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萬惡 敬虔≠貧窮,富有≠罪 4大面向破解系統性貧窮,重建屬靈財務觀/今日報報導

news-details

佘日新博士受邀至台中繁星教會,以聖經角度、財經趨勢剖析,分享「走出財務困境」信息。(圖/台中繁星教會)

「你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馬太福音6:24),許多基督徒對這段經文耳熟能詳,但常陷入財務焦慮與信仰拉扯。

 

佘日新博士受邀至台中繁星教會分享「走出財務困境」信息。當中從聖經角度釐清金錢與信仰的關係,並透過全球財經現況與個人生命案例,引導會眾洞悉財務困境屬靈根源,提出從「管家職分」出發,邁向全方位豐盛的實踐之道。

 

 

賺得再多,卻可能靈裡更困乏

財務困境不只是數字問題,更是屬靈問題。」信息一開始,佘日新直指主題核心。

 

耶利米書2:13,「因為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經文指出,人常將安全感建立在金錢、職位、地位等可見資源上,卻忽略真正的供應者是神。當人離開這活水泉源—上帝,轉而憑己力築財務保障,就像鑿出會漏水的池子,徒然勞苦、終究空虛。

 

當代社會表面富足,實則陷入屬靈的大麻瘋——對貧窮、對世界的痛苦毫無感覺,只專注追逐物質與自我滿足。

 

在教育現場,佘日新看見有學生雖出身富裕,卻將身分價值繫於一條愛馬仕皮帶;也有企業家女兒,晚上「睡在新台幣上」,內心依舊充滿不安。從而提醒,「若把上帝與瑪門放在天平上比較,我們的愁苦只會加深。」 

  • news-details
  • 佘日新分享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的簡報。(圖/台中繁星教會 PPT)

 

哥林多教會的借鏡:屬靈富足超越物質豐盛

佘日新以哥林多教會為例,進一步闡釋屬靈富足與物質豐盛的關係。

 

聖經提及的哥林多教會位於希臘南端、濱臨愛琴海的富裕海港城市,其財富主要來自古代水路貿易的便利。然,這間教會物質豐盛,卻問題重重。

 

哥林多後書第8到9章中,保羅曾巧妙透過書信,以馬其頓教會的故事勉勵哥林多教會。

 

該教會曾承諾要奉獻金錢幫助他人,卻遲遲沒履行。反觀,位於希臘北部的馬其頓教會儘管貧窮,卻展現出極大樂捐恩賜。

 

「他們奉獻不是出於勉強,而是一種由內心自然流露的恩賜。他們知道自己雖然財務匱乏,卻仍有能力幫助人,這正顯示,他們內在靈性與心態上的富足。」這對富裕卻在奉獻上遲延的哥林多教會,是極大提醒。 

  • news-details
  • 財務困境的屬靈根源有4種。(圖/台中繁星教會 PPT)

 

4層面系統性脫離財務貧困

欲走出財務困境,關鍵在於,建立一套正確「財富四觀」,包含:

1)建立正確上帝觀

2)進而擁有正確世界觀

3)發展正確價值觀

4)奠定正確理財觀

 

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論你死後墓葬多華麗,就像秦始皇的陵墓,雖充滿陪葬財寶,甚至被好萊塢拍成電影,但死亡終使一切歸零,這些金銀財寶無法真正隨身帶走。

 

所以,要回到一個更根本問題:我們怎麼看待財富?

 

佘日新分享,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提供兩套課程:《理財有道》與《經商有道》。其中《經商有道》第四課比較幾種不同心態,成為幫助人認識神的重要途徑。

 

財務狀況其實是一種學習歷程,也是一個讓我們學習依靠神的機會。

 

佘日新指出,不少基督徒誤解耶穌教導「你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之意,以為金錢與信仰互相排斥。而事實上,耶穌有逾半比喻及教導皆與「財務」有關。

 

試問,如果錢不重要,耶穌為何要反覆教導?耶穌不是要人排斥金錢,而是提醒,不要讓金錢凌駕神的地位。

 

