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趨勢與教會處境/雷倩
雷倩
(中華21世紀智庫協會執行長)
感謝主辦單位的邀約!今日將以「經濟趨勢與教會處境」為題,回應此次研討會主題,期望與其他講員之演講內容,觸類旁通。
壹、齊天大聖拍案驚奇的2016大選
先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談起。
最近有個民調問美國人,「政治的分分合合,有沒有影響你的經濟和生活?」有74%的人說:「有影響,是總統或國會的影響。」但也有85%的人說:「沒有影響,將不會改變我對投資和生活的計畫或安排。」他們為何如此回應?個人認為,美國在此次總統大選中面臨四大嚴峻挑戰,包括國家深度分裂、制度備受挑戰、社會價值對立,和經濟髮夾轉彎等,往往影響許多人的生活態度和經濟狀況。
一、國家深度分裂:47.5%對47.7%
美國所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國家處於極度分裂狀態。此次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全國得票率是47.5%對上47.7%,這是全民投票的結果(選舉人票則是另外一個數字)。這次投票結果,反映全國幾乎一半的人民,不僅相信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甚至痛恨對方的候選人。這種情況令許多人憂心,恐造成國家更大、更深的分裂。
二、制度備受挑戰:選賢與能?兵不厭詐?
美國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選舉制度。現行選舉制度不但沒有達到「選賢與能」理想,甚而讓人採取如軍事作戰的策略進行選舉活動。所謂作戰方式,就是把對手當敵人:平時不能騙人的,戰爭時就可以欺敵;平時不能殺人的,選戰時可以弒敵;平時不能搶掠,戰時可以搶奪敵軍的糧草、輜重(即軍械等)。
當選舉活動一旦進入作戰邏輯,民眾所看到的,必然是兵不厭詐、詐術選舉、仇恨動員,以及選戰口號與實際執政脫鉤等情事。上述種種亂象,充斥此次美國總統大選。據此,個人為本段落下了一個標題,就是「齊天大聖拍案驚奇」!這場選舉是場醜劇、鬧劇,是美國民主難以想像的事。
三、社會價值對立
第三個挑戰是美國的社會價值對立。除了傳統價值觀高漲以外,還有人民對於政治信任低下、歧視其他族裔人士,以及世代間的對立等,皆出現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裡。
四、經濟髮夾轉彎:全球化、M型社會、政府與市場角色
另一個挑戰是經濟髮夾彎轉。過去,美國不斷地推行全球化,但也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美國步入了M型社會。因此,美國國家政策在稅制公平和富人的破產保護與窮人的健保補貼上,皆面臨諸多挑戰。
以往傳統鼓吹的「下溢經濟學」和此次提出的「強固中產階級」(就是藉由國家、社會力量幫助中產階級家庭,使他們具有基本生存條件),代表美國在經濟政策上可能出現「髮夾轉彎」的劇烈轉變。難怪有74%的美國人說,「政治影響了我的生活」;同時,也有85%的人說,「政治不影響我對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因為他們忽然發現,政治人物是不可信任的,政治承諾不一定會執行。
貳、經濟與金融脫鉤的三種經驗
自1980年以來,有關美國在經濟與金融脫鉤的三種經驗,將以下圖表(參見圖表1,S&P 500 Index price returns)說明。
圖表1
一、Go Go 80’s
1980年美國卡特總統實行重振美元計畫,大幅提升美元利率(讓利率脫鉤),放鬆資金來源。於是,80年代初期被稱“為Golden 80’s”或“Go Go 80’s”。
1. 經濟疲弱、金融「創新」
當時美國經濟呈疲弱態勢,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9%、短期利率(short-term interest rate)15%。這些百分比代表什麼概念呢?就是十個人裡面有一個人失業,以及如果你把錢放在銀行裡,三個月後可以獲得15%的利息收入。
在1980年至1987年期間(見圖表1,64頁),一般小老百姓至少可以把一點點錢存放在銀行裡,稍稍能夠安身立命;而大一點的企業則採企業購併方式解決問題,於是M&A、Junk Bond此起彼落。
於此同時,金融亦進行創新,遂產生第一代衍生性金融商品,叫做“Financial Futures”,就是可在市場上購買非原物料(原物料如大豆、玉米等)的期貨,如利率。
2. 電擊:1987/10/19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這天是美國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叫做“Black Monday”,也是第一隻黑天鵝。短短一天之內,忽然湧入大量的program trading(即程式交易),那天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從前一天收盤的2246點跌至1738點,跌幅逾500點。這是1980年以來,美國在經濟與金融開始脫鉤的初始階段。
80年代時期,人們運用「創新」解決問題,有些是金融的創新,有些是企業結構的創新。不過,經濟學家也開始質疑:假若企業購併時,並沒有真正地改變實質生產力和影響力,而只是把兩家公司放在一塊,做了少數調整,那麼,為何就可以改變生產力?究竟真正創新了什麼?創造了什麼價值?
