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貴格會信仰生活的入世精神/蕭家興

傳統貴格會信仰生活的入世精神

前言

就宗教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認知而言,一般社會大眾普遍肯定台灣長老宗教會係屬較積極實踐社會關懷的宗派。對於台灣貴格會的認識,則屬於重視宣教且植堂成長快速的宗派。其實翻開貴格會的歷史,其傳統信仰的入世精神,及實踐信仰生活的見證,卻是屬於相當「激進」的。可以說不下於長老教會或當時所稱的清教徒。

不可否認,貴格會在台灣落地生根,且逐漸在大都會塑造出社區型教會的特色,自有其社會發展條件及背景。但傳統貴格會信仰精神及信仰生活見證的延續,則或多或少應是台灣貴格會本土化中不可斷層的根本。以下謹摘述部分早期貴格會傳統信仰精神的社會實踐事蹟,以供弟兄姐妹思考貴格會未來發展的參考。期望激發貴格會在台灣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懷上,能更有生活見證的空間。

因基督的緣故,行事為人與世人有所區別

貴格會的精神:一切教導以聖經為根基,效法耶穌的生活,注重敬虔樸素,渴慕真道,尊基督為主,聽從聖靈引導。與其說貴格會信仰是宗教信仰,不如說是信仰生活見證:

(一)認為信仰生活源自「內在的基督之光—-聖靈」的引領。信仰與行動的力量源自對基督無偽的信心。認為由基督掌權的人生觀是與這個世界的思想模式背道而馳。強調過一個活潑、恆常基督徒的生活,拒絕接納世俗的生活方式。

(二)拒絕罪中的生活,過專注十字架救恩的完全聖潔生活。分別為聖的生活原則,注重生活品質,盡力作到真實無偽,強調簡單的道德,堅持過勤儉、簡樸、單純的生活。

(三)維護道德和勵行節約生活,盼望富裕人能妥善運用資財濟貧,使饑者得飽足、窮人受教育。

(四)對上帝忠誠,與人相處也要忠誠,言語要寡少。認為一個平日就說實話的人,不論遇到任何景況都會說實話,故拒絕起誓。

(五)絕不阿諛、諂媚及奉承(不對長官脫帽致敬、不用複數稱呼),不講閒話(對話以『你』為對象)。

(六)信徒要遵守教會規條,過一個聖潔、敬虔、嚴謹、捨己、得勝的生活。

(七)關心信徒子女的教育,教導孩子屬靈的原則,或是生活待人處世的道理。

(八)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五九年曾宣示「不當行為清單」,做為貴格會信徒個人教規。

持守聖靈引導的教會生活

(一)注重「內心之光」,行誼順從內心的光照來引導尋求真理,強調信仰建立在上帝能夠對任何人直接說話的想法之上。

(二)在上帝面前人人是祭司,當聖靈指引時,人人都能服事。傳道工作對一切人公開,不受薪,不對立、不分男女。

(三)認為真正的信仰不是外在的宣稱、自以為義,外在虛浮的禮儀、儀文或宗教儀式,而是生命內在的改變。故簡化崇拜儀式,無固定的聚會型式。其次,講求內心實質的平安,而非空有敬拜的外貌,故不喜歡滿足情慾、非為榮耀神而做的人為音樂。

(四)堅持聖靈引導的服事,鄙棄教會禮儀,醉心屬靈經驗經歷的追求。重視見證,無成文的信條。不重視外在象徵的儀式,無儀式典禮(洗禮、聖餐禮),無程序安排的聚會形式,由受聖靈感動的人帶領會眾敬拜。

(五)注重靜默等候上帝的功課。認為真教會在安靜中敬拜,等候聖靈的靜默感,即席祈禱、講道與見證。

(六)信仰哲學傾向不信靠理智,並懷疑信仰上一切外部的表白,如聖禮。無宗教權威的領導中心,也無嚴謹的神學發展。

(七)屬靈的民主會議,信徒嚴格平等。當教會團體中有人對大多人的決策或想法無法同心或一致時,就不會作出決定。

(八)婦女在教會甚有地位,鼓勵婦女參加崇拜,邀請婦女參加信徒栽培聚會,籌措全國婦女大會。鼓勵婦女成為宣教士。

(九)持守宗教信仰自由,面對宗教迫害不以暴易暴,不以惡易惡。曾因未遵守「崇拜指南」私下聚會崇拜而大受逼迫。年青學子更因為不苟同校方的信仰和作法,成立組織予以對抗,而無懼被校方開除。面對信仰的勇敢、篤信及堅忍,置個人死生於度外,是英格蘭最大的分離派信徒團體。

(十)設「肯達基金」支援各教會的福音運動的需要,使被逼迫的信徒及其家人不致流離失所。

注重道德,關懷社會風氣的淨化,致力社會風氣的改善

(一)反對像殘忍殺害動物的舉動,故反對打獵、鬥牛、鬥雞、摔角等賭博行為,力主野生動物保護。

(二)不從事花費過多的娛樂和運動,諸如:高爾夫球、保齡球等。

(三)不以奢侈來炫耀自己財富及地位,諸如:穿戴珠光寶氣、高級車及豪宅、裝潢。

(四)對社會的脫序現象痛心疾首,發行小冊以矯正時弊,韃伐嫖妓者、好爭論者;公開指責諸如:居民留連酒館酗酒、縱情、不貞及滋事暴亂等不虔不義的社會風氣敗壞。甚至到酒店、賭場佈道。

