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義與慈善福利/蕭家興
社會公義與慈善福利
經濟正義旨在關心經濟財貨和勞務所得如何分配才是公平的。而基督教倫理則為社會福利制度提供一個更有人性的意識型態基礎,亦即維護人的尊嚴與權利、促進社群關係和追求公義。
市場經濟的試探
自由市場哲學或資本主義者,認為市場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福利提供者,政府的市場干預要嚴格限制。基於市場經濟只會為資本階級創造財富,勞動階層所需要的社會福利往往只為經濟制度服務。故要求政府對社會要有更大的參與、維護與保障。每一個公民的社會和經濟需要都能滿足。
社會福利的轉向
今日社會福利制度往往附和公平原則,鼓吹「使用者自付」的主張,其實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變身,隱含著沒有一個生命要為另一個生命負責的危機。其實:
(一)社會福利關係應從經濟發展轉向人性發展。不僅關乎經濟成長,更在於社會關係的培養和個體生命的自我實現。
(二)社會福利關係是一種從共同福利(common welfare)轉向共同責任(common duties)。應透過不同階層和不同層面的共同責任來表達。
(三)社會福利關係要從物質的需要(fragmented need)轉向整全的需要(holistic need),建立在愛與同在的團契關係上,使弱勢者不會因條件不足,而被進一步欺壓和淘汰。
慈善與公義
慈善導源於公義,慈善之舉是衡量公義的尺度。誰能以慈善之心待人處事,他就是在向全世界播撒公義與正直。基於「人及所有物都統屬上帝」的神學觀念,猶太人認為「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慈善之舉的兌現,就是敬畏主的表現」、「行善就是敬奉上帝」、「不吝惜錢財而樂於行善的人,終究會得到神恩的滋潤」、「誠心施捨的人,上帝遲早會降福於他」。
「妥拉」的公義教導
希伯來人所稱的「妥拉」(Torah)係指舊約聖經中的「摩西五經」,妥拉源自希伯來文“指示”的字根,具有“宗教生活的指標”的內涵。是一種敘述文而非律法書。其範圍及形式從宗教關注到道德勸說,從具體法例的執行到道德的原則,是一份以上帝的心意來教導以色列人如何過公義的生活,學習如何建立群體關係的良知。特別是維護貧窮人的生存權。認為貧窮人生活的改善代表著上帝公義秩序的顯現。社會的繁榮與安定的關鍵在於貧窮人是否得到應當的照顧,而不是經濟增長。
財富重分配制度
摩西五經所要求希伯來人的社會,不只是富有者對貧窮人施與恩惠,而是強調貧窮人應有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權利。為了讓社會資源不過分集中某一社會階層,更進而不致漠視對貧窮人的關懷,舊約聖經設立了什一奉獻和禧年的機制(包括:豁免年、安息年、禧年、奴隸的釋放、債務的取消及財富和土地歸還原有業主等)。什一奉獻不只是專為教會運作所需開支費用,更為寄居的和孤兒寡婦提供賙濟(申命記26:12-13)。藉著財富的重分配和資源的重整,讓每一個人可以自由生活,而不致被既有的社會和經濟條件決定他們和他們下一代的命運。
社會公義的根本
摩西五經吩咐以色列人對待貧窮人的作法:
(一)禁止向貧窮人取息。(利未記25:35-38)
(二)欠債者有權保留他們最基本的生財工具,以致他們不會成為奴隸,保障貧窮人不致被債權人操縱與役使。
(三)讓貧窮人有權分享別人收成的成果。(利未記19:9-10,申命記24:19-22)
(四)每逢第七年的安息年田地停止種植,好讓貧窮人可以吃田裡剩下來的糧食。(出埃及記23:10-11)
(五)收成時,總要留下一些穀物讓貧窮人可以拾取進食。(申命記24:19-22)
互助濟弱的健康保險制度
社會公義在健保制度上反映出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不均。全民健保的公義在於不論性別、貴賤、年齡、應繳保費多少,每個人的健康都要受到同等的照顧,免於生老病死時經濟生活的恐懼。這是一種具有濟弱扶傾與保險互助的社會公義制度。
年輕體壯、不易生病,有工作能力賺錢的人,先固定繳納健康保險費,共同分攤貧弱婦孺的醫療支出,既是公平社會的措施,更是一種風險的分攤及權利的保障。只是由於醫療資源浪費(未經轉診而逕赴大醫院看診、把藥當飯吃)、不重視個人健康(酗酒、抽煙、嚼食檳榔、吸食毒品)、使用非法藥物而延誤病情(信民間偏方)、從事不必要的冒險(違規車禍、颱風天爬山或外出受傷)、誤食農藥、殺蟲劑、凶殺或自殺未遂及醫院為增加收入濫用醫療器材等,皆造成健保存在破產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