二、1997亞洲金融危機
約莫於1997年至2000年間(見圖表1,64頁),美國面臨另一趨勢,於此期間產生之劇烈波動,是謂「亞洲金融危機」。
1. 1997/7/2 泰銖與美元脫鉤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與美元脫鉤),正式引燃一場遍及亞洲的金融風暴。
泰國原本維持泰銖在25兌1美元,嗣後期望藉由貶值至35(兌1美元)帶動出口部門。孰料,泰國卻成為國際投機資本攻擊的對象,如索羅斯的量子基金開始狼群式攻擊亞洲各國,泰銖兌美元甚或跌至近60銖的最低紀錄。
回顧1980年代―Go Go 80’s,雖金融與經濟開始脫鉤,但人們仍以「創新」解決問題,即金融部門仍然協助實體經濟繼續往前邁步。時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經濟與金融再次脫鉤,「經濟」卻成為「在金融市場瘋狂情況下」一個小小的背景。
2. 公司倒閉/下市
過去,泰國花十年多的時間,以借貸廉價美元資金發展產業,促進出口,使國家經濟快速成長。因此當泰國貨幣貶了40%,原先借的每1塊美金外債,現在要用將近2倍償還;隨後股市也受到重創,指數下降約25%,使得公司的市場資本額(market capitalization),當下攔腰再對半斬;此時大量企業頓時陷入困境,導致須債務重整,甚或以破產倒閉方式處理債務。於是許多人開始檢討,究竟需不需要財務結構重整?國家發展方向要不要調整?
3. 債務重整重創金融體系
昔日泰國由於廉價美元資金,加上借助都市化與工業化雙軌迅速發展,因而堆起了她的大多頭。但忽然發生亞洲金融危機,雖然整個國家的人民,每天依然努力打拚奮鬥時,泰國卻在全球資本活動中,一下子被貶至「不可投資的國家」。此時,新興市場不再安全(亞洲資產崩跌),資金大量回流美國,創造了華爾街另一波資金大多頭行情;但流動性卻也造成其他國家人民的痛苦(如因公司債務導致解散,或者須與銀行談判、進行重整)!
三、美國次貸風暴與全球金融危機
第三個時期,大約是2008年至2016年期間(見圖表1,64頁)。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中間經過了次貸風暴和全球金融危機(Global Financial Crisis)。
1. 次貸風暴
到了2008年,由於衍生性金融商品逐漸多元且愈趨複雜,金融部門幫助實體經濟的功能愈來愈不重要。鑑於貸款機構起先對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本應借不到錢的人)提供貸款,繼而將放貸風險運用各種數學邏輯包裝成不同形式的衍生性商品銷售,終致滾雪球式的發展為「次貸風暴」。
我們再次看到,「審慎」和「節制」被「貪婪」和「掠奪」所取代。那些用知識賺錢的人,運用更高深的知識去設計、銷售這類衍生性金融商品時,事實上,大多數的小老百姓是沒有防禦能力的。試想一下,你的理專「真的」了解這類產品嗎?他「真的」在乎你的財務狀況和投資風險嗎?然後,他「真的」是根據以上,再提供你專業的投資建議嗎?其實,「真的」少之又少!
2. 次貸風暴後的新世局 G20
在高度全球化的時代,2008年美國發生的次貸風暴,迅速蔓延引爆全球金融危機。為了共商對策,美國初次召開了G20大會。
G20高峰會議後,各國決議一方面要實施持續、全面且大量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另一方面還要做金融監理改革,但大國拖延,新監理結構窒礙難行。美國S&P 500指數從2008年金融海嘯前1500多的高點跌至600多的低點。
緊接著,2009年至2016年間,又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長多頭!幾乎可說是用「金融投資」堆砌的大多頭行情。因為這個大多頭行情,並不是透過增加生產力和累積資本,而後投入更多投資以增加企業價值,並非如此!這波大多頭行情是用資金堆砌起來的!
