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的課業/蕭家興
畢生的課業 [1]
應邀至神學院講授:信仰與居家置產。
課程結束,學生習慣地問道:有沒有作業?我愣了一下,答以:從安然居住及社會公義的信仰觀點,無殼者要努力工作好購屋,多殼者要忍痛將非自用住宅割愛,然後一起來監督政府建立合理的房地產法制。
七十九年間台灣房地產飆漲,滯銷的兩萬戶國宅一掃而空,並冒出十萬戶國宅等候戶。十年後的今天,民間新建成屋大量滯銷,政府開發的新市鎮房屋乏人問津,無殼蝸牛則無購宅意願。
有人建議政府開放陸資好拯救低迷的台灣房市,有心人倒認為放任企業抵押在台廠房,挪移台資活絡陸資在唐山生根,才是台灣經濟無法振衰起敝的致命傷。
觀之昔日生產優勢移轉史,殖民帝國欺負欠缺環保意識的台灣企業,裝配過時機器剝削台灣勤奮勞工,移轉污染性工廠蹂躪台灣國土。
如今,台灣的大企業貪圖大陸廉價勞工,卻賠上台灣的社會資本及高級技術管理人才。企業界顛倒走「唐山過台灣」的回頭路,可憐台灣勞工悲嚐失業惡果,台灣婦女只能怨嘆丈夫不堪大陸二奶引誘。
台灣人安居樂業的卑微要求,無非是要政府建立一套使人民充分就業,輕鬆購屋的制度。不要讓民眾為工作流離失所,不要讓民眾為滿足居住的需要成為屋奴,成為水患及土石流的受害者。
而衡量家庭居住需要及購屋能力,慎選房屋區位,不盲目地跟著「追漲不追跌」的市場經濟走,或許是台灣人民學習購屋居住的最大功課。
[1] 本文刊於2001.08.22自立晚報「晚安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