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詛咒的巴格達城/蕭家興

受詛咒的巴格達城 [1]

原只是威逼海珊交出獨裁殘暴政權,解除恐怖威脅的美伊戰爭,在天不時(沙塵暴)、地不利(跨海攻堅)、人不和(忠君愛國之民打游擊)的處境下,竟演變成高科技武器國家與傳統武器國家,兩國人民及即報即播的大眾媒體之持久性的消耗戰。如今英美精銳部隊已兵臨巴格達城,攻城殲滅戰似乎已難以避免。

巴格達城儼然是公義之戰與反侵略之戰,兩種意識陣營相互叫囂對壘的前哨戰,其能否攻破也正成為此刻信奉阿拉與信奉耶和華兩種宗教文明衝突的信仰保衛戰。海珊政權以被侵略者自居,以詭計多端的英勇掩蓋其暴虐統治的事實及支持恐怖主義無所不用其極的本質。將城市及人民視為禁臠,強擄人民以血肉之軀作盾牌,不計民生經濟放火燃燒油井,偽裝美軍濫炸無辜嫁禍混淆國際視聽,而最令人扼腕的是人民思想的禁錮,愚忠地視極權統治者為英雄,不知揭竿起義反抗暴政為何物。

而美國出兵伊拉克,雖然只是標榜「為紐約遭受911恐怖攻擊討回公道,但石油利益及戰後城市復建的商機仍是不言而喻。其片面入侵伊拉克領土除暴政的正義之戰則被反戰者攻擊為以暴制暴、五十步笑百步的流氓行為。英美聯軍砲轟伊拉克諸城,雖然以不攻民房、不炸水電設施為戰爭最高原則,但是為削弱敵陣火力以減少聯軍傷亡,包括被反戰人士懷疑可能動用的「脈衝炸彈」(E子彈)、「集束炸彈」(子母彈)及「石墨炸彈」(碳纖維炸彈)等違禁武器重砲伺候已是不爭的事實。巴格達城面臨被夷平的劫難。

城市原為神賜予人民的,為的是要透過城市的空間聚集效果,方便人類就近交換經濟物資,讓人類的基本生活及教育等需要有更多樣化的滿足。現代化的城市巷道,原為孩童嬉戲的街區空間,但銅牆鐵壁、固若金湯的巴格達城卻自視為地道網遍布的城市,是城市游擊戰、巷道浴血戰的最佳戰場,是入侵者死無葬身之地。

巴格達城作為伊拉克的首都,代表海珊的政治權力,也代表石油的經濟利益。如今在戰爭總要分出勝負的現實下,巴格達城勢必要承擔暴虐統治之罪,也要背負911世貿大樓恐怖攻擊事件之罪。巴格達城即將在英美聯軍砲火的洗禮下,付出受重創成為廢墟的慘痛代價。

神是愛,神也是公義。神任憑城市毀滅,不是硬體建設的破壞,而是因為人心的敗壞。觀看巴格達城中海珊的宏偉奢華行宮及堅如磐石的地下堡壘,民脂民膏已不知為何物。我們譴責不公不義的戰爭,譴責統治者將城市作為軍事堡壘,也譴責強權的統治者將城市據為己有奪取了政治利益,而那貪得無饜的資產者則不顧惜弱勢者,不公不義地攫取了城市社會共同發展的增值利益。

[1] 本文刊於2003.04.02基督教論壇報第21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