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台灣經濟/張忠本

 

張忠本

(聚鼎科技〔股〕公司榮譽董事長)

本文所探討的都是與個人日常經濟生活息息相關、常見於報章雜誌的熱門議題,主要包括:台灣為什麼這麼依賴出口?台灣為什麼這麼依賴代工?台灣現在失業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台灣的財政、年金為什麼要改革?台灣的條件足以進入非核家園嗎?加入全球區域性的服貿(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貨貿(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的重要性與影響為何?以及紅色供應鏈之興起等。

本文引述內容儘管來源不一,經過爬梳整理,亦已足以拼湊並呈現出台灣經濟發展大致輪廓與趨勢。透視的結果可由八個面向顯示,分別是:台灣經濟特性、台灣經濟成長、台灣人口老化、台灣失業問題、台灣政府財政、台灣生活成本、區域經貿整合和紅色供應鏈。即依順序分述如後。

壹、台灣經濟特性

一、全球化市場導向的出口

1960年代到2000年代(參見圖表1,經貿全球化),1全球經濟成長不如全球出口成長、2世界關稅持續下降、區域關貿協議就是國與國之間非關稅聯盟的協定之簽訂愈來愈多。這顯示出全球化的趨勢。

台灣經濟從過去至今皆以外貿為主。除全球化趨勢的原因外,主要還是因為台灣是個島國,沒有太多資源,但市場又很小,所以產業要發展、坐大就必定要出口。舉個例子,譬如,台灣台商一年生產2億台個人電腦,若台灣每個家庭一年購買1台使用,一年的島內銷售量最多也只能有400萬台,那麼其他的電腦要銷去哪裡?

若以全球各國人均出口值來排名,按財政部統計處、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國際貿易組織)資訊網的資料,2015年的台灣排名為第8;鄰近的香港、新加坡分別排名第1和第2

據《天下雜誌》報導,台灣出口近4成依賴中國,市場是主要因素。事實上,包括亞洲四小龍在內的其他世界各國,也差不多是這樣,原因於後文詳述。

二、台灣接單海外生產

台灣經濟另外一個特性,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例愈來愈高。依經濟部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台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之年度總計、資訊通信業與電子產品業三個分項,在1999年分別是12.2%23%92.6%,但到了2015年,三者都大幅提升至55.1%92.6%50.8%

iPhone為例。川普(Donald
John Trump
)說台商搶掉生意機會。事實是,代工iPhone的台商,只有鴻海(鴻海工業精密股份有限公司)與和碩(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兩家公司。這唯二的兩家公司雖屬台灣公司,但是生產地都不在台灣,一個在蘇州,一個在鄭州,都是在大陸。近乎百分之百地,台灣只提供研發、行銷、管理的人,這就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說起來,只有業績算台灣的,實際生產卻在大陸。

三、生產與投資在中國

若再進一步檢視台灣外銷訂單,關於海外生產與大陸佔海外生產的比重,按經濟部統計處的調查,則2000年分別為13.3%70.3%2007年分別為46.1%90.9%2015年分別為55.1%92.56%3現在政府推動南下政策,希望快速將集中在大陸生產的比重分散,其後續效應值得持續追蹤觀察。

再看台灣政府核准赴大陸投資佔對外投資的比率。1999年(含以前)是平均27.7%1999年至2007年的9年間,快速提高到平均60.1%,到了2008年至2015年的8年間,更達平均66.5%。其中,2015年第3季赴大陸投資者佔了上市櫃公司的77.9%。這也是台灣特色之一:由於生產在中國,所以投資也跟著過去。

因此有人說要戒急用忍。以陳水扁執政的2000年至2008年間為例,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2000年是17.2%,到了2008年不但沒有降低,還提高到28.9%;台灣對中國的出超,2000年是200億美元,到了2008年,也沒有降低,還提高至430億美元;台商投資中國所累積的資金,在2000年(累積自1990年至1999年)為153億美元,到了2008年(累積自2000年至2008年)已高達689億美元。

