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拿撒勒宣言/陳錦仕
第一章 拿撒勒宣言
路加福音4章記載的耶穌,在服事初期的就職演說中,設定了祂一生工作的範圍和主旨。一位新總統或總理在就職演說時會把他的政策措施呈現給眾人。這當然是耶穌一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祂成年後就一直致力於實現這偉大時刻。耶穌會如何描述祂的使命呢?祂會如何傳遞祂的異象和策略,從而激發起那些在羅馬政府壓迫下的民眾的期待呢?一個將軍進入戰場前一定要有一套克敵制勝的戰略,才能達成目標。
有趣的是,耶穌選擇了在祂生活的小村莊的一個會堂裡,開始了祂的競選並作第一次演說。當時的傳統,是管會堂的要邀請一位著名人物出席並宣讀指定的舊約經文,然後發言。在會堂裡,按照傳統讀完一遍妥拉要三年。另外,還有一種閱讀叫「哈夫塔拉」(意思是總結),這部分的宣讀包括一部分先知書和與本週妥拉教導有關的內容。所以當時耶穌受邀宣讀「哈夫塔拉」: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以賽亞書61:1)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路加福音4:18–19)
耶穌讀完這段經文就坐下(拉比解經時要坐下,是習俗),說到:「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然後整個會堂變得喧鬧不安。觀眾感到不滿有幾個原因:第一、這段經文是由彌賽亞來到的時候親自應驗的。第二、耶穌的話語非常鼓舞人心,但眾人的反應也看出他們對於耶穌出身的質疑。全會堂的人從祂小時候就認識祂,一個木匠,作為木匠約瑟的兒子,現在竟宣稱經文應驗在祂身上。第三、講述撒勒法的寡婦和乃縵的故事,耶穌暗指以賽亞書的應許會被應驗在外邦人身上,而不是猶太人當中。對那些理解這段經文的猶太人來說,耶穌的宣告實在令人難以容忍。以賽亞書所記載的以色列民族長久期待的應許和祝福,竟然全應驗在外邦人身上,這對猶太人來說是種侮辱。難怪他們把耶穌攆出城,還要把祂從山崖上推下去。
使用以賽亞書61章作為「拿撒勒宣言」,這本身沒什麼不尋常。本該是宗教的理念,卻蘊含著強烈的政治聲音。這個宣言強調了聖靈的角色,也談到醫治,同時也包含一種聲音很吸引那些尋求推翻羅馬統治者的壓迫,爭取自由的人。所以宗教和政治目標就形成了一個奇特的組合。以賽亞預言的本意是要從政治的壓迫中得自由,因此耶穌引用這段經文作為祂自己的就職宣言,遂將自己的事工與以賽亞的異象對齊。明顯地在這個宣言裡,激進和革命性的成分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靈性生活方面。這是針對一個破碎世界的整全性使命,包括社會聖潔和公義。與這個使命相比,我們今天狹隘的使命觀很大層面地攔阻了對馬太福音28章大使命的詮釋。大使命經常被狹隘的理解為傳福音和門徒培訓(還有根據不同宗派而定的洗禮)。難道教會不應該從路加福音4章耶穌的使命宣言的角度去認識傳福音和門徒培訓嗎?「給貧窮人的福音」是什麼意思?「好消息」或「福音」,並不如大多數人理解的那樣―作為我們進入天堂的最基本要求。在羅馬統治時期,福音(好消息)是指一場戰役的勝利或是一位新國王的登基。猶太人所期待的好消息是宣告彌賽亞的降臨,帶來彌賽亞的國度,重建聖殿,趕走羅馬軍隊,是那種能影響人們在地上生活的好消息。
「神悅納人的禧年」又是指什麼?以賽亞指的是當初神帶領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時,指示他們要實施的禧年計畫,但以色列人沒有完成神的旨意。這是一項非常激進的社會與經濟計畫,如果被實施出來,會帶來整個民族的社會聖潔,不過卻沒成功。以色列沒有實施這個計畫,為什麼呢?因為它太激進了。對以色列來說,個人順服的代價太大了。按照人類的自我中心,這種烏托邦式的夢想,是難以實現的。
耶穌引用以賽亞書61章宣告自己的使命,事實上祂是在說儘管禧年計畫在舊約裡擱淺了,但並沒有消失。神仍然對有著社會聖潔特色的族群感興趣,耶穌和祂的門徒靠著聖靈的能力,作為開展這個計畫的代表。一些學者計算出西元26至27年就是禧年。儘管這不太可能,但他們卻依稀記得曾經在耶穌時代出現過一次。儘管有人還是質疑這個觀點,不過當時的人們明白以賽亞書58:2和61:1–2是對利未記25章的解釋。所以得救的日子就是最終的禧年,是神的介入和掌權。
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耶穌所宣告的禧年信息,更顯得令人吃驚。我們因此更應該好好地從禧年的角度來看待耶穌的服事和教會的使命。在祂服事的開端,耶穌就使用在舊約時已經失敗的禧年計畫作為祂的宣言。祂來就是向我們介紹禧年。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