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年的福音—前言/陳錦仕

前言

二十年前,我的朋友兼老師羅傑.弗斯特(Roger Forster)送給我一本由約翰.尤德(John Howard Yoder)著作的《耶穌的政治學》。羅傑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人,但是我從未見過他對任何一本書的興趣超過這本書。尤德書中關於禧年的簡短篇幅開啟了我在聖經中的禧年之旅,最終不單使我的世界,其他人的世界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發現禧年的信息後,我和我的一群學生朋友開始在大學校園裡進行為期一年的試驗——經濟共享。我們把撥款彙聚起來,僅用最少的一部分作為日常預算,將多餘的部分送給來自海外的,因著英國學費大幅上漲而生活窘迫的學生。我們與人分享自己所有的,既感到激勵,同時也令人倍感興奮。我們是一群年輕又理想化的學生,想以一種更激進和敬虔的方式活出我們的信仰。儘管我們努力保持低調,心想萬一這個試験失敗了呢?可是消息仍不脛而走,顯然我並不是一個有信心的人。

我們非常「享受」這種集體生活的方式。團隊中幾個人畢業離開校園後,我們購買了一套集體住房,又試驗了一年。最終我們大約40個人分別住在12套房子裡八年,並且有很活躍的肢體生活。總結早期基督教神學家特土良(Tertulian)的教導,除了妻子和書籍,我們凡物公用(借書給基督徒是肯定會丟失的)。我們也積極地投身於聖經學習,門徒培訓和傳福音的事工中。幾百人完成學業,無數飢渴的學生得到餵養,許多需求被滿足,生命被觸摸翻轉,那是多麼令人興奮的時光。

禧年福音的發現使我回想起信主初期,記得當時我信主不久,讀《使徒行傳》前幾章經文的時候感到十分興奮。初代教會的信徒彼此真切的相愛,生活在一起,凡物公用,多麼壯觀的景象啊!這是吸引我歸向主的關鍵因素之一,另一個要素是我在福音書中讀到主耶穌自己。但是當我問「為什麼今天的教會不像初代教會那樣了呢?」經我身邊成熟的基督徒解釋,因為今天神不再以那種激進和超目然的方式作工了。因為我們有了聖經,我們應該就不需要聖靈的能力和彰顯來幫助我們傳福音或是過聖潔的生活了。並且,那種集體生活的方式和經濟共用並不普遍。耶路撒冷的這個試驗是失敗的經歷。我是誰?一個年輕的基督徒,竟敢批判這種時代論思想是逃避的作為?這使我有幾年感到迷惑,但內心深處對自己的生命和見證的不滿足感,卻時刻攪動著我。

尤徳所寫的福年的信息正是我所需要的新鮮空氣。因為我己經開始懷疑基督徒可能是非常善於為著自己不順服或忽視聖經教導而編織藉口,甚至是有些虛偽。即使那些自稱是福音派的基督徒。理論上是委身於聖經的權柄,但可能因著實踐出聖經中一些關鍵領域的教導時,需要付代價或受傷,而使這教導看似不切實際,他們的解釋就會與聖經的真意相去甚遠。尤德給了我一把理解從禧年的角度看耶穌服事的鑰匙,在此基礎向前跨越一小步,就能理解《使徒行傳》是神新的子民遵行禧年的彰顯。我喜愛讀舊約,特別是《利未記》、《申命記》和先知書。因為我看見禧年與神對以色列民族的異象密切相連。這也就是《禧年的福音》內容,貫通聖經定義禧年的異象。

首先,這本書講到聖潔,不是那種屬於冥想及個人性的聖潔,而是「社會聖潔」。當我們想到聖潔時,我們趨向於認為聖潔是個人性的,局限於主日的敬拜,那是我們的屬靈生活。這是因為西方思想早已經受希臘二元論思想的影響,把靈與體、屬靈的與物質的、聖潔的與世俗的分開。我們受這種思想影響至深以至於我們的信仰被看作主要是關乎個人的屬靈事實。因此,我們的信仰,沒有按照它的定義那樣來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金錢和政治。然而,按照希伯來人的思維,信仰是擁抱全面、觸及我們生活每個層面的。

其次,本書是關於經濟學——屬神模式的經濟學。那種在社會中能反映出神的公義和憐憫的經濟學。禧年這個主題會提出這些問題,如「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神希望祂的百姓如何生活?」禧年的異象作出答覆:這是在講一個聖潔的民族擁抱天國經濟學和政治學。這是關乎神的人道主義,神的公義和神對一個公義社會的願景。在本書中我們不是在處理「屬靈」的問題,而是要談論借貸、利率、土地所有權和社會結構。因為在禧年這課題上,這些領域都涉及我們的經濟生活。我們可以看見《使徒行傳》前幾章更多是關於一個神聖經濟學,更甚於屬靈恩賜的彰顯。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恰如其分地寫道:很顯然,我們的主留下的不是一本書、一條法令、一套思想體系或生命規則,而是真實可見的社群。(《神的家》,SCM出版)主教紐畢真說的對,神在《使徒行傳》裡留下的是一個真實可見的社群。這樣世界就可以看見神真實的模樣。整本舊約,神一直致力於創建一群能真實反映他性情的民族。說到底,神想建立一個擁有天國經濟學的禧年國度。

第三,本書是關於符合聖經的正直——信仰和行為、信條和品格、信心和工作是要一致的。我們的信仰必須觸及世界中的需求——貧窮、不公義和剝削。行為是對我們信仰的真正測試,而實踐信仰永遠需要冒險精神。實際上有人曾說信仰可以拼寫成“RISK”——「冒險」。信仰不是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而是我們所實踐的東西。

然而,本書主要是講「跟隨耶穌」,我是被耶穌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才信主的。一部分是耶穌那種激進的憐憫,對現狀的神聖反抗,祂站在那些貧苦、社會邊緣人群的一邊,教導祂的門徒成為使人和睦的人。這樣的耶穌是我在教會不曾聽過的,但是透過禧年的信息卻讓我發現了。這是一個忠實地跟隨真道的呼召。

陳錦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