leverage)與延展(Stretch)那般悅人眼目,人類從未答對伊甸園的那個選擇題。

這些年全球掀起健身風,對於健康的經營不僅是生物科技的技術突破、健保制度的改革,當事人是否保持良好的睡眠與運動,都將影響高齡社會的生命與生活品質。在這個不僅要活得久、還要活得好的時代裡,大街小巷裡多了不少健身中心的招牌,映入眼簾的Fitness這個字若只翻譯為「健身」有點可惜,「穠纖合度」這個成語在思索許久後,突然躍入腦海,覺得很傳神啊!因為Fit不是瘦身到伸展臺上那些服裝模特兒般的九頭身,亦非相反的聯想是如阿諾般的肌肉男;Fitness是適合自己的自在身材,具美感的穠纖合度,包含了外在的社會判斷與內在的自信流露,自在的美最美!

在背誦英文單字時,有一個技能是不可缺的:字首與字根的記憶與組合。由Fit字根向前延伸,有兩個英文單字構成了目前對於組織的想像張力:Pro-fitBene-fit。前者往往被譯為利潤、後者為利益。Profit往往因為和商業掛鉤,所以在全球從18世紀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一路串連為20世紀的全球重商主義(Global Mercantilism),「利潤」在21世紀修正、擺盪至反商的聲浪中淪為落水狗。而「利益」在一片個人主義的聲浪中,被推升為個人層次關照的極大化,在21世紀成為顯學。當虛無縹緲的思想落入凡間時,如何實事求是成為難題。因此,近二十年來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與B型企業(B Corp)的思想或字詞創新,搞得社會大眾眼花撩亂,也讓有心人士魚目混珠,造成倡議者原本的美意大打折扣。正本清源,讓我們回到拉丁原文去找線索!

引述一位精通拉丁文的牧師所言,Pro-與專業有關,生活中常常聽到某某人是「撲摟」,代表某某人在那行裡是個受人肯定與尊重的A咖;而Bene-與善、好有關,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us XVI)就是個說好話的人(這段純屬瞎掰!但Dict的確是字的意思,記得字典的英文怎麼拼吧!)。若是以專業賺得當得的利潤,Profit不該背負那麼沈重的誤解;而Benefit背後若夾雜著不純正的動機,也不該享有那麼崇高的榮耀,而是遭受偽善的批判。利潤與利益不該被混淆,更不該被別有用心地利用!追求利潤的企業真的就得為富不仁嗎?高舉企業責任大蠹者的道德是否真的比較高尚?不追求利潤的組織就非得和績效不彰劃上等號嗎?這些看似合乎常理、卻又不完全符合現實的謬誤,實在有待進一步釐清!

2015年非營利組織董事會調查顯示,董事缺乏關鍵技能、董事會缺乏正式流程、過分強調募款、與「動盪是常態」3 的偏差認知,為非營利機構普遍存在的董事會挑戰。這個調查結果與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論點完全背道而馳,他曾說:「營利組織應向非營利組織學習」,主要原因是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多了一份內在動機,做起來更帶勁!但往往事與願違,多數非營利組織因為薪酬無法吸引卓越人才投入,造成組織達成目標的程度比起單純牟利的組織來得薄弱,產生惡性循環。加上2015年的調查中,凸顯非營利組織沒有章法的運作困境。而如此困境並不會因為冠上社會企業或B型企業有所改善,反而會被那些慈善的光環誤導,沈醉於自以為是(義)的虛幻經營中,陷入泥淖的危機更大。

四、剩餘與分配的治理挑戰

在生產技術不斷精進、中國大陸惡性競爭的瘋狂擴產,全球產能不斷提升,卻又欠缺有效需求的重重考驗中,2015年的寒風比2008年更加凜冽。但比景氣更嚴苛的挑戰是快速加劇的貧富不均。這些年來階級對立、社會抗爭與互信崩解,在在源自於被剝削的感受,被剝削的感受源自多重因素,但光是那個感受就能為任何不理性的行動提供正當性,中國胡溫體制下的和諧社會,遂成為格外反諷的政策口號。

德國在2012年的漢諾威機械展中,以「工業4.0」為題點燃了全球的製造加工競賽。固然德國是回應美國再工業化,兩個工業大國爭取全球製造的龍頭地位,但也反映了德國在製造技術上不斷精進的藍圖。其餘的國家在震驚之餘,紛紛也端出政策,欲趕上這一波的工業革命。中國大陸的「中國製造2025」、日本的「日本產業重振計畫」、韓國的「製造業創新3.0策略」與臺灣的「生產力4.0」都掛在這班列車的火車頭後。腳踏實地執行的國家勢必對產業下一代的競爭力產生顯著的提振效果,且強者恆強的趨勢將拉大領先群與其他競爭者的距離,不屬於領先群的臺灣將面臨更大的發展壓力。

另一個供過於求的元凶是中國大陸惡性競爭。中國大陸的經濟統計非常特殊,每個城市都發布自己的GDP,這是一個奇妙的治理工具,一方面能真實地反映發展的軌跡,另一方面又造成城市之間的競爭。往好處想,良性競爭會帶動中國大陸經濟的良性發展,但無奈中國的創新不足,公布城市GDP的結果是造成城市間的惡性競爭,對好的投資標的重複投資,也因而造成過剩的產能引發價格崩盤。價格的高低震盪,一如血糖的高低震盪造成對健康與體質的危害。中國大陸今年的經濟成長不樂觀,也進一步拖累了全球景氣,孱弱的體質在凜冽的寒風中更顯虛弱。