這些數據皆顯示戒急用忍政策無效。對廠商而言,逐利益而居是必須的,企業經營不為利益、不為賺錢,乃為生存。

此外不只台灣,各國對中國出口依賴率也愈來愈高。以2000年與2009年比較,日本從8.9%增加到18.9%;美國從2.1%增加到6.6%;韓國從10.7%增加到23.8%;東協從3.5%增加到10.1%,而台灣則是從17.2%增加到30.5%,皆因大陸經濟在這十年間龐大成長,並同時為全球最大進口市場,所以必然產生所謂「磁石效應」,即中國大陸吸引了全球出口到它那裡去。

四、台灣產品具全球競爭力

雖然處在如此強烈趨勢之下,台灣仍有13項資通訊產品拿下全球市佔率第14此外,台灣亦有6大產品被稱為隱形冠軍,5稱霸世界;其中,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很有可能在2017年追上IntelIntel Corporation;英特爾)。目前,台積電10奈米技術已領先Intel而成為全球第一,所以iPhone7全部訂單都給了台積電,這也是台灣非常值得驕傲之處。如今,全世界都在拚命發展7奈米的技術。不要只看台灣的悲觀面。

另一個隱形冠軍是紡織業,它曾是台灣最傳統的產業之一,如今大部分的生產都不在台灣。譬如前兩年世界足球賽選手身穿的運動衣,生產地在東南亞、越南,但其中所使用的機能性布料如排汗的、保暖的,有70%出自台灣。又譬如美國的瑜伽服,每10件中有8件使用台灣布料。此外,全球超過5成的消防隊防火衣布料,是由台灣的遠東(原遠東紡織,現更名為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生產工廠位於桃園觀音工業區,此工廠是遠東從美國杜邦公司(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一般簡稱DuPont)手中買下。

五、代工業毛三道四薄利多銷

很多人說台灣代工不值錢,毛利只有3%4%,所以叫做「毛三道四」。台灣這種產業現象,和碩董事長有一個「出海口理論」來解釋。若以和碩代工組裝一台筆記型電腦為例,由於工廠緊鄰出海口,所以會帶動許多組裝前必須預備好的原料、材料、零組件如機殼等產業連帶發展,所以除了和碩透過代工賺到3%4%毛利,那些連帶發展起來的台商企業也從中獲利。這種例子不獨見於筆記型電腦,手機也是如此。

此外,這種代工企業所做的投資,以和碩為例,是按營業額提取固定比例來投資,譬如淨值有1千億,就拿其中300億固定投資。儘管毛利率低,但周轉率很高,ROEreturn on equity;股東權益報酬率)非常高,所以公司能夠非常賺錢,甚至賺到一個資本額。這道理是任何會計專業人都知道的。所以代工不表示不賺錢。不要只看毛利,要看ROE,或是EPSearning per share;每股盈餘)。

再者,台灣就是這麼小的市場,如果按照前面舉例的年產兩億台個人電腦,台灣可以吃下多少量?如果不靠代工來做全世界的生意,台灣是無法坐大產業的。

六、ODM技術不易替代

也有人講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沒有技術。真是這樣嗎?看看大陸企業怎麼說,就在最近,他們工資成本一直在漲,他們跑去看和碩的工廠,他們問,他們怎麼算都認為台商這樣經營工廠不會賺錢,可是為什麼台商就能夠從中賺到錢?

台商工廠在製程裡面是有很高技術的!台商的獲利也絕對不是靠剝削人工得來的。不管台積電、和碩或其他公司,員工福利都好得不得了!員工即使沒有做到退休,許多人靠上班收入的累積甚至足夠終老一生!

所以,川普老說要把所有台商生意搶回美國,他可以看看美國公司能否以同樣成本、同樣售價來生產?他也說美國人的錢被外國人大大賺走了。真是這樣嗎?圖表2是擷取自《經濟日報》所製作的iPhone7關鍵零組件供應商與成本明細(見8頁)。 

 

 

 

 

 

 

 

 

 

 

 

在圖表的左半部,由下而上列出的是:組裝是由台灣的鴻海、和碩代工;5.0是手機品牌公司花在組裝一台iPhone7的美元成本,成為兩家代工廠商共享的利潤;AIO處理器是由台灣的台積電代工,獨享利潤26.9美元;鋁合金機身是由台灣的可成(可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鴻準(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代工,現在還要再加上凱碩(凱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凱碩是和碩投資的,共賺走18.2美元;再往上的相機鏡頭模組,是著名的大立光(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也獨享19.9美元。