在此期間,實體經濟已與金融遊戲明確脫鉤了!且兩者差距愈來愈大。許多人被迫處於這樣的景況當中,特別是中產階級和中下階級,他們在全球化裡受到最大的擠壓。因為他們大部分的錢都消費或累積在實體經濟上,沒有參與在快速成長的財務金融所形成的巨大泡沫和結構裡。
個人之所以分析上述三個金融與經濟脫鉤的經驗,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教牧人員如何幫助會眾在不同的經濟景況中,尋找能夠安身立命之所在。
參、大過剩時代
一、全球化之後
我們不妨回頭想想,會發生經濟與金融脫鉤也是其來有自。
全球化的推動,最早是藉由建立規則代替船堅砲利去打開全世界的市場。例如科技實力強的,可憑藉談判和規則進入其他市場;比較不先進的,則會面臨跨界而來的競爭者。
然而,新興市場崛起,迅速成為了全球化最大的贏家。同時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中下階層迄今仍未走出經濟困境,於是才會有川普喊出“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政治人物告訴美國人,經濟不好要怪外國人搶了我們(美國人)的工作,也是外國移民搶走了我們(美國人)在國內的工作。
二、細看全球失衡
有一本由投資家丹尼爾‧艾爾伯特(Daniel Alpert)所寫的《大過剩時代:失控全球化後,治好世界經濟焦慮的成長解答》1,個人覺得作者於書中提出的看法,反映了上述當代美國人的想法:
為什麼世界現在變得不一樣了?主要是因為這個世界供給太多了!上世紀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及中國、印度、前蘇聯經濟改革,造成勞工、生產力及資本的過度供給。換句話說,全球化趨勢,新興市場興起,扁平世界對已開發國家造成經濟威脅,導致全球失衡。
艾爾伯特以1995年(參見圖表2,The Backdrops: The Global Macroeconomic Scene﹝1995﹞,73頁)和2006年(參見圖表3,The Backdrops:
The Global Macroeconomic Scene ﹝2006﹞,74頁)分別代表失衡現象出現前和出現後的世界經濟,解釋現行的失衡現象如何改變了這個世界。
(圖表2和3之圖形說明:方形愈大,代表人口愈多;箭頭愈大,則表示對世界影響愈大。)
1. 1995年
此時,是失衡現象出現「之前」的美好過去。圖表2的右上方是美國、加拿大及歐盟國家(屬於已發展國家),大約有7.75億人口,佔21.19兆美元的GDP;圖表2的左上方是新興的低工資盈餘和能源出口國(屬於開發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她們有16.39億人口,佔2.82兆美元的GDP;下方的日本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她有1.25億人口,她的GDP是6.51兆美元。
在這美好的世界裡,大部分的東西由先進國家主導,也就是說,全球經濟體的核心本來是這些先進國家。
圖表2
說明3:
(1)ELOWASEENS(新興的低工資盈餘和能源出口國)包括中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科威特、南韓、馬來西亞、印尼、卡達、奈及利亞、委內瑞拉以及利比亞。
(2)國家群組的色塊大小係依相對人口總數來決定。
(3)「GDP」以及「Current
Account」(經常帳)的箭頭大小係依其相對數字來決定。
2. 2006年
艾爾伯特將2006年視為世界經濟失衡現象出現「之後」的一年(見圖表3),這時全球失衡已經完全出現了。他指出:「ELOWASEENS(新興的低工資盈餘和能源出口國)的GDP金額已增加兩倍以上,達到5兆9千億美元,同時之間,美國、加拿大、歐盟以及日本的合計GDP只成長了18%。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加拿大以及歐盟的經常帳赤字(請記得,這些數字的計算都是一致的,例如通膨調整後、美元計價等),已從1200億美元爆增至8130億美元,膨脹了566%。但此時ELOWASEENS(新興的低工資盈餘和能源出口國)的經常帳,從十一年前仍有80億美元的赤字,大幅增加至6180億的盈餘。」2
換句話說,大躍進的全球新興國家,變成了向世界(全球總體經濟)賺錢的一群人了。所以在美國人的眼裡,工作到了別人那裡,錢被別人賺走了。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掠奪了已開發國家原來的機會和成長,使得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受到扭曲。
圖表3
說明4:
(1)ELOWASEENS(新興的低工資盈餘和能源出口國)包括中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科威特、南韓、馬來西亞、印尼、卡達、奈及利亞、委內瑞拉以及利比亞。
(2)國家群組的色塊大小係依相對人口總數來決定。
(3)「GDP」以及「Current
Account」(經常帳)的箭頭大小係依其相對數字來決定。
