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信望愛工程/蕭家興
社區的信望愛工程 [1]
花了3年,斥資3億整修的三峽老街,終於在日前以煥然一新的風貌重獲新生。巴洛克式建築古色古香的一磚一瓦,仍舊保有濃厚的人文氣息,讓人彷彿走進百年前的時光隧道。恢復傳統風情與魅力的三峽老街,在觀光、休閒旅遊熱潮中,咸信繁榮可期。
迎新去舊的抉擇
其實,三峽老街的整修過程可說是千辛萬苦,一開始居民參與意願低落,有人缺乏信心遲疑不前,有人急切更新無法等待,住戶各自盤算個人利益,意見無法溝通,步調無法整合,以致任由老街殘磚破瓦多年。充分反映社區營造的成敗關鍵,在於社區居民對鄉土有無愛心、願景與信心。
變遷轉型的社區
台灣是一個典型的海洋移民社會,傳統社區不是臨河港通商街市,就是農耕漁撈村落。隨著工業化及都市化,城鄉經濟差距拉大,農村人口大量移入城市,農村空洞凋敝,而集居公寓大樓的城市人,熟識、關懷不再,人情味淡薄,變成老死不相來往、冷漠疏離的社區。特別是社區景觀風貌,在昔日販厝文化下,住宅社區空間不足,住戶又自私缺乏公德,致社區內棟棟頂樓加蓋、戶戶鐵窗、汽機車亂停、處處髒亂、狗屎遍地,台灣社區的惡質居住文化亟待變革轉型。
心靈更新的社區
路加福音10:25-37記載了耶穌用一個社群互動的比喻,回答一個律法師以「如何才能承受永生」及「誰是我的鄰舍」來試探耶穌的故事。一位猶太人被強盜搶奪並打個半死,丟在荒郊野外。有三個人路過,分別是精通禮儀與虔誠事奉的祭司和利未人,以及血統被猶太人藐視而互不往來的撒瑪利亞人。前面兩人怕麻煩視而不見,店家也在商言商,唯獨撒瑪利亞人動了慈心予以協助。
有一個律法師…試探耶穌說:…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已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在這個社群疏離的故事裡,讓我們看到社區中不同種族、宗派、社會階層都有不同需要的鄰舍,需要人去關懷、憐憫。當然,社區中多的是空有身份、地位,教條掛在嘴邊,卻無實際行動的人。基督信仰激勵我們:憐憫的愛要有行動。不過也提醒我們:關懷和照應是要付出心力、費用,甚至可能遭到誤會及冷嘲熱諷。
憑信行動的社區
馬可福音2:1-12記載了耶穌在迦百農社區醫治癱子的故事:
…許多人聚集,…耶穌就對他們講道。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用四個人抬來的。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拆了房頂,…把癱子…縋下來。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有幾個文士坐在那裡,心裡議論說:…….祂說話僭妄話了。…
在這個社區故事裡,我們看到社區的訊息很流通,知道耶穌有醫病的權柄,饑渴慕義的居民知道社區何處有真理可聽。其次,我們看到癱子期望醫治的盼望、四個有愛心的鄰人,憐憫同社區病患的需要,因對耶穌有信心,所以用心排除萬難。不過,我們也看到一些人,總是事不關己,儘說些讓人洩氣的風涼話。
信望愛的社區
根據美國德魯克基金會主編的《未來的社區》,世人期待建構的未來社區,有和諧、健康、活力、組織化、理想,成功及價值等社區。其共同的要件是:社區要以愛心作為社區精神,個人要熱愛社區,社區也關心並愛護社區中的個人;社區成員要能彼此聯絡、互相交易、共享文化,並在「自願」及「給予」的基礎上建立「禮物經濟」。誰在社區最慷慨待人,對社區貢獻最大,誰就能贏得最崇高的社區地位,而重現聖經中「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寶貴訓誨。
聖經勉勵世人經營社區:「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性。」(羅馬書15:2),為了社區鄰舍的益處,我們除了要重新認識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社區中的鄰舍以及其不同的個人需要外,還要用愛心及耐心接納社區中的弱勢、不可愛、無可救藥、沒有指望的鄰舍,站在他們的立場,為他們設想。甚至得改變消極的心態,放下個人的一些益處,諸如時間、金錢、自尊、方便等,才好成全社區及鄰舍的益處。社區中的教會,為了讓社區居民能得著基督福音的好處,也許要摒棄一些人為宗教傳統的堅持及本位信念,諸如本土與外省、台語與華語;長老宗、新約與真耶穌教派等之分門別類,才能突破社區疏離、冷漠的籓籬,與社區同得益處。
[1] 本文刊於2007.02.27基督教論壇報第2720期,易題為:從愛我家到愛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