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城鄉經濟之適應/蕭家興

基督徒城鄉經濟之適應

前言

都市化社會的特徵,包括:人口向城市集聚,水泥建築矗立成簇,城市的範圍擴散,經濟活動種類繁雜,各種交通資訊網路密集,但開放性空間狹小,綠色地面嚴重不足,人際關係疏離,犯罪率遽增。基督徒雖然無法抗拒都會化社會的潮流,但基督徒應該自己瞭解,並協助他人暸解如何適應城鄉的經濟發展。

中心都市的極化導致城鄉人口遷移

據專家推測,進入下一個世紀,地球上的城市人口將超過30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城市規模達一千萬人以上的超大城市將有22個,其中18個將出現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強大的城市吸引鄉村或農村地域的剩餘勞力大量移入,都市建設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造成城市人口過密,都市環境品質每況愈下,部分低下階層民眾聚集都市一隅形成貧民窟。由於都市化係伴隨著工業化而生,故鄉村居民移居都市就業,最簡易的適應方式就是選擇有工廠可供就業的都市。其次,才是到市區公司行號尋找商業及服務業的就業機會。

中心都市的擴散導致城市郊區化發展

中心都市隨著人口及經濟活動密集,地價高昂,使得新社區及工廠往郊區擴散,形成公共設施不足的衛星都市。而在都會路網未能配合發展之下,中心都市與其週邊的衛星都市發生嚴重的都會交通問題。在城市住宅供需方面,房地產發展商因遷就經濟效益,往往因陋就簡捨棄生活品味,造成住戶的生活起居空間具有壓迫感。從鄉村移居都市的人口,在考慮房價下必然要以衛星都市作為首度落腳的地方。

城鄉就業與所得差距

都市謀生容易,賺的錢多,消費也大。但是在都市就業不是進入工廠就是進入公司,成為勞心或勞力的上班族。其中,在工廠上班常因輪班制而晨昏顛倒,使生活失去秩序,而反覆單調的工作,使人機械式的工作。反之,鄉村就業雖然所得少,但消費水準低,更享有接近大自然,甚至是享有親手收成所做的田園生活之樂。

利用政府補貼制度減輕貸款負擔

住宅是人身及家庭的庇護所,聖經曉諭以色列人安居之道在於:「蓋造房屋,栽種葡萄園」(以西結二十八:26)。故對處於當前都市社會的人而言,必要有一正當而且固定的工作,確保穩定的薪資收入作為居家生活的經濟來源。然後以薪資的三分之一為度,或繳付租金,或負擔購屋貸款,先以郊區、小坪數、中古屋作為住宅,然後隨著家庭人口消長及經濟能力的改善,逐漸移進市區,增加住宅坪數,甚至換購新屋。這期間必要掌握資訊,可利用政府所實施的各類住宅輔助方案,就近到戶籍所在縣市政府洽詢申請,核准後開始覓屋並辦理購屋優惠貸款。

住宅作為投資理財工具的商榷

由於房地產可以保值且預售屋交易糾紛頻繁,故長期而言租屋居住不如購屋居住,購買預售屋不如購買成屋。但是,雖然房地產可作為投資保值的標的物,住宅的主要功能卻是作為居住之用。將財富投資於房地產雖然可賺取利潤,但對社會生產沒有幫助,反而會助長房價的炒作,對無自用住宅家庭購屋的基本社會權利是一種剝奪,有信仰的人,不宜囤積住宅伺機哄抬房價牟利。

住宅經濟的理財觀

全國住宅存量太多而閒置未能使用,是社會資源運用的不經濟;未隨著家庭人口組成或家庭使用需要變動而流通住宅,是家庭與社會的不經濟;為下一代購屋或將購屋貸款期限延至下一代負擔是責任不經濟:借錢「起厝」或「買厝」出租,是個人或家庭理財的不經濟。

居住文化的經濟觀

販厝與違建文化,就都市景觀及住宅衛生而言,是都市環境及住宅空間利用的不經濟;多花一些費用在省能、省水住宅建築設計是資源利用的經濟;室內裝潢重於社區環境管理維護是居住使用的不經濟。

進教堂過團契生活

都市生活的疏離感,單調、機械式的工作,讓人喪失心靈的歸屬感,唯有回歸神的教導,過教會團契的生活,讓神的安慰及弟兄姊妹愛的關懷,彼此扶持,滋潤與撫慰乾枯的心靈。而更重要的是,要能為神敞開自己的家,讓都市中因物質或精神貧窮的人們都能成為家庭的成員。

結語

離開祖居之地尋找工作,穩定家庭經濟收入,卻失落至寶的傳統信仰,這是靈命的不經濟(心靈不健康)。唯有落實社區信仰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經濟。

經文索引

(一)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世記13:17-18)

(二)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在你們所得為業的全地也要准人將地贖回。(利未記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