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的真義/蕭家興

清明掃墓的真義 [1]

在清明節前夕,梵諦岡聖伯多祿大教堂為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敲響安息天家的鐘聲。三十年前的今天,正是前總統蔣介石辭世的日子。若望保祿二世作為當今的偉大宗教領袖,蔣介石則為民國史上的政治領袖。在人來看,兩人在世都有過轟轟烈烈的事蹟,也都為基督信仰做出見證,但在信仰的角度來看,兩人正也應驗著普世的真理:人人都有一死。

偉大的人物死後,常伴隨著諸如保守、獨裁等毀譽參半的論斷,平凡的人死後,則有親人的慎終追遠。每年的清明掃墓節,世人除了追思死去的親人外,另有將死去的祖先當成「亡靈」來祭拜。除了深怕祖先在「陰間」沒有錢花用,更普遍存著「有燒香,有保庇」的祈安心態。只是令人汗顏且愧對祖先的是,台灣人一般掃墓很少超過三代。

《羅馬書》第14章9節:「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所以對基督徒而言,人死後,肉體歸土,靈魂則交在神的手中,不認為死後的人會變成鬼,所以清明掃墓並不祭祀,旨在懷思紀念死去的親人。

「慎終追遠」一向是華人社會倫理的核心文化,故有智慧的基督徒務要趁著清明掃墓,參與家族的孝思活動,除彰顯基督徒踐行「孝敬父母」的美德,更可敦親睦族,好撒上救贖福音的種籽。

人死,埋入墳墓,是人生邁向永生的轉捩點。具有季節交替與世代交替意義的清明掃墓,則提醒世人要:「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而不是「回去」「所離開的家鄉」(參見《希伯來書》第11章15-16節)。故「當放下世上各種重擔,專心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參見《希伯來書》第12章1-2節)。

[1] 本文刊於2005.04.05基督教論壇報第2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