(4)印度及巴西的經常帳赤字分別擴大(以目前的美元計算)至520億美元(2010年)與530億美元(2011年)。然而印度與巴西的GDP也同時一飛衝天,在2011年分別達到1.86兆美元與2.45兆美元(以目前的美元計算)。
三、舊理論與政策工具對新形勢成效有限
全球化後,傳統的政策工具(如減稅、增加公共支出、財政撙節等)皆無法處理「大過剩」了。於是各國紛紛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極低的利率,致使貨幣供給量增加,形成向下競貶的壓力。但其結果卻可能是資金「外溢」或「流動」到他國,而未能創造國內長期的就業機會。
亦即,各國長期以凱因斯理論解決「大過剩時期」的經濟成長和失業問題,卻造成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脫鉤的情形,導致資產繁榮假象;也使得本應為短期、過渡性的大量資本,未能經過金融市場進入實體經濟,卻單單獨厚金融市場的參與者,使M型社會問題繼續惡化;再者,廉價資金與寬鬆信貸的交互作用,最終造成信用泡沫,再經全球金融體系影響全球。
肆、20世紀的教訓和永不放棄的榜樣
對於20世紀全球經濟巨大變動,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因應?如何尋求新的解決方案或找到致勝關鍵?底下介紹一位在泰國人稱「三明治先生」的斯里瓦(Sirivat Voravetvuthikun),他就是一個大起大落的典型例子。
斯里瓦過去是一位意氣風發的股票分析師,教人如何選股賺錢。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他的資產一夕崩跌。斯里瓦被人從2億8千萬臺幣的豪宅中掃地出門、流落街頭後,開始了賣三明治餬口的日子(見圖表4,76頁)。十年之後,他在2006年脫離破產,開始專心發展「斯里瓦三明治」事業,創造許多就業機會。
斯里瓦以“Concentrate on the present and never give up”(專注於當下永不放棄)為題,為《10元三明治如何戰勝麥當勞》5一書在自序裡寫道,“My success is influenced by the King of Thailand’s
sufficiency-economy philosophy which stresses on self-reliance, sufficiency,
real sector and complacent.”(我的成功是被泰國國王著重自力更生、真實滿足的部分之自給自足經濟哲學所影響。)6
圖表4 斯里瓦先生流落街頭賣三明治
伍、21世紀的市場經濟
聖經在啟示錄也記載,到了末世有許多的徵兆,其中金融與經濟脫鉤的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發生:
「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啟示錄6:6)
「牠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做買賣。在這裡有智慧:凡有聰明的,可以算計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人的數目,它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啟示錄13:16-18)
特別是啟示錄13:16提到:「牠又叫眾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額上受一個印記。」這真是一段令人警醒的經文。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有聽說過吧!已經開始有人實驗在身上植入微晶片或通訊機,只要一揮手,就能開門、操作印表機和買冰沙,或者一按就能跟對方講話了。這些事不僅令人咋舌,更令人感到憂心!因為未來假如沒有植這個微晶片,在生活上許多大大小小的事物,可能會變得困難許多。事實上,現在中國大陸,如果你沒有手機,就不能使用「支付寶」了(或許連在門口吃碗麵,都會有點困難)。人類正在一個巨大的經濟轉型裡。
但作為聰明、認識神的兒女,我們要用正確的眼光來看世界經濟的起起落落,而不隨波逐流。以個人所處財務金融行業為例,不只是看流動性、看IRR(投資報酬率),而是要用聖經教導我們的眼光看所處的環境,並且知道如何安身立命。
陸、市場經濟蒙恩的根基
圖表5
為解決上述市場經濟問題,譬如有泰國推動的“sufficiency economy”(充分/知足經濟),以及她後來執行“One Tampon One Product”(即「一村落一產品」,臺灣則發展為「一鄉一特色」)計畫。這些發展經濟的特性,是藉由提供基本資源,讓人回歸本鄉本土,在真正的實體經濟裡工作或創造。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相信自由貿易,他認為勞動分工將能大量地提升生產效率。在自由市場經濟裡,藉著生產或創造,用貿易(互通有無)增加附加價值,以改善(分配)人們生活福祉。
