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人要有好禾場/蕭家興
好工人要有好禾場 [1]
路過諸多建築工地附近,「需要好工人嗎?」的潦草書寫出現在圍籬的浪板上,令我觸目驚心地警覺到台灣是否又回到第三世界就業機會不足的窘境。
去年有機會到中南美洲一趟,親睹我駐外接待人員指給我看的馬雅婦女在白人住家外等待受雇幫傭,而壯年男子則在工地旁排隊等待幹活的機會,讓我印象深刻,曾幾何時,亞洲經濟四小龍的台灣,一方面大量引進國外勞工,一方面卻勞動力過剩如此。
翻閱報紙,我們看到外勞掮客不擇手段賺取佣金,剝削外勞辛苦所得;外勞在惡性高薪挖角下落跑觸法;外勞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死傷慘重;非法外勞為了工作被暗無天日的惡勢力挾制……。而訪視教會的原住民弟兄,其工作機會則被廉價的外國勞動力所取代,工作日數青黃不接,常常賦閒在家,影響家庭生計。
尤有甚者,大至營造廠不以工程營繕為專業,只是低價搶標工程作為公司的業績,以達到拉抬上市公司股票來賺取不勞而獲的暴利;小至原應專心進修學習的年輕學子,為了獲取遊樂支出的正當性,反而紛紛為利所誘投入打工市場。穿著暴露的檳榔西施就是最典型令人痛心的就業亂象。等而下之,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或是搶銀行、搶診所、搶銀樓、搶超商等作奸犯科層出不窮,除了顯示台灣的社會風氣日漸敗壞外,也顯露出台灣就業市場令人堪憂的不正常。
「給勤奮的工人以就業機會」應該是當前台灣社會所迫切需要的「壯有所用」的經濟倫理。作為社會先知的教會,所不可忽略的莫過於要走出教堂圍牆之外,起來關心台灣民眾賴以維生的工作機會,督促政府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健全職業結構、做好勞動就業供需市場的預警制度。特別是要注意開放外勞政策對台灣原有勞動力的影響,以及引進國外勞動力結構的必要限制。
在福音事工上,教會牧長常常引用:「舉目看田,待收的禾場多,做工的人少。」(參馬太福音9:37-38)來呼召信徒廣傳福音,且偏向鼓勵信徒成為專職的傳道人,而掩飾了基督徒的工作是主神聖的呼召(calling)、基督信仰要求每一位信徒在各人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來為主做
見證、傳福音的重要性,致使信徒在經濟生活中往往將工作與信仰絕然割裂。社會上的每一個工作崗位,其實都是福音的禾場。教會廣傳福音之道莫過於將靈命好的工人安置好的就業機會。
[1] 本文刊於1998.4.5基督教論壇報第1670期言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