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經濟
經濟世界-人性的雙重性
當前人類財富世界中擴張與波動併存的現象、跨國企業的全球經濟運作和支配、兩極化的經濟世界,使得關心上帝的國度及經濟正義的基督徒因憂心而熱血澎湃。
然而,耶和華的律法全備,人類最早的經濟波動記載,人類最早的公平交易法-公平交易價格的計算,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人類蒙福生活的途徑都豐富記載在聖經。經濟生活的教訓,我們的經濟責任,是圍繞以「人」為中心,「不可彼此虧負」「不可虧負你的弟兄」為底線,但更強調創造和管理的責任。我們應重看聖經中人性的雙重性,一方面要認知人性的「上帝形象」面,對美善、創造、效率的追求,另方面則是承認「人的軟弱面」,要規避敗壞、無效率、壟斷等的問題。如此決策者在制定政策時,會盡力考量去釋放人類創造力,又要制衡人的軟弱問題。
經濟學家在詮釋世界觀的企圖
近代經濟學自蘇格蘭道德哲學教授亞當史密斯的發表著作國富論(1776)開始,他受牛頓井然有序宇宙發現影響,本於自然神學和倫理學的認知,詳細禪述個人心中良心指導者的作用 (審慎的美德-道德情操論),及人類社會中經濟生活的法則(利己心-國富論),來發展對經濟事務細膩且系統性的分析。對當時追求國家財富之重商主義一昧要求政府干預以期獲取利益的短視,違反上述真正財富增長的自然法則加以批判。質言之,因著審慎心和利己心的交互作用,人類透過無障礙的結合,及專業化分工,包括國內到國際市場,將產生巨大的財富。史密斯的先見,已由目前沛然不能抵擋的全球化初步成就上予以肯定。
遠自十八世紀以來,道德哲學取代神學對世界的詮釋,經濟學創始之初,做為道德哲學的分支,離不開的倫理問題和終極社會問題的探索,使悲天憫人的經濟學者產生詮釋社會正義、甚至預言社會趨勢之企圖。不但馬克思主義儼然成為屬世的宗教,資本主義、非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美國進步主義和其他經濟制度一時皆有如是之企圖。更有主義支持者,不但聲稱地上天國的實現,甚至認為是人類全盤福祉的最高實現。反之,另有一批經濟學者,對人類經濟認為已無救藥,對於未來的預測,至表憂鬱及恐慌,乃至經濟學被稱為憂鬱的科學。至此,同為關懷終極與正義議題的基督教領袖,必需經常面對,究竟要認同、批判或是拒絕以上的辯論之陳述,並予以檢驗的課題。
經濟學的發展與回歸
經濟學自從發展以來,自然對於社會現象和變遷,企圖予以詮釋。這對亞當史密斯、馬爾薩斯、馬克斯,均可明確追溯此一傳承。殆自馬歇爾(1920)之後,由於分析方法的豐富及獨立性,現代經濟學已似已脫離道德哲學或是之前神學的「終極」意涵,而以價值中性的方法論自許。
此種中性方法論的研究,擴及到廠商價格決策、消費者行為、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經濟成長、景氣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全球化等,一切有關經濟命題和事物。經濟問題至此,在每一個領域,運用分析工具時,都面臨到倫理的考量和哲學和道德省思,如市場的正當性和超額利潤、國際經濟的責任、國與國的經濟相處等。所謂價值中性的思考,已不切實際。晚近諾貝爾獎得主沈恩,再對上述偏離予以反省,籲請注意經濟倫理的傳統傳承。
而一旦具有正義感和使命的經濟學者,更輒以天下國家為已任,懷抱「經世濟民」的責任,企圖帶領國家「登斯民於衽席之上」,脫離貧困的情懷,筆者認為是更接近基督教和早期經濟學發展時的一脈教導。因此,全面思索 神國度的實現,使人類恢復其應有的地位,脫離物質缺乏的苦難,建立良好倫理關係、合乎聖經原則的經濟政策,容許百姓平安無事度日,是每位經濟工作者的挑戰。
信仰與經濟的整合
良好訓練的基督徒經濟人,有責任提供帶動一個容許創新的經濟環境,現代經濟分析的技術,助益他們更容易洞察核心問題的所在;另方面,藉由基督教上帝置放在人心中的情操,在追求正義同時,擅長以經濟手段來制衡社會經濟的不義和壟斷,對於落實神國的公義,始容易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基督徒專家學者應首先學會謙虛聆聽的態度,本於聖經和經濟的專業,分辯那服膺基督之下,屬於社會真正最大的利益的所在各個不同方案;更不忘記那些因市場失衡所產生的弱勢群體,而為他們設立救援機制。因此,經濟與信仰可以結合可以成為當代服事人和神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