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能源和環境困境!

就在全國環保團體響應世界環境日六○五舉辦遊行之際,行政院正為是否奪定台塑大煉鋼廠、中油國光石化廠二案之五千億投資,陷入困境。蓋在昨(五)日發佈去年台灣永續發展指標顯示,近二年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1.7%,其增勢如脫韁野馬,僅此台塑、中油二案,將分別再為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2300萬公噸,平均分配到每個人頭,將使目前平均每人產出十一點六公噸至少再加上一公噸。

如果以上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全球氣候暖化長期效應,那麼中國大陸崛起
所帶來能源亟速增加,已逾大陸和全球未來之負荷,則是另一場災難。高耗能產業的經濟增長,在需求模式不改變下,預估到2020年,大陸石油需求達6.5億噸,其中4億噸必需仰賴進口,相當於每天要消耗一個沙烏地1000萬桶的日產量。地球已極限-難怪有人要問,沙國祗有十三年的油存量,「到時還有石油供應嗎?」

是以昨日「兩岸能源政策經濟學術研討會」中,許多數據指出,為彌補中國97年後「電荒」缺口設置容量7000萬千瓦,以煤為主導的能源消費結構,已使大陸環境不堪負荷。每小時新增加七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向空中送,全球能逃避氣候暖化的災難嗎?
換句話說,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了自我節制外,更給中國做楷模以為因應。基於此種警惕,吾人生產方式、節能措施、消費手段、生活品質之提升上,都要異於以往,心意更新;另一方面,全球因中國偏向耗能經濟,一日不改變,全世界原物料、能源的陰霾籠罩,台灣亦無法置身事外。

質言之,我國拯救經濟低迷之手段,發展替代產業已是刻不容緩,惟若當局順應台塑、中油之方向不變,而後者則單順應大陸之需求發展模式。總加起來,正好一起做了貽害子孫的幫凶。由於經濟決策,特別悠關全球議題上,兩岸更須彼此兼善,擔負全球或至少是東亞一員的責任。若能及早提出碳稅政策,讓台塑、中油可以預估未來成本趨勢,以價制量,將可指導生產、消費者的行為。大陸若亦因此借鏡調整,則兩岸共同覺醒,對舉世節約二氧化碳排放,才有穩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