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台/蕭家興
三代同台 [1]
一幀剛獲得不久的獎牌,日前在台東山區的「雙震」中落地毀損,讓全家大小欷吁不已。之所以覺得可惜,不單是獎牌上有一匹奔騰的交趾燒馬,而是獎牌有著全家人驚喜獲獎的共同記憶。
那是一次強調傳承的鄉土語言競賽,有校長與同學共同擔綱,有老師與學生一搭一唱,更有唱作俱佳的傳統服飾與鑼鼓。而我家則只是生活化地陪同孩子、孫子閒話家常。
輕易贏得獎項,與其說是演出精彩,毋寧說是一家三代人同台較勁,別具母語代代相傳與耳濡目染的典範。
相較於西方整整花了二、三百年才將傳統的社會過渡到現代化的社會,台灣的現代化過程卻壓縮在短短的五十年完成。不僅未見形成現代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反而連基本的文化傳統價值都失落了。
以教育部與台北市政府的漢語與通用拼音之爭為例,即無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來以台灣母語聚會的傳統,更輕忽荷蘭據台以來傳統羅馬字拼音(白話字)的淵源流長。
另觀台灣的城市發展軌跡,也同樣見證著此種斷層的危機。因著政治妥協與開發利益,中心都市的外緣另闢新的縣治中心,實施縣市分治,而不管城市發展的中心性。
在城市文化方面,為酬庸選票區,政黨輪替後的政權更恣意中斷行政文化的傳承。於是,作為國際都市的元宵節傳統花燈慶典可以易地舉行;作為將台灣推向國際舞台的「亞太文化之都」活動,可以一黨之私聯合抵制。
戕喪城市的發展契機,剝奪城市的傳統慶典,台灣城市失去歷史、文化光彩的濫觴,莫過於爭權奪利與對傳統維護的不在意。
[1] 本文刊於2001.6.27自立晚報「晚安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