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和倫理投資運動

前言:
基督教會對於當代巨大的基督徒儲蓄、投資行為有過怎樣的教導,從近來發生的社會倫理投資運動的演變,基督教教導者扮演的角色,甚至影響到投資人行動主義,未來成為重要普世經濟倫理的一環,諒必為大眾所關心。本文簡介數十年來,基督教界反省的過程,以及持續對全球倫理的發展和衝擊。

跨國企業規模的衡量
介紹投資運動的覺醒,先從跨國企業談起。當今跨國企業,無論就總營業額、總資產、總市值而言都與國家規模相拮抗。就營業額言,三井商社年銷售額超過挪威全國全年的GDP總產出值、而福特汽車超過波蘭、豐田汽車2002年1500億美金則其營業額遠超過菲律賓、或馬來西亞的國民總產出規模。
以總市值做為衡量企業規模的指標,當更形貼切。如華爾街微軟公司收盤時股價若為卅美元,則乘以流通在外的股票張數,若為三千億美金,則可評論稱在那一時點上,全世界當時衡量微軟公司的價值。1999.6.1時點上美國奇異公司一家公司的總市值3380億美金,或微軟公司(3350億美金)均超過台灣所有上市公司彼時的價值的總合2510億美金。(註1)

教會-投資倫理的濫觴
二次戰後普世繁榮,累積大量財富,直接金融比例日益提高。儲蓄者因購買公司票券或股票而和企業產生直接的聯繫,此種金錢往來關係,必然產生教會關心倫理問題。例如,要不要做一家菸草公司的股東,便是典型的倫理考量。
1920年代首次出現教會道德機構的勸勉,當時教會機構的主張是,籲請當時投資人以負表列方式列出不投資的項目,如凡賭博性、菸草類、酒精製造業均不主張投資,有名的先鋒基金Pioneer Fund便是。(註2.)
1971年第一個教會支持的議案,由英國國教主教出席通用汽車公司股東大會
時親自提出。同年美國成立全球首支道德投資共同基金-佩克斯世界平衡基金Pax World Fund,這支基金提供投資人把錢投資在跟越南無關的企業。八十年代後期,倫理基金紛紛推出,有一半以上的基金,聲稱為投資人把關,對投資公司有做倫理過濾,包括不購買跟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策)有關的股票。(註3) ITTR以股東提案方式落實和平及社會正義,如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社區發展方案、全球金融、環境、平等、國際、健康、軍備等議題。
在1990年初,加州教職員退休基金,便達1400億美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達600億美金。做為清流階層的牧師退休金基金在美以美會、聯合長老教會、聯合基督教會,分別達到5億、5億、3億美金,這些都是尚未退休而交與專業基金人士管理的資金,為使老年離職後,無後顧之憂。當時加以天主教會廣泛的基督教ICCR其基金時達60億美金以上,90年代末期美國股市繁榮,上述基金成倍增長。(註4)教會機構在投資時,要求基金須審核過濾投資之對象,開始晚近風起雲湧的倫理投資人運動。嗣後與許多生態運動結合發展出生態基金或綠色基金,監督企業的環境責任,投資人運動進而深化。
由於資本大眾化的結果,「公司」責任重大,管理階層的抉擇困境無處不在,以中華開發銀行劉泰英事件來看,管理階層以不到百分之一的股權,可以處置中華開發達一千六百億的資產,其決策可能影響政府、社區、上下游產業、股東權益、勞工之利益及社會經濟正義極大。有利於消費者的措施決策,不一定有利股東。股東行動主義要求公司管理透明化,督責專業經理人(Professional manager)為適當之抉擇,重視利益共生體Stakeholder的各層面權益。
股東行動主義係股東能要求做為公司擁有者應主張之權利,以影響個別公司之行為之一種方式。行動的光譜從要求對話到股東提案,甚至撤資行為。其中『股東對話』是個別或一群股東發動和公司管理階層的討論或協商,以影響特別議題政策之改變。議題包括公司之運作、環境衝擊的表現、在爭議地點的投資等。倘使對談沒有結論,股東經常轉戰到股東大會之提案來解決。至於『股東提案』是股東建議或要求公司董事會對相關情事採取特別之政策行動。
目前,美國有九分之一的資金,約2兆1600億美金,係屬社會責任資金。再細究其分配為:股東主張70億、投資過濾17020億、投資過濾+股東主張4410億、社區投資140億。社會責任基金中共同基金篩選社會指標之順序量(含負表列),分別為菸草1240億美金、酒類934億、勞資331億、環境289億、賭博288億、國防武器238億、平等工作權220億、產品責任品質166億、其他141億、人權112億、社區衝擊103億美金。(註4)

倫理投資基金/投資人的處置對策
西方教會在1970年代,採用和CEO們對談、透過將教會立場政策宣示、支持股東提案、尋求其他機構投資人支持、普遍進行投資人教育、支持杯葛、撤資等屢見不鮮,靈活運用。(註20)。例如政策宣示一節,教會派代表團至世界衛生組織在辯論嬰兒奶粉產業案例中發言,亦就此議題到聯合國中作證。在影響機構投資人於股東會提案一事,教會產生觸媒作用。此時教會中的專業人士的陳述和辯論,扮演重要角色。愈來愈多的基金機構,發現他們有責任對放置在其面前的議案予以認真回應。(註5)
我國個別投資人,如果有專業小組長期關懷所關心企業之倫理問題,應購買各該公司股票若干張,持有六個月或一年對其監督,並針對某特定倫理議題,長期追蹤了解,如該企業廢棄物如何處置之環保問題或勞資問題,每年發表或要求公司發表倫理白皮書,則不啻是對社會投資大眾最佳之教育。

社會行銷的教育的契機
當前全球市場經濟達到極致,各國產業因各種原因邁向民營化、私有化,全球資金導向的資本主義運作空間、跨國運作能力均到達頂點。然而,從具有社會責任的投資運動興起,社會責任自環保生態到勞資關係,由於其賦予投資人法律地位,可以訴諸對談、提案、股東大會票決等方式,更換企業CEO,從而較消費者運動更具有特色。面臨全球投資人倫理運動方興未艾,我國倫理教育可能發展另一個空間。
鑑於國外倫理投資運動的興起,均起因於投資大眾的倫理覺醒,加以和聚沙成塔投資基金的結合,各國倫理投資人之參與,均具備極大的潛力。最近發現北京SRI網站亦已建立起來。
正面來看,倫理表現好的公司,其財務表現亦佳。此對倫理教育者、投資人和企業雙方均屬積極的訊息。因應未來公司需要持續被監督,企業倫理關懷空間擴大,可以成為跨科系結合的交集,普世基督教界固有的資產,將足供吾人借鏡。

備註:
註1: 據1999.6.1國內外股市資料換算
註2: Good Business社會行銷時代P.111
註3. Good Business 仝上
註4. Highlights of 2003 Report on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Trends of United States by Social Investment Forum
註5:Churches and The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The Corporation-A Theological Inquiry 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