中國大陸明年將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期程,檢視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內容,可以看出未來五年北京施政的幾個重心。「穩增長」和「促公平」是核心任務:「十三五」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核心目標,未來五年中國GDP平均增長率須達6.56.6%的水準,才能達成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倍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另一個重點在「促公平」,未來五年大陸要達成全面脫貧,使現行標準下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且592貧困縣全部「摘帽」,但全面脫貧預料將會是「十三五」最艱困的工作。

1 剩餘和短缺的比較

 

剩餘(Surplus

短缺(Deficit

供需條件

產能、效率

需求、可支配所得

物質主義

貪婪

勤儉

生態環境

氣候變遷、相關天災

能、資源的供給

科技發展

超規格的產品

科技創新

商業關係

惡性競爭

合作、商業模式創新

第六倫

口水、冷漠

第二哩路、信任

財富分配

富人的財富

貧富不均

中國夢

好勝心

自信心

嚴重的消費者剩餘也加深了貧富不均的問題。二戰後的七十年,全球經濟加上科技的發展結果,造成當前世界最大的挑戰,非「貧富不均」莫屬!根據註冊於美國華府C3的激進(該網絡自稱為Activists)智庫The Rules公布於YouTube的統計,世上前三百名富人的財富幾乎等於最窮的三十億人僅有杯水車薪的加總,這個驚人的貧富差距正隨著科技的進步加大中,解決貧富不均成為各國執政者最艱鉅的任務,但截至目前為止,資本主義解決了財富的創造,而社會主義提出了財富分配的想像,但沒有任何思路與行動真正有效阻隔貧富不均的蔓延!

五、結語:除祢以外

我們在神的家中雖有不同的功能,但共通的呼召在神的心意中是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哥林多前書42)我相信大多數基督徒都有忠心的好品格,但只有忠心是不足以因應這個複雜世界的,因為耶穌也在尋覓既忠心、又有見識的管家(參考路加福音1242)。作為一個稱職、受神委任的管家,最起碼應該有下列四種心態與能力:

 2017.06.07-3 除祢以外-圖

(一)當責(Accountability

無論扮演任何角色,權利與義務必須平衡,當人因驕傲,自認為可以凌駕在萬物、他人,甚或神之上時,問題便接踵而至。我們在家庭中、在公司裡能不能稱職地扮演一個可信賴的對象,決定了我們的家庭與事業的高度。許多不信主的主管重用基督徒員工,原因和約瑟之於埃及的法老王或但以理之於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王一致,因為老闆可信賴我們,甚至將身家性命都託給我們,這是我們可以獻給神的榮耀。神將各種資源交在我們手中,因為祂信賴我們,但將所託付給我們的視為一份責任,而不是理所當然的權利,是我們能扮演好管家的關鍵,「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加福音1248

(二)創新(Innovative Capacity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世記127)我們是按著創物主的形像造的,所以生命的本質就是帶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大能,只是教育制度、成長背景、同儕壓力等不成理由的理由壓抑了我們的創造力,如今的許多問題除了人的貪婪與貪婪所發揮的創造力(犯罪防治永遠都趕不上犯罪的創意,不是嗎?),人類要解決那些又大又難的問題,需要回到創世記的時代中去連於創造力的根源,創新的度量將因為我們更多引流源源不絕、創造的活水,而使得普遍創新不足的事局現勢得以有所突破,將更多的可能創造出來後,再進行分配給那些有需要的人群。求神不斷擴充我們創意的度量,以執行力轉化為解決人類問題的創新,奇妙的生命成長將發生在如同迦拿婚宴般的神蹟中,令人充滿喜樂。

(三)謙卑(Humility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人的價值在於施而非受」(The value of a man resides in what he gives and not in what he is
capable of receiving.
),當人揚棄了施比受更有福的法則,淡忘了發自生命深處的服務美德,再多的社會福利政策、私人福利基金會或社會企業,恐怕都跟不上全球化與科技化引發加劇的財富分配問題。保羅在揮別自由、慷慨赴義的告別演說中,勉勵以弗所教會的長老:「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詩篇有一句充滿動感的詩句「祢的溫和使我為大」(詩篇1835下),「溫和」不僅是溫柔,也是謙卑、無限的。神彎下腰來(You have stooped to make me great, 國際兒童版ICB),彷彿捧起我們的臉龐,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像祂一般偉大。當我們給予的時候,謙卑是不刺傷對方自尊心的惟一方法。

(四)敬虔(Godliness

人無論擁有多少,若無知足的心,心彷彿破了的池子。耶利米指出以色列人所做的兩件惡事: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和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參考耶利米書213),很遺憾地無一倖免。我們需要修復與神親密的關係,因而能修復我們破了的心,讓各種資產能蓄積在我們的生命中。否則,再多的蓄積最後仍然流失,我們也淪為貧窮的人,或窮得只剩下錢的人。真正的貧窮是心靈貧窮的人,因為,「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6

人因與神恢復關係、建立關係與保持親密關係,而得以知足。無論世局如何紛擾,「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篇7325

臺灣的富人如何重新認識自己的財富,是分配治理再出發的第一步。

 

 

注釋

1.   Hamel, G. and C.K. Prahalad (1993),
Strategy as Leverage and Stretc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2): 75-84.

2.   Porter, M.E. (1996),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71(2):75-84.

3.   2015 Survey Board of Director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an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