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靈的聖俗聯想》序/蕭家興
序
本書是個人2002年出版《筆耕鐘鼎山林間》的姊妹作,同屬報刊專欄短文的彙集。只不過,本書可以說絕大部分是在基督教論壇報所寫的《新聞短打》專欄,偏重從聖經信仰及基督教精神的觀點,探索台灣社會所發生的新聞,是從聖經神學的觀點切入公共性議題的一點嘗試。相較於2003年個人從經濟倫理觀點,為財團法人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所編纂的《經濟倫理與公義信仰》乙書,本書可以說是一種神學的社會應用。
為平面媒體撰寫專欄,最懷念的是在自立晚報,當時的自立晚報係言論獨立,擁有較無政治立場的報格。《晚安台灣》專欄計邀請一、二十位不同公私領域的人物,從個人生活紓發感想,並觀察與論述台灣社會。基督教論壇報的《新聞短打》則偏重從聖經的信仰角度觀察台灣社會,不是從個人的生活或信仰出發,故偏重以新聞報導的公共議題來論述公共政策。
在這多元紛歧的時代,每一個人或團體的個別理念很難影響全面或整體,所以只要觀念上認為是對的、值得的,就可以各自發聲。但若能更精緻地區別與辨識那些微的差異而推陳出新,就是真正的時代智慧。
專欄寫作的困難,除了時效要掌握外,在於選題與論述的角度。由於各媒體均有自我角色定位與取捨,自劃有不可踏觸的紅線以自我約束,故對於諸如政治及政治人物的批判,主流教派或大教會的批評,能免則免,必要的話也得拐彎抹角、委婉繞個圈子,火力不可全開,不敢造次正面衝突。特別是《基督教論壇報》作為基督教兩大報之一,不若《台灣教會公報》作為長老教會的機關報,可以明確宣示其政治及教派立場,為維持公允立場,言論取捨顧慮較多。
同樣,對於銳不可擋的時代趨勢,諸如:對於少數弱勢族群要關懷與同情,對弱勢團體要支持,少數原住民濫墾濫挖山林地及打獵有其正當性,弱勢族群集體進駐社區有其時空背景等社會問題,同情都來不及了,怎能冒大不諱有批評的字眼出現。至於絕食禱告特會、納妾與外遇、同性戀結婚等可能牽涉教義或違背教義的道德議題,更是碰觸不得,不得有所絲毫批評或認同,以免冒犯教義派或保守派。這些牽涉教義的社會議題,從個人、從社會、從教會信仰等不同角度,均存在相互衝突的論點與看法,有的可以妥協,有的應該認同,有的可以接納,有的很難叫人接受,有的甚至絕對毫無妥協的餘地。面對屬靈、屬世的公共議題,欲提出持平且周全的論述,委實不易。
神學的公共性問題,莫過於教會的神學是否只是安撫私人或個人心靈的鴉片而已,還是教會的神學,在神聖的教會群體及世俗的社會群體中仍有其立身,並實現的價值。神學是否跳脫閉鎖的教會高牆,而具正當性地進入公共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指導領域。
個人深深體會神學的視角的確不同於人文的視角,神學的闡釋也具有先天的有限性,包括認知的有限及理性的有限。但神學仍有必要進入人文的研究視野,讓基督徒能從教會生活進入社會生活,而不是教會生活歸教會生活,社會生活歸社會生活。
本文集,題目的選定全然是因應台灣社會當下發生,經媒體報導的議題,隨機論述為主,且由於一個月輪值一次的關係,議題的掌握當然無系統性,更談不上全方位寫作。再者,限於篇幅及寫作時間,總難面面俱到。特別是對於聖經有關經文的運用,更因時空的隔離、文化的差異,以及詮釋專業訓練不足,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等缺失在所難免。尙期信仰前輩及解經、釋經專家不吝指正。最後要謝謝基督教論壇報林意玲社長放手給我寫作與發表的空間,同工陳雅文、汪立立等姐妹盡職的提醒與叮嚀,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姜寶慶老闆為福音的緣故協助出版發行。寫作、刊載與出版等均是作主貴重的器皿,所以願所有榮耀都歸於時時、處處感動人的聖靈上帝。
蕭家興
2011.06.16.序於台北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