圖表右下角是觸控模組、觸覺引擎、軟板等,由TPK(辰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郡(台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臻鼎-KY(臻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製造,共同賺走16.7元。

這些所有台商在一台iPhone手機生產過程中的全部獲利,約只佔iPhone售價的3成多,其餘6成以上的利潤皆由蘋果(Apple Inc.)和Intel兩家公司獲得。結果是美國人賺得最多。

七、社會進步貧富差距擴大

台灣還有很多特徵,比如說4G網路普及率很高,覆蓋率高達79%,僅次於日、韓、港。便利商店密度全球最高。還有,固定資源回收率達60%,僅次於澳洲。

很多人批評台灣財富過分集中。據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台灣前1%家庭擁有所得比重,在1981年是6%,到了2013年,升高到10.68%,相信現在數據是更高。這種趨勢全世界皆然。以美國為例,19812015年,從8%升高到18%。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前,有4億人口在貧窮線以下,到了2000年,已經降到2000萬人以下。換句話說,沒有經濟發展,社會的貧窮會更嚴重,但是經濟發展不管在哪一種國家,不論是先進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都必然帶來貧富差距擴大。

貳、台灣經濟成長

一、成長率持續下挫

由於台灣經濟表現主要依賴出口,全球經濟不好,就會影響台灣出口不好,台灣出口不好,台灣經濟就不會好。台灣的經濟發展,除了會受到這事實的影響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關乎趨勢,根據統計(參見圖表3,台灣經濟表現長期下挫),6台灣的經濟表現,包括經濟成長率、出口成長率等,長期趨勢都是走下坡的。

因此,失業率不好,並不是哪一個政府的問題。人民覺得陳水扁執政不好,換了國民黨政府執政八年,時任總統馬英九,被罵得一文不值,現在蔡英文當選總統,情況又好到哪裡去呢?

經濟預估2016年可能會保1,這是說2016年經濟成長率至少會達到1%。但是,保1即使做到,2017年經濟也不好。因為,第一個,全世界不好,第二個,全世界不好的時候,我們有什麼辦法更好?更何況,有些是政策的緣故,總之,實質薪資成長率是一路下滑。

過去這麼多年來,台灣經濟從扁政府4.5%平均成長率,到馬政府時代只有平均3.3%成長率,其他國家在這一段時間成長率也都是逆勢,新加坡是從6.4%降到4.4%,韓國則是從5.4%降到3.1%

至於全球經濟成長的未來展望,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曾預測,未來五十年的年平均成長率是滯緩的。相較於過去五十年歷史紀錄的全球GDP3.65%、人均所得2.2%,未來五十年全球GDP只有2.22%、人均所得只有1.4%

造成這個停滯趨勢的主要因素有:人口成長停滯、人口老化、投資減緩,及技術創新趨緩等。而此趨勢帶來的主要不利影響則包括:公私部門減債困難、稅基成長緩慢、財政平衡困難、低利率、貨幣政策失靈等。

二、投資環境欠佳

1. 企業經營困難

經濟不好必然會帶來營業困難。企業關門家數在1990年代(1992-1999年)年均21,898家,到了2000年代(2000-2007年)的扁政府時代,增加到年均37,806家。之後稍見起色,在近年(2008-2014年)年均降到30,519家。

新設公司家數則是直線下降,1990年代是年均47,280家,2000年代降至年均39,027家,這幾年更降至年均36,459家。

這些數據都是每個單一年度的平均值,而非八年之間的平均值。這些數字所呈現出的現實挑戰是,企業一直關門,就業機會、特別是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怎麼可能增加?社會不能只拘泥在薪水要如何提高,而是要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新開設的企業愈來愈少?為什麼關門的企業愈來愈多?