(五)一九七七年美國大復興運動的「更新範圍」,即與社會風氣改善有關。

重視社會公平,熱心社會公益

(一)無性別及種族歧視。認定所有的種族都是平等,為美洲印地安人的公平待遇奮鬥;講求男女地位平等。

(二)對改善同胞生活至為急切。率先照顧老弱貧困與精神失常者;幫助貧窮者,探望病痛者,支援因信仰被迫去職者。

(三)在能力範圍之內,開闢服務社會的機會,成立捐獻基金,供應傳道人、窮人、貧戶、病患、失學兒童及因信仰被解僱的信徒。

(四)貢獻生命,以服務世人的動機和原動力,負起社會責任,影響當地社會邁向公義、正直和節制的目標。

監督政府不當的施政,同心改革社會不公不義的制度

(一)指摘政府放縱罪犯,迫害信徒。以行動英勇的抵抗政府對信仰自由及崇拜自由的不當干預。拒絕向政府繳交十一稅收,以供應當時英國國教。

(二)絕對的固守真裡,拒絕對官長脫帽致敬。當政府的要求違背其所相信的上帝的律法時,寧願接受因公民不守法而該受的刑罰,而選擇有責任拒絕順服政府。

(三)感受刑法的不人道,故反對不合理的法律。譴責所有不公義的法律,極度反對嚴苛的刑罰。特別是認為政府無權替天行道,奪取犯法人的生命,故反對死刑。

(四)尊重個人生命價值與尊嚴,以非暴力方式反對蓄奴制度。反對將人當作動產的奴隸制度,厭惡奴隸買賣制度,指責奴隸買賣行為是社會制度的暴行。指責支持奴隸制度的人,拒絕與奴隸有關的生意。從事解放黑奴運動,建立黑奴地下管道。婦女也加入解放黑奴的行列。

(五)提倡獄政改革。指摘信徒遭受到不人道的待遇,上書政府改善監獄惡劣環境和刑求,施恩憐恤在獄中的信徒。特別是關懷女囚犯,為受監禁婦孺提供教育事工。

重視人道關懷

(一)為窮人及受剝削者帶來更新與盼望的信息。貴格會被視為相當人道主義的組織,常常以幫助患難中的人做為信仰的果效。

(二)成立諸如:支援受苦人協會、救難基金會、服務會等從事救濟工作,關懷人類、解除人們的痛苦,為飢餓者提供飲食,為暴政下流離失所的難民提供住處。

(三)對人道主義和改革運動貢獻頗多,反對政府非人道的制度與作風。

(四)以公義、憐憫為基礎建立新政府,以人道主義訂定法律。

發揮教會先知的角色,作為社會的良心

(一)成立諸如「行動董事會」之組織,將社會及道德現狀反映給年會。重點關懷事工包括:濫用物資、色情氾濫、同性戀、世界性飢荒、核子武器威脅、世界資源不均勻分配等。

(二)注重商業道德,指責商人用詭詐的天平。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包括:商品標價不實、商場詐欺、訛傳、斤兩不實、過低的工資。指責法庭藐視正義,無職業道德。

主動充當和平使者

(一)認為戰爭殘害人類,破壞資產,故持守反對戰爭與暴力的立場。以非暴力方式拒絕參戰,幫助捲入戰火的國家和平相處。

(二)設立推動和平的協會組織,積極用和平的方式協助解決周圍的衝突。致力排解國與國、種族與種族的衝突,紓解人心中的恐懼、怨恨與無知。為反戰的年輕人提供服務。

(三)以非暴力方式拒絕同意死刑,並譴責百姓以旁觀別人接受處死為樂的殘暴人性。

(四)善待英國殖民地的印第安人,為第一個關懷美洲印第安人的宗派。當政府向印第安人宣戰時,貴格會議員辭去議員職務,以示和平。

貴格會入世精神在台灣的實踐

敬拜神與服務人群是有因果關係的。服務人群若無源自敬虔的心固然會流於矯情虛浮;但敬虔的果效必然是要透過服務人群來實踐。貴格會傳統信仰可以說是立基於一個被主改變的人,亦能改變他周遭的小天地。故在持守基督信仰的傳統特色下,對社會及時代風氣非常敏感,並以新的屬靈生活促使(甚至可以說是觸怒)教會與社會,以更新教會及社會風氣的見證來傳福音。

根據宗教社會學家Max. Web的歷史考察,每個時代都會興起所謂「克里斯瑪」型的宗教領袖,針對時代的社會問題的不滿意,提出前衛或前瞻的宗教信念並付之實踐,並引起心靈的共鳴,吸引許多跟隨者,引發宗教大復興。傳統貴格會的精神領袖也是如此。對當代社會問題的信念和實踐,總是走在當代信仰生活的前面,棄絕當代教會流行或世俗化的潮流。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當跟隨者多了起來以後,因每個人異質的生活體驗、教育水準及信仰認知,而會導致信徒宗教行為的混亂,及教會團體分裂的產生。貴格會之所以將1689年稱為「靜默時期」,主要是因為英國政府頒定信仰容忍法案,貴格會特意保守自己遠離政治紛爭、不公開指責社會的邪惡,不再愛管社會閒事,致福音事工也因而受影響。

如今的教會,為了在和諧的人際關係及社會環境傳福音,而世故的妥協於世俗的社會習尚。終而無法改變周遭,改變社會,福音事工亦被收編為社會活動之一。福音無法吸引人,教會事工停滯不前。故貴格會在台灣如何本土化,如何見證出不同於其他教派的信仰特色,並進而以有別於當今教會及社會的風氣,創造新的信仰生活見證,以觸動社會人心,帶領人歸向主,特別是重新回到基督原來的信仰生活。

參考書目

(一)《果實永存一貴格會在華百年史》,基督教台灣貴格會

(二)《清遠挹芬—貴格會三百年史》,基督教台灣貴格會

(三)《內在的基督之光—貴格會的見證史》,基督教台灣貴格會

(本文刊於1996.9基督教台灣貴格會嘉義南門貴格會設教四十週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