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神學】一千萬銀子的債務
初看聖經的人,看到耶穌舉例一人欠十兩銀子,被一個剛獲赦免了一千萬銀子(幣)的債主要逼迫告官幾乎到了可以坐牢的田地。於是赦罪主大怒,將這位狠心又自以為是的債主送辦。
這個數字讓人迷惑,數字之大,以為聖經是否誤植了。但是耶穌用字顯然是以當代可以理解的事實為據了。例中僅是窮、富者之負債能力差距,便可達十萬倍,(新譯本為六十萬倍),同時突顯羅馬在耶穌時代,貧富差距如此之巨大。這個十萬倍數比方,如果好比當今五萬元對五十億台幣來比擬,前者數字大概達到下監之最低可能性。問題是當時動輒一千萬銀幣的債務,如果似乎接近事實,那麼反應一個怎樣差距的社會呢?又猶太上下除了希律一幫,還有那些人有這種負債能力呢?
羅馬建國之君羅慕樂斯曾分兩分地(兩頭牛在兩天內耕完之地)給羅馬公民,嗣後一直退讓擴大到允許元老持有的五百分地,皮里紐認為大私有土地制度不斷擴張,是農業蕭條的主因。
像西塞羅這樣的人,認為私有財產應該受到保護,既然向自由公民課稅,視為暴政,那麼國家稅基便是農民、被征服者來負擔了。被殖民者愈來愈像奴隸。猶大地的塞魯迪,徵收穀類稅率是總收成的三分之一,後來凱撒大帝降減為四分之一。除此之外,人民還要負擔其他的稅收,有地方政府、都市政府、宗教當局;同時所有在猶太地的猶太人,不但要繳土地稅捐,每年還要付半舍克勒的聖殿稅。即使徵稅標的物耶路撒冷被毀之後,維斯帕先皇帝,仍然要求猶太人必須繳納半舍克勒的聖殿稅給羅馬政府。
除了皇帝、希律一幫人和地主外,稅吏是新富階級,投資課徵機關,爭取當局外包業務,類似BOT,承包人保證一定金額的稅捐給政府,收取的不僅是手續費。因為農產品實物課徵,有誰比他們更能掌握貨源,轉售圖利,或者囤積待價而沽?他們既在羅馬政府任職,官拜各省財務代理,其長袖善舞,調動手裡的物資和現金,不但支付薪資,更供給軍需支出,龐大帝國也樂得以現金代替實物輸送,均得其便利。
更者,稅吏因農夫繳不起稅捐而扮演金融借貸的中介,年利息可從百分之十二到四十八不等,時有利息稅額增加,造成付不出貸款,田地慘遭稅吏沒收。非希臘、羅馬後裔的埃及十四歲到六十歲佃農,年納稅額可達六十七至一四○天的工資數,農民棄田而去者,所在多有。
當時這些情況,均顯示在耶穌時代社會階層的兩極化-大富與赤貧的現象。故耶穌反覆之喻道例證,都是怵目驚心的實況,對當時人們應屬身邊事物,十分理解。
情境的省思
前年台灣一千萬就業人口中,所得最高的一百萬工作者,為最低一百萬工作者的收入倍數的六十一倍,表面上似乎未如耶穌時代之差距可怕。但是一個逐漸扭曲之市場經濟,偏離開聖經經濟原則,在壟斷腐敗影響下,貧富差距仍然在年年擴大。不僅台灣如此,在美國、中國大陸,及許多國家報告中,每人年平均所得之差距,皆在同一趨勢上持續擴大。
筆者認為,若無來自聖經救援弱勢的覺醒,改變壟斷敗壞的不義,以上情勢將無可救藥。 近來人們還發現真正的貧富不均,是在千分之一的社會階層人手中,掌握太多資源,但不做上帝的好管家,則豪奢、敗壞的現象都從此生出來。
當耶穌進到拿撒勒會堂裡,唸出「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如果那是一次宣赦,宣告人與人鬆手,鬆開經濟債務的束縛。以人和人愛的最高峰,在一定時期裡,釋放赦免最困苦者的債務。苟若社會所有富餘者盡上義務,上帝心意必然大為悅納與滿足。
難怪當時的加利利眾人,聽了耶穌道理,大受安慰,「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也就不足為奇了。求 主教導我們思考,不但在整體去除貪腐,亦從個人和教導落實上,救援我們的底層同胞。
*作者為企劃主任、「聖經中的經濟智慧」老師。
**羅馬的經濟部分文參信仰與財富,二、三章 岡薩雷斯著 胡業民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