2. 全球分工化

這與台灣整體投資環境不佳有相當關聯,因為投資環境會影響投資率。主要影響台灣投資率的因素有三個:

首先,是全球分工化。影響的結果是,很多廠商看到哪裡的工資便宜,就遷移到哪裡去。以前台灣去了中國,現在中國工資水平提升,廠商就到東南亞去。這種變化是沒有辦法的。

第二個是環保民粹化,此點於文後再詳談。

再一個是經貿孤立化。FTA就是一例,人家簽署了就彼此免關稅,台灣不能加入就沒有辦法,所以投資的機會變得愈來愈少。

沒有投資就沒有工廠。所以蔡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到,要照顧年輕人就業機會,筆者以為關鍵核心在於投資環境,如果環境不改善,企業生存在有困難生存的情況下,就業機會便無法增加。

台灣現在投資環境的窘況是吸引不到外資,以前能吸引到外資150幾億美元,現在降到50億美元左右。為什麼台灣的投資環境不好?借用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話來解釋,他跟蔡總統講過,現在台灣投資的三大障礙,一個是兩岸關係,一個是環保,還有第三個是電力,電力稍後再談。

3. 經貿孤立化

在這講究國與國之間彼此簽訂優惠的經貿協議時代,兩岸關係不好,會造成台灣無法加入任何一個國際間的經貿組織。現在許多人講,川普當選了,我們趕快去簽FTA。但是,簽FTA的前提是外交關係,需要國與國之間的承認,如果沒有國與國之間互相承認,台灣怎麼去簽?假設我們要跟新加坡簽,新加坡也願意跟我們簽,但只要中國提出變成兩個中國的質疑,就破局了。

所以,如果簽了ECFA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就可以透過ECFA去簽成FTA,這就是為什麼中鋼(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會說,沒有簽ECFA,台灣所有企業就無法在台灣投資。

4. 環保民粹化

中油(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說,台灣至今仍沒有環保、國土政策。如果什麼都從環保的角度去看,把環保民粹得無限上綱,那就不要投資了。沒有投資,空氣會很清新、很新鮮,這樣不是不好,但是台灣的經濟就不會發展。

再一個例子,是台塑集團。該集團在過去是8成投資在台灣,現在則是8成投資在海外,因為環評過關的機會微乎其微。

台積電是欲在台灣投資卻不可得最明顯的公司。它打算在中科建立一座1210奈米最先進的晶圓製造廠,首先就面臨到環保團體的反對。台積電解釋了半天,說半導體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才終於弭平環保團體的反對聲浪。接著又面臨護樹團體的反對,因為原預定廠址是一個兵工廠,建廠當年為了防護的目的而種了一些樹並留到現在,但是由於興建新晶圓廠必須重整舊地,所以台積電遭到反對,如此一拖又拖了半年。

當蔡總統去訪問台積電時,張忠謀把上述困境告訴她,他說,我現在做的是全世界最新技術的工廠,卻受到這種非理性的環保抗爭。

參、台灣人口老化

人口老化問題近在眼前已是社會共識。根據經建會的統計(參見圖表4,台灣人口結構變動趨勢,15頁),台灣即將在2017年邁入高齡社會,到了2025年就進入超高齡社會。7

高齡社會與超高齡社會都將面臨嚴重的老年社會問題,這可由圖表5(台灣年齡中位數)中的全國年齡中位數的上升趨勢看出來。

此圖橫向座標為年份,縱向座標為年齡,柱狀是指一個老人(65歲以上)係由幾個青壯年(14歲至64歲)人來養。而橫貫在圖中那條連接許多點的線條,則是指全國年齡的中位數。

2014年為例,柱狀上端標示著6.2,這表示在2014年,是6.2名青壯年來養一位老人,而該年度的中位數是39.4,這指2014年的總人口的年齡中值是39.4歲。

此圖顯示,隨著台灣年齡中位數的逐漸上升,青壯年人口支撐老年人口的負擔亦隨之加大;任誰都不樂見圖表右側的預估值在未來有實現的一天。再者,按統計,2013年台灣人均壽命已達80歲,較美國還多1歲,緊追在日、韓之後。

有人說,現在的老人都有儲蓄,不一定要靠小孩奉養。根據本人自己家族經驗發現,1人生病需要動用3人去照顧,而那些耗費在照顧的繁瑣大小事才是真正負擔。這是台灣進入老年人社會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它對社會、對教會的影響都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肆、台灣失業問題

