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溪流/蕭家興
消失中的溪流 [1]
為改善新店安坑地區的交通,五重溪加蓋工程終於發包施工了。對每天必要承受塞車之苦的我而言,雖然施工圍籬形成道路瓶頸,使得交通狀況更形惡劣,但通車的期待總是安撫著我的憤慨情緒,默默地忍受著。
五重溪,顧名思義,就是彎彎曲曲的溪流。她是安坑地區主要的防洪、排水大溝渠。一邊是新開發的住宅社區,一邊是翠綠的原始山林。這條蜿蜒的溪流其實已數度大幅截彎取直地整治過。部分水道也已加蓋一半作為道路。
猶記得剛遷居安坑時,出入的車輛總要橫渡五重溪的河床。如今挖填過的溪流已是一條二層樓高、河床可以行駛挖土機的大排水溝。陡峭的水泥側岸不僅使人車無涉水、親水的可能,連在河床覓食的鷺鷥都有飛不上來的感覺。
只求舟車之便的開車族,不敢強行康莊大道;只求三餐溫飽的升斗小民,不敢奢望悠遊於清靜溪畔;只求沒有淹水之苦的居家小屋,不敢奢求座落山明水秀之地;但有生態意識的居民,總該知道水流是地域發展的命脈。
我一方面心裡訥問著:為何不打通河道兩旁的路障?為何不開關兩條與安康路平行的計畫道路?卻一方面為思惟不識相地想到興建社區下水道及處理設施,寄望將廢污水先處理再排入五重溪而臉紅。我可能太理想主義了。
日本福岡的柳川,一度也是計劃加蓋作為地下下水道的,卻在社區居民覺醒到:「水路是地方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不可欠缺的生命」而現狀保留下來,並進一步配合周遭歷史建築保存及生態工法,予以淨化及綠美化。
溪流可以無言地見證著地區的發展史,但作為社區的一員,卻不能無知到任由人們無止境的生活需求,及執事者便宜行事的不當開發,將溪流蹂躪到永劫不復的地步。
[1] 本文刊於2001.4.25自立晚報「晚安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