可惜,人們常陷入希臘文化影響下的「二元論」,把上帝和瑪門放在對立兩邊,好像是一場平等對抗。

 

其實,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是超越一切的主宰,瑪門根本不能與神相提並論。

 

擺脫二元對立的思想,便能更健康地看待財務與信仰的關係。

 

在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製作的圖表中,有幾種常見錯誤觀念。

 

例如:「敬虔的人會貧窮;不敬虔的人會富有」,於是有人覺得,基督徒應該要仇富;或認為,如果你很富有,就不能信耶穌。

 

另一個錯誤觀念是「我貧窮,所以我敬虔」。可現實中,有不少缺乏的人也咒罵上帝,甚至抱怨別人不信主卻富有。

 

這兩個觀念皆不正確,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將「外在財富」誤當作「內在靈命」的反映

 

「我敬虔,所以我富有」——這是成功神學的陷阱。

「我貧窮,所以我敬虔」——這是貧窮神學的迷思。

 

事實是,一個人的財務狀況並不等於跟神的關係。

 

富有不是罪,貧窮也非絕對的美德。關鍵是,你怎麼使用擁有的資源、是否忠心於神的託付。

 

全球債務危機

接著,佘日新將視角轉向宏觀經濟,揭示全球債務問題之嚴峻。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GDP總額為109兆美元,總債務卻高達315兆美元。這意味著,全球80億人口,即使3年不吃不喝,也難以償還這筆天文數字;特別是年輕世代,更是承擔前所未有重擔。

 

佘日新分析債務構成:企業債務最高(164.5 兆美元),其次是政府債務(91.4 兆美元),而與個人息息相關的家庭債務也高達 59.1 兆美元。

 

箴言22:7,「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僕人」原文為「奴隸」,債務實則是一種屬靈上的綑綁。

 

他並以中文諧音「」與「」闡釋,許多貧窮源於內心貪念,這是必須面對的真相。

 

  • news-details
  • 約翰.衛斯理曾說:「盡你所能去賺、盡你所能去省、盡你所能去給」。(圖/台中繁星教會 PPT)

 

忠心管家之道:盡力賺、盡力省、盡力給

佘日新引述約翰.衛斯理的「管家神學」,為擺脫財務困境提供實際方針:

  • 盡你可能的去賺:富有並非罪惡,而是神所賜的能力。
  • 盡你可能的去省:簡樸生活,能帶來更多奉獻的能力。
  • 盡你可能的去給:享盡奢華只會帶來空虛,唯透過給予,並讓「活水泉源」進入生命,才能填補這份空虛。

 

佘日新強調,個人財務管理風格與人生經歷、性格息息相關。一個人無論出身貧富,都可能帶著「貧窮心態」或對金錢缺乏概念,最終都需藉「悔改」而歸正。

 

國際知名城市轉化運動領袖、阿根廷大復興領袖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博士曾提出「系統性貧窮」4大面向:1)關係的貧窮、2)動機的貧窮、3)物質的貧窮、4)靈性的貧窮

 

幫助他人不僅是金錢的給予,更是能力的賦予;並談及「幸福矩陣」,目標是讓個體從「求生存」提升到「拼生計」,再到「過生活」,最終達到「得生命」。

 

若每個人以基督的心為心,那麼使徒行傳第4章描述的「凡物公用」情景實屬自然;人因著愛神,當看見肢體有困難時會願伸出援手。

 

  • news-details
  • 佘日新指出:「財務困境不只是數字問題,更是屬靈問題。」(圖/本報資料照)

 

求告神,得又大又難的指示

佘日新以耶利米書33:3作結:「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以此鼓勵所有面對財務困境的會眾,將生命中的關係、動機、物質的債,及欠神的債帶到祂面前,祈求屬天的啟示。唯如此,才能全方位解決系統性貧窮,真正脫離財務困境。

 

並呼籲,特別在這充滿挑戰的時代,須重新認識上帝對財務的心意,從根本上重塑個人生活,而能活出真正的自由與豐盛生命。

(文章來源:基督教今日報,2025/7/15。https://cdn-news.org/news/N25071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