一、十年教改致人才失衡

大專以上程度人口的失業問題眾所周知。他們的失業問題與十年教改設立過多大學脫不了關係。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公布的資料(參見圖表6,十年教改 教育失衡),1999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約為87千人,到了2012年增加到22萬多人。市場一般預估,2016年度的數據可能會達到25萬人。若以同樣的年份做比較,專科生畢業人數則從12萬人降到不到2萬人,而這些人正是工廠真正所需要的基層人才。

為了廣設大學的目的而輕易地設立過多文法學院,影響所及,就是學文法的學生在畢業後,馬上就面對到社會上相對較少工作機會的現實。理工學生的處境好些,因為社會上有工業發展的需求。

二、薪資凍漲是全球趨勢

22K絕對不是社會普遍現象。在本人所參與經營的工廠裡,聘用的員工沒有收入30K以下的,原因在於工廠不會聘用非技術人員。領22K的多半是非技術人員。

輿論說,失業問題在台灣很嚴重,但其實在全世界更嚴重。自2006年起至今,歷年來全球薪資成長幅度是走下坡的。所以年輕人抱怨工資不上漲完全無助扭轉世界這樣的趨勢。但是為什麼工資沒有漲?而失業與薪資停滯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有幾個主要的原因,包括全球化、網路化和科技化。

1. 全球化

以全球化而言,當貿易自由化之後,若一地區的工資上漲,原本在那裡的工廠就會移動到更便宜的地方去生產,所以同質性高的生產要素價格將趨於一致,傳統勞動力會被其他地區便宜的勞動力所取代。譬如台灣,從前去大陸,現在就從大陸再移動到東南亞。趨勢就是如此。

2. 網路化

此外,網路購物興起的影響也很大。網路商機之龐大,可從大陸1111日的光棍節促銷潮一窺端倪。當大家都在網路上購物時,國家與國家、區域與區域的界線已經模糊,消費者得以在全世界比價,然後選擇最便宜的商品,從而顛覆傳統商品銷售型態,打破美國貴一點、台灣便宜一點、大陸更便宜的地域模式。所以阿里巴巴能夠藉著光棍節的促銷再度創下業績的歷史新高。

這種新興的消費模式,最終會令廠商在生產成本較高的地方生存不下去,被逼著必須移動到便宜成本的地方去生產。以衣服產業為例,全球不管哪一個國家的品牌的產地,既不在美國生產,也不在台灣生產,全部都聚集到東南亞生產。在這種情形之下,商品價格將趨於全球一致,而當價格一致化時,生產成本也必然要跟著齊一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價格愈來愈便宜的背後,代表著生產要素,如工資等,也是愈來愈便宜。這也是網路化造成的影響。

3. 科技化

再者,還有科技化與自動化。以運動鞋為例,過去是台灣、韓國互爭世界第一,後來韓國遷廠移到大陸去,現在又遷廠移到東南亞去。

最近,有個可能形成新趨勢的消息,愛迪達(Adidas)和UAUnder Armour)兩個品牌在美國建立了自動生產線,開始把運動鞋生產的一部分移到美國,但產量不多。

如果這種革命性創舉真的大獲成功,那麼川普說要把工廠全部移回美國的機會則會增加,但就算增加了又怎樣?自動化又不會增加就業機會,因為人工勞力被機器人替代了。

伍、台灣政府財政

台灣財政嚴格來講,公共負債與世界各國相較並不算嚴重。台灣公共負債佔GDP比重不足4分之1,遠低於日本、希臘、義大利、美國、英國和法國,這些國家的公共負債佔GDP的比重皆超過百分之百。

一、年金改革迫切

政府現今正積極地進行年金改革,改革對象包括軍、公、教、勞。目前,除了勞工年金之外,其他的軍、公、教年金都已入不敷出,都正面臨著即將破產的挑戰。即便過去的制度有其設置的必要性,但如今礙於現實,已到必須改革的關口,所以不管是哪一個政府執政,進行對年金制度的改革,本人都樂觀其成。

現在大眾對公務員年金的爭執點之一,是當公務員服務年資有2530年時,退休所得替代率竟高達95%,僅略低於全球第一名的希臘,希臘的是95.7%。但是,台灣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卻相對年輕,不到63歲,不僅低於美、英,更遠低於超過69歲的日本,以及接近73歲的韓國。

