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新世界】穩定成長社會,必須容忍市場競爭與淘汰/佘日新

news-details

(圖/AI製圖)

卓越企業針對全球趨勢與市場變化,正是創造性毀滅理論的最佳實踐,也令台灣在全球新經濟中具備強勁競爭力…

 

諾貝爾獎經濟學凸顯創新的時代意義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背景聚焦於「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理論,這次獲獎的三位學者Joel Mokyr、Philippe Aghion、Peter Howitt分別以不同角度揭示持續成長的條件及背後機制. 按照媒體與官方說明,本次評選不只強調經濟數學模型的理論貢獻,更看重歷史、技術進步與制度演化對現代經濟「新常態」的塑造。

 

一、持續成長如何透過創新成為「新常態」

Joel Mokyr以細緻的歷史數據挖掘,辨識出讓持續經濟成長成為「新常態」的根本條件。他認為,現代經濟與先前各世代最大的不同是知識的累積與技術創新的速度遠超過停滯期。Mokyr強調,技術創新需要有利的社會制度與教育投資做後盾,這使新知識得以被吸收、轉化為生產力,最終反映在持續的GDP成長與生活品質提升。

 

成長在過去多數時代是間歇性或停滯的,唯有知識快速流動與技術傳播變成常態,經濟結構才會真正穩定進化。Mokyr的觀點強調制度、教育和科技的交互作用,科技進步不是孤立事件,它需要整個社會機制支撐才會長期化。台灣經濟當前在成長的十字路口,有罹患荷蘭病的疑慮,需要觸發半導體傳奇在各行各業的轉型,工程浩大,但關鍵在於決心。

 

二、創造性毀滅的微觀機制
Aghion與Howitt則從動態數學模型切入,建構出「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如何具體運作。他們1992年開創性論文描述,當新產品與更高效生產技術進入市場,舊企業與舊技術自然被淘汰,這個過程正是持續成長的微觀推手。創造性毀滅早已管理學院蔚為風潮,筆者教這門課已超過二十年,兩位大師如今獲諾貝爾獎,讓學術殿堂之外的朋友一起享受。

 

這種機制意味著,穩定成長的社會必須容忍市場競爭與產業淘汰,鼓勵創新者不斷挑戰現有權威。Aghion與Howitt的理論推及現代各種領域:AI、金融、汽車、醫療等產業,只要不斷迎接新技術、容納新模式,舊格局就會被顛覆,成長才能持續。

 

「創新、制度、競爭」循環如何突破增長瓶頸

三位學者的綜合理論,強調創新的本質並非單純科技推陳出新,更包括制度設計、教育環境、全球知識流通。制度越能獎勵創新,就越能引發市場參與者競爭與反覆創新,使創新與競爭成長形成環狀循環。

 

還有一點重要:持續創新之所以能推動「新常態」,是因為它改變了傳統生產力增長的侷限,突破人力、資本配置的天花板,利用新工具(如AI、大數據、智能硬體)不斷重塑產業鏈。

 

本次諾貝爾得獎理論實際給了台灣產業政策、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明確指引:凡是能形成知識密集、創新友好、競爭開放產業生態系的國家或企業,都能在全球快速變遷中占領高地。眾人懷念的孫運璿、李國鼎等先賢締造了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創新典範。

 

以台灣在持續推動技術突破、鼓勵創業與創新、連結全球協作的基礎下,便能良性循環、穩定成長。卓越企業針對全球趨勢與市場變化,正是創造性毀滅理論的最佳實踐,也令台灣在全球新經濟中具備強勁競爭力。後續挑戰在於強勁競爭力的可持續性,寄望制度+人才+創新動不斷更新,而更新的根源在於卓越的領導人。

 

未來挑戰在於如何讓創新與知識流通機制民主化、提升制度彈性、鼓勵跨界合作,才可讓「創新」成真正的新常態,並將技術進步落實於人類社會福祉。總結來看,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突出「創新力量」作為經濟成長的核心動能,強調技術進步、創造性毀滅、制度演化等多面向因素,並為全球社會提供了關於持續繁榮的新啟示。我們的主是喜歡創新的主,祂持續邀請我們觀看祂的創造與創新,「看哪~」!各位準備好了嗎?

(文章來源:基督教今日報,2025/10/21。https://cdn-news.org/article/C251021000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