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尋找解放無產階級住屋權之實踐》/蕭家興

序《尋找解放無產階級住屋權之實踐》

雖然投入公職生涯無非是換取工作薪資,安定及滿足家庭溫飽之需要,但本於長老教會「焚而不燬」的信仰與事奉觀,對於台灣這個鄉土總有一份使命感,故在工作崗位上一直未曾鬆懈或怠惰過。只是自一九九○年三月間承蒙蔡前署長兆陽拔擢歷練國民住宅組單位主管以來,不僅需要國宅政策協助購屋的無殼蝸牛不滿意,關心住宅政策的政務宮、機關首長、民意代表、建築投資業者、專家學者及輿論媒體等社會各界不滿意,個人也不盡然滿意。不滿意的原因有三:其一,藉國民住宅或住宅政策作秀或累積政治資源及利益的人多,真正投入改善住宅行政的專業人員太少。其二,台灣的整個政治生態及行政體制未能適應台灣社會經濟脈動作根本的變革,以致行政官僚的專業不是未受尊重,就是無從有效發揮。其三,整個國家挹注作為住宅福利及住宅建設之資源非常有限,巧婦再如何有辦法也難為無米之炊。

個人認為任何一位具有反省能力及專業良知之技術官僚,由於其長時間鑽研住宅政策之規劃與實拖,故必然較一般人暸解民間居住需要、人性的貪婪、公平行政的技術上的疏漏粗糙,以及體認政策資源之限制。故就經驗之累積及專業知識之具備而言,其較政務官專講好聽卻做不來的政策宣示,民意代表以掛一漏萬的關注焦點突顯政策偏廢的質詢,學者在象牙塔內不需負責任之空泛批判與政策倡議等,更有資格發表政策看法,更能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主張。只是當前行政體系淆亂、法令體制不健全等政策興革障礙,若不先行予以鏟除,則再好的政策方案也不過是猶如海市蜃樓般的泡沫罷了。

本論叢可以說是個人基於愛台灣的心、說誠實話的基督信仰,專業工作者的自負,從技術官僚的角度所提供的另一種思考和看法。試圖化消極之政策辯護為積極之問題探討,化行政之無奈為革新之契機。指出何以是造成社會各界對住宅政策及國宅建設不滿意之所在,以及左右住宅政策形成與執行的行政體制的缺失,藉以喚起台灣社會重視建立真正屬於台灣的行政體制的重要性。為此,個人乃針對近年來有關住宅及國民住宅之輿論焦點,透過住宅理念與實務經驗,檢視與住宅政策之運作有關之國家體制、住宅福利資源及關注住宅政策者的政策論點。本論叢之寫作始於八十二年五月間,原計畫只寫三、四十篇短論,並計畫於六月底前完成。惟撰寫期間有待澄清之住宅問題,以及與政策有關之思潮一直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個人腦海中而欲罷不能。另一方面,公務繁忙,個人有限的時間又分割细碎無法全心投入,以致當本書八十餘篇短論定稿時已遲至八月中旬了。本論叢的內容廣泛涉及住宅政策倡議、政策分析、政策形成、政策評估及政策執行檢討。部分取材自個人已發表的各種論文摘要而成,每一篇均要求自己能具體指出應行改進行政體制之作法。為了存真記錄有關政策倡議,以致文中引言事例或有對涉入人物存有潛在褒貶、批評之忌,但實無關個人好惡。

至於本書之所以以「尋找解放無產階級住屋權之實踐」名,旨在個人以為自人類有歷史後的各個朝代以來,再如何太平盛世的國度,也似乎未有完全解決人類居住問題的。各個時代、各個國家都得面對不同程度、不同層面之住宅發展問題,其解決策略總是搖擺不定的、互為消長的,無法放之四海而皆準。故其政策之實踐,包括實踐哲學的認識與實踐行動的參與,都應該是長期的、經驗累積的、全民的、群眾的及體制的,而非單靠國家這部機器,或少數黨政菁英,或單由無產階級專政等特效藥所可全竟其功。本著知識是經驗的累積,本書為文論述嘗試從根本的(radical)觀點思考與探討,惟因久染官僚習氣,政策辯護之味道在所難免,再加上落筆匆促,疏漏之處必然不少,尚請先進不吝指正。

 

《尋找解放無產階級住屋權之實踐》簡介

「他們要蓋造房屋,栽種葡萄園,安然居住,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聖經以西結書28:26)

隨著政教分離,政府取代慈善團體參與協助無殼蝸牛解決居住問題。惟囿於實施住宅重分配政策之政治現實,及公部門興建住宅效率之限制,住宅福利分配政策面臨國家分配作為、住宅福利资源不足及其運用效率不當之質疑。

當執政首長、民意代表、專家學者、壓力團體及輿論媒體紛陳,倡議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法,以及一味擴大受惠或特定優先對象時,台灣住宅福利政策所牽涉的政治經濟學,面臨國家體制變革之挑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