二、高福利低租稅

國人常說台灣已經租稅很高,竟還要交退休金什麼的等等。最近前幾期(編按:598期)《天下雜誌》有一項各國租稅負擔調查(參見圖表7,各國租稅負擔)顯示,台灣不含社會安全捐的租稅,就是完全只計算繳稅的金額,僅佔GDP12.8%,是在美、德、韓、日、星各國中最低的。

若從含社會安全捐的租稅角度來看,那麼就算再加上退休保險等負擔,台灣的租稅也僅有18.5%,只比新加坡高一些。這些數據所呈現的,是台灣人民在享有最好福利的同時,卻只願意負擔最少的租稅。

三、企業稅全球最低

馬前總統當選後,就把台灣公司所得稅從25%降到17%,變成世界最低的。當初提出的版本是20%,但是後來到了立法院,民粹爭取的結果得到了17%。在那時,企業界就懷疑,所得稅降低後能增加多少就業和投資機會呢?依本人經營企業的經驗,投資很少先去計算稅賦,稅賦是我考慮的重點,但不是最重要的,稅賦是增加投資的誘因之一,但絕對不是最終的目的。

陸、台灣生活成本

國人也說電費漲。持平而論,民進黨要負這方面的責任。過去馬政府信任度降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油電雙漲。必須注意到,台灣的電價與美國差不多,與鄰近的陸、港、星、韓、日相較,也是最低的。

一、非核家園與電價

台灣有意建立非核家園,立意甚好。全球第一個即將成為非核家園的國家是德國,它預計於2017年達成此一目標。然而建立非核家園是要付代價的,按照國際能源總署的統計(參見圖表8,德國電價高於世界各大經濟體,23頁),德國的電價是美國電價的好幾倍。台灣因為電價與美國相仿,很低廉,所以國人用電甚少節約,使得台灣的人均用電量成為世界次高,僅次於美國。若以德國為借鏡,台灣電費可能在未來要漲價4倍。

此外,德國鄰近法國,而法國境內有許多依傍河流而建的電廠,所以如果德國缺電,可以向法國請求支援。反觀台灣,若缺電了,能向鄰近的中國請求支援嗎?若處於如現在的兩岸關係,此法可行嗎?

再者,台灣現有的發電量中核能佔18%,加上每年用電量若成長1.4%,那麼估計到2025年的用電缺口將達32%

二、再生能源發展計畫

如今替代核能的再生能源發展計畫,8包括太陽能、風力、智慧電網,合計投資超過1兆元。在此先不問經費從哪裡來,僅僅暫且假設此能源發展計畫最終達成,試問,若發生下雨天、太陽不出來,太陽能發電如何順利運作?顯然,這個計畫中的新電力系統還不完善,離非核家園的理想仍有一段落差。

事實上,目前電力系統的現況是,核一與核二廠在年度維修完成後,照理是要繼續運轉的,因為非核家園尚未建立起來。但是民進黨立法委員在立法院就不准這兩個廠的機器運轉,使得最近用電很緊張。

我們工廠找到的解決方法是跟台電簽署企業用電合約。按照合約,工廠在中午、下午的用電高峰期間不用電,並且要以10元的價格來支付工廠的每度用電,以便補貼政府讓社會大眾在高峰期間用23元便宜電費所造成的財務缺口,這樣才確保了工廠能夠維持足夠電力運作。

民進黨政府的這個方法是不可能維持很久的。該黨政務委員張景森就指出,未來兩年內,政府一定會面臨到這個現實:那些原本打算來投資工廠的企業,因為供電不穩的風險而打退堂鼓。

1. 太陽能發電

從發電成本來看,核能發電成本為火力的3分之1,是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成本的4分之15分之1,如果台灣全部換成太陽能發電,電費最少要漲價4倍。如果有朝一日台灣電力必須全部仰賴進口,試問,國人有何資格再享有全世界幾乎最便宜的電費?

儘管全世界許多地方都在做太陽能發電,台灣的太陽能發電計畫卻即將面臨瓶頸。這個瓶頸是關於用地的取得。按照計畫,執行1.44GW太陽能發電需要超過6千公頃用地,而這個用地目標必須在20186月達成。用地問題即將要發生!

