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義與不義/胡業民

全球化的義與不義

全球網際網路快速連結,讓人目睹了但以理書:「⋯⋯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的預見。如何不讓全球化過程中, 出現「新弱勢」,進而在全球大環境中,找出吾人的定位,化危機為轉機,成為一大重要課題。

胡業民(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聖經最早的全球化命令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人類的責任其實是有聖經根據的。人類領受全球化的命令,一是創世記一章28節:「(上帝)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這是上帝吩咐人類治理大地的使命;其二,就是後來耶穌給予的全球化命令,說道:「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節)這是福音的使命。

而但以理書十二章4節以:「⋯⋯直到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終結,也正道出了今日全球網際網路快速連結、全球化更加速推波助瀾的景象。

本文即試圖指出全球化下的「義」與「不義」,以便我們能更清楚地與以正視,從而尋求解決之道。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與現實

1873年,美國格蘭(Ulysses Simpson Grant)總統認為,人們若不懂蒸汽機、鐵路和電報,就自外於全球化了。1950年代,噴射機拉近了全球地理上往來的距離,以往數十天的行程,如今可以「小時」計算;2000年互聯網(Internet)的發展,則更將人與人的關係,拉到以「秒數」計算。印度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正透過國際衛星通訊系統和網路,接到英語世界美歐企業的軟體設計和售後服務工作。落後國家鄉村農作運送到鄰近城市時,它們貨品的價格可以直接透過電腦盯住芝加哥大宗農作的價格進行交易。但以理書所稱人類「往來奔跑」、「知識增長」,在進入21世紀時,讓人目睹了他的預見。

人類經過漫長的世紀,了解到各國間的無障礙交易促成財富發展的法則和和諧社會的原理,在1986年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後的兩百年,三種生產要素,在繼(1)商品勞務;(2)資金的自由化以後;甚至,第(3)項最敏感的勞動力移動的障礙,均因全球化的進展而改變。只是這一波全球化的速度來得又快又猛,開發中國家和先進國家各個部門是否能承擔這種衝擊,成為我們必須審視與討論的問題。

今天,掌握資訊技術的原先落後的國家和地區,正以超過想像的快速,將他們的經濟和先進國家「拉平」。「兩極化」的議題尚未獲得紓解,但是,無論先進和落後國家,卻都對一步登往全球化大餅的理念和速度,產生了應變的質疑和恐懼。

全球化的正義—普世價值的配套和重尋

人與人間彼此相愛,無(私)障礙的交換和結合,原本就是上帝的旨意,其中,人們透過專業化分工所創造的福祉,極為宏大。經亞當‧史密斯等的論證和探討,人類用了兩百年的時間,體認到全球自由而公平交易的福祉,毋寧是人類的福氣所在。1986年,中國、俄羅斯、台灣均力求加入WTO,可見在促進經濟和國民財富的共同認知上,殆無疑異。

但是,全球化必須根植於普遍的價值,可以從WTO所揭櫫的(1)國民(公司平等)待遇原則;(2)最惠國(所有簽約國彼此)待遇原則;(3)(各國政府)透明化與可預測性;(4)貿易自由化等幾大原則上,來顯示出來。追求富有競爭力、效率、創新能力、不仰賴關稅保護措施保護落後產業等,均是加入全球化競賽的必然條件。藉由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搭配,而其中創意的自由競爭、效率的社會,不正是基督教重要的價值嗎?

我們必須指出,以上每一件貿易障礙的消除,新的全球化經濟行動,都是對原來體系、各國交易遊戲的改變;理論上,是對原來壟斷資本主義勢力、既得利益地盤的更迭和鏟除。經濟這塊餅因全球市場自由交易致使生產力擴大,不參與全球自由競爭,除了國家被邊緣化、遭受淘汰危機以外,更會排除有效率商品的競爭,是對一國國民經濟福祉的斲傷。

全球化帶來可觀經濟的成長和福祉,並不會減免人類反省的責任。在短時間內產生經濟生活巨大改善的同時,對全球物資大量的需求,如中國大陸從糧食輸出國,變成糧食(包括可生產動物性蛋白質的殼類、玉米、魚粉等飼料需求)進口國,富裕生活的模式造成環境的破壞,促成超額的二氧化碳排放,衝擊世界生態,更容易產生全球「糧食危機」,乃至通貨膨脹的壓力。

但從經濟的進程與環境的和諧都是人類基本生存的必要看來,只要不短視,二者可以並存,切勿低估(上帝賦予)人類反省的能力。除了創新、效率之外,人類經由呼喚和覺醒,仍擁有追求環境美善、持續平衡發展和保護環境的責任與能力。

全球化的正義

我們列舉經濟全球化的正義如下:

‧ 最大符合人類群體福祉的法則,但是須重新洗牌—使小蝦米得以對抗大鯨魚。

‧ 公平、透明化、鏟除壟斷、打破政商勾結既得利益。

‧ 第三世界少受限制,得以進入先進市場。

‧ 商品、資金無國界,勞力—人員移動無國界。

‧ 自由流通,減少壟斷,減少物價上漲(通膨)壓力。

‧ 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 網路打破國家界線及商業界線。

‧ 通訊全球化促使異國接單、超越國界限制、不(少)出國門亦可做生意。

‧ 學習情境改變。

‧ 強者行銷遍佈全球—培養一批全球化(超越國界)精英。

‧ 多元文化的出現。

全球化的不義

此外,全球化下的不義與危機則有:

‧ 國際金融敗壞、國際資本不當地與政治勾結,乘虛而入、未有公平經濟,反先受其害、假全球化之名行控制之實。

‧ 人口移動,迫使勞工、受薪者異國尋找工作—備受剝奪的感覺。

‧ 同質性提高,本土性消失,到處都有麥當勞化、星巴克化、Wal-Mart化的情形,地區特色消褪。本土意識受到挑戰。

‧ 過速的經濟發展,地球環境難以負荷。

‧ 弱勢欠缺照拂,生存處境益形艱難。

經濟全球下危機的消除

全球化下突顯普世的價值,其中符合基督教公平、正義和憐憫的主張,應予高舉和貫徹。但人性的軟弱面卻常假借全球化其名,暗中行保護產業、以遂貪婪壟斷之實;反全球化在保護弱勢群體的顧慮之下,亦要避免喪失轉型機會,以求為全民謀求更大福祉的契機。

以台灣為例,前此,曾因全球化的怠慢,延宕了爭取更大福祉的實現,經濟原地踏步;及至目前加速全球及兩岸貿易正常化下,勞工接受就業轉型之壓力,難免空前嚴重。如何不讓全球化過程中,出現「新弱勢」,進而在全球大環境中,找出吾人的定位,化危機為轉機,成為我們最大的課題。要知道,越接受全球化挑戰的經濟,將成為越掌握未來機會、提升公平和國民福祉的國家。同時,秉持基督教正義和憐憫向前邁進,爭取國際經濟福祉、在創新中保有地區特色、以激勵手段濟助弱勢,是教會於邁向經濟全球化時所當持有的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