另外,計畫預定到了2025年要進行20GW的太陽能發電,那時的估計發電用地將需要約8萬公頃。這些土地要從哪裡取得呢?也許所有房子屋頂上都要蓋上太陽能發電設備。上述這些疑慮都是工程上、實際上,由技術人員角度分析出來的可能困難。

還有,為什麼現在要開放電業自由化?因為太陽能發的電是低壓電,它要用高壓電從產地輸送到用電區。產地可能在雲林等低窪地區,但是用電的地方並不在那裡,所以,太陽能發電計畫還有龐大傳輸線路、變電站、電壓之間轉換率等工程支援的作業需求。再加上前述的土地取得等投資成本問題,進一步詳細考量太陽能發電是必須的。

2. 海上風力發電

關於台灣海上風力發電的可能性,政府計畫10年內投資8千億元,總共要建設800座風電機組,此計畫的主要困難之一,經媒體披露,是要在10年不到的時間裡,台灣的工程技術,必須發展到有能力,把每個重達700公噸、高50公尺鋼板的發電機組,打進43公尺深的海床底下。此外,台灣地處颱風帶,海象很差,每年僅49月、不到半年的時間可以施工。

至於台灣的房價所得比,特別是雙北市在全球排名之高,以及房產租金投報率在全球之低,已是眾所周知,在此就不贅述了。

柒、區域經貿整合

全世界現在都走向FTA,進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時代。9國際間簽署非關稅聯名的國家比例愈來愈高,貿易覆蓋率成為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覆蓋率是指已簽署國間關稅優惠互免比例佔總出口比例。

一、台灣生存空間更限縮

韓國在2015年已與歐、美、中簽訂協議,覆蓋率達62.56%,加上其他在談判中的10國,預估覆蓋率將達80%。在中、韓簽訂FTA前,中國原本是競爭實力居伯仲間的台、韓共同最大出口市場,台、韓商品有77%雷同,韓國的覆蓋率原本只有41%。但中、韓簽訂FTA後,雙邊減免高達90%往來貿易商品關稅,韓國對全球覆蓋率提高到62%,因而台灣外銷中國的石化、面板、鋼鐵、工具機、紡織品勢必面臨轉單威脅。

再者,韓國、東協簽署FTA後,改變了台、韓、東協產品市佔率(參見圖表9)。以非零關稅產品為例,台灣產品市佔率由5.33%降為4.67%,而韓國產品市佔率則由5.52提高到6.59%10打破兩國原本並駕齊驅的競爭態勢。不簽署FTA對誰的貿易發展影響較大,由此可見

值得警戒的是,與我國簽署貿易協定的國家,僅有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新加坡、紐西蘭等國,即使加入與中國簽訂的ECFA早收清單(Early Harvest List),覆蓋率也僅有9.69%,如果再與中國簽署服貿、貨貿協議,台灣對全球覆蓋率則可望增為27%,並且得以加速推展跟別國簽署同質性協議。

二、台灣經濟孤立難突破

近日報上在講,因為川普特別關心關稅,所以要趕快加速簽FTA。新加坡最想跟我們簽,但是有阻礙,阻礙在兩岸關係,關鍵在中國。

現在,亞洲區域經貿整合大略形成兩大陣營,一個是TPP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一個是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CP以中國為首,由中國推動必然成功,但台灣進不去。TPP原本是以美國為首,台灣很希望加入TPP,但是現在川普決定不要,台灣變成簽TPP也無望,眼下,台灣就快變成世界經濟的孤兒。

捌、紅色供應鏈

一、全球併購擴展版圖

最後來談一談中國供應鏈,很多人主張要反對它。中國在90年代非常歡迎資金進入,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後,它開始發展替代進口,到了2014年覺得替代進口成效不足,於是在2016年,中國針對那些以往最大量進口的產品,包括電子產品或科技產品,啟動大量併購的投資計畫,以達成中國國內產業自給自足的目的。

中國自十一五規劃鼓勵企業「走出去」後,就開放企業對外投資的控管,讓中國企業到全世界去購併。所以台灣看到中國紫光想要買台灣封測廠的新聞,這消息引起媒體一陣熱議。紫光想要投資與入股台灣的力成(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茂(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矽品(矽品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但台灣官方持暫緩態度。

相對於政府的保守,台灣聯發科(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卻贊成開放,因為聯發科最大市場是中國大陸,有中國在未來採取課關稅等報復手段的可能疑慮,這是基於現實面的考量,當重度依賴某市場時,企業只能被它限制,沒有去限制它的權利。

其他陸資併購的台企還包括電子業,譬如燦圓(燦圓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等,但這消息並未引起媒體的注意,因為這些工廠規模比較小。

事實上,中國不是只針對台灣買,中國也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世界各國去買。按《天下雜誌》的統計,自2004年至2015年的11年間,中國對外投資金額直線上升地成長了20倍。

中國在國際間的併購成果,有聯想(Lenovo Group Ltd;聯想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美商MotorolaMotorola, Inc.;摩托羅拉公司)手機部門,取得20項行動專利;中國也計畫性地收購iPhone供應商豪威(Omni Vision Technologies, Inc.;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外,非電子科技業的併購尚有萬達集團併購美國傳奇影業(Legendary Entertainment)、美國華爾道夫飯店(Waldorf-Astoria Hotel)被安邦保險買走、東風汽車買了法國的雪鐵龍(Citroën)等。

中國對外投資還有很多大的,包括機器人、化工、輪胎等,這些資訊都可在網路上公開查到。

二、政府主導爭世界第一

從中國的政策可看出許多中國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譬如,中國面板業等是靠政府資金在支持。再譬如,因為大陸半導體大量仰賴進口,半導體成為最大宗進口貨品,所以中國就採用關稅手段,說高通(Qualcomm)壟斷,開罰10億美金。

中國有心要做世界許多的最大。阿里巴巴曾挑戰亞馬遜,目前大概已是世界公認最大商務網站;還有騰訊、土豆等正在持續擴大發展中;近來,華為似乎超越了小米而站穩江山。展望未來市場,全球手機產業繼續成長可期,第一名大概還是iPhone無誤,第二名原本是三星,但是現在三星產品出了大問題,繼而趁勢崛起的是華為,它不僅有技術,更重要的,它有市場。

今日紅色供應鏈的實況是,在台灣不准大陸來台的日子裡,中國有些產業發展已經超越台灣,IC設計是其一,還有面板也是。大陸面板業曾於2009年尋求與台灣合作,打算由大陸出資來擴大台灣的友達(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時值台灣面板業被韓國打得很慘之際,結果我國不准。如今,截至2016年為止,中國的面板產業規模已經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一,不過論到技術實力,台灣仍勝一籌,堪稱可慰。

(本文為20161112日「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之重點摘錄,田恬整理)

注釋

1.    1資料來源:M. Ayhan Kose, Christopher Otrok and Charles H. Whiteman,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World
Business Cycles
, April 25-26,2002.

2.    編按:全球的經濟成長數據請參表1中「全球實質GDP」的數據。

3.    作者原未提供92.56%數據,此數據係編者補充,由查證經濟部統計處104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調查之結果並再經過簡單計算得來。

4.    產品市佔率包括品牌與代工。13項世界第1包括Cable用戶端設備、筆記型電腦、平板設備、無線網卡WLAN NIC、主機板、液晶顯示器、網路電話、晶圓代工、DSL用戶端設備、數位機上盒、數位相機、桌上型電腦和伺服器(系統);其中Cable用戶端設備與DSL用戶端設備,包括路由器、數據機等;其中平板設備包括平板電腦、電子書等。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5.    6大隱型冠軍產品為綠藻、高級自行車、晶圓代工、IC封測、玻纖布和機能性布料。此統計係以2014年產值或產量衡量,僅包含在台灣生產之產品,並高級自行車定義為250美元以上者。

       資料來源: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

6.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7.    編按,對社會人口年齡的分類,一般是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7%時稱「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
),達14%時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若老年人口比例達20%時則稱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
)。

8.    現有再生能源計畫包括(1)太陽能8.7GW,將投資4000億元;(2)海上風力發電4GW,將在海上建800座發電塔,投資8000億元;(3)另建立智慧電網將投資2000億~1兆元;合計投資近1.4兆元。

9.    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分為「自由貿易協定」(FTA)、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

10.  生效前指2004年至2006年,生效後指2007年至2012年。

       資料來源:中經院《東協FTA網絡對台灣貿易及投資的影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