孫震教授所著《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7一書中,他在「自序」裡寫道:「談到亞當‧史密斯,經濟學者大致都熟悉他的私利公益調和學說。史密斯在《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中說: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冥冥之中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帶領達成社會全體的利益,而且比蓄意想達成公益更有效。然而較少經濟學者知道,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論》中根據人對自己的幸福與他人幸福之關心,提出三種美德,即審慎的美德(the virtue of prudence)、公正的美德(the virtue of justice)與仁慈的美德(the virtue of beneficence),而他在《國富論》中的分析,建立在審慎與公正的原則之上。唯有在公正的原則下追求自利才會達成公益。個人的利益不是來自剝奪他人的利益,而是來自創造的價值或『加值』(added value)」8
以蘋果公司獲利為例,她的毛利率(gross margin)大都超過30%,甚至於高達40%。她有這麼大的毛利,可不可以多給她的裝配工廠5塊美金?(可以嘛!)一個企業老闆如果具有「公平的美德」,能夠提升工資(多給她的裝配工廠5塊錢),那麼工人的福祉就會增加,這位老闆就創造一個更公平、更仁慈的環境。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4:23)
一、「正直誠信」與「善良管理人」(Fiduciary
Responsibility)
然而,如同我們所看到的,現今市場變化太快,各項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我們究竟該如何判斷(產品)?產品在市場上被推展、行銷,它的開發過程是不是公平、正直?能不能創造其他人的福祉?或者它是掠奪、貪婪的?猶如次貸風暴一般,那些導致次貸風暴的人,在市場上藉打包風險獲取暴利,他們難道不明白如此操作的結果,不是降低風險反而是增加風險嗎?你認為他們不知道嗎?其實他們都知道!可是他們認為:「這沒關係!」
但作為一個好的企業或組織,須具備「正直誠信」和「善良管理人」原則。神也提醒我們,要作一個忠心而良善的好管家。如同那領了五千兩和兩千兩銀子的人,主人說:「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馬太福音25:21)而那領一千兩銀子的人,被視為又餓又懶的僕人,最後在外面黑暗裡哀哭切齒(參考馬太福音25:26、30)。
二、公平合理Fair and Equitable與慷慨Generosity(CSR)
新約聖經中的馬太福音20:13-16「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中,耶穌也教導我們,要理解「公平合理」(Fair and Equitable)與「慷慨」(Generosity)的差別。
也許作為一個小職員,有時候會覺得,「我那麼認真工作,而隔壁那人卻喝茶、看報,為什麼他同我領一樣的薪水?這多不公平!」可是聖經卻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馬太福音20:13)既然與家主有了這樣的約定(一錢銀子),因為家主對別人慷慨,難道就產生不同見解了嗎(紅了眼)?家主說:「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Or are you envious because I am generous?)(馬太福音20:15)
結語
文末提出幾點建議,望共勉之。結論是:
首先,不受獸印記的人,須有替代結構。意思就是,我們如果真的不願意參與那個充滿貪婪和掠奪的財務金融體系,那麼,當這個體系崩解的時候,我們要有一個替代結構讓人安身立命。舉例來說,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如何照顧老人?能夠有什麼樣的配送系統去分享食物?
其次,要讓我們的弟兄姊妹(尤其在工商企業界)有機會顯現神國的價值。在美國,有很多的企業真的是認識神的基督化企業。譬如,有一家公司叫做Fidelity,中文是富達,聽起來像是致富,可是她背後所代表的價值是忠實誠實;另一家名為Prudential,中文譯為保誠,她背後的意思是節制;還有,我在賓州念書的時候,有間超級市場叫做Thrifty,意思是勤儉之道。這些公司及店名都是聖經的教導。如果可以興起更多的弟兄姊妹,讓他們在公司(企業)裡高舉這些價值,那麼便可逐步建立一個公平的分配機制。
第三,以「就業」為專注核心。美國聯準會在2012年12月12日的會議裡聲明,為符合法定任務,委員會(FOMC)尋求促進最大就業與物價穩定,打破一百三十年首重經濟成長與通膨的傳統。因為他們發現,「就業」是福祉分配最好的工具。如果能夠讓人們有工作,定期有固定收入來源,那麼,這個世界就會降低許多因為貪婪和掠奪所造成的結構震盪風險。
最後,期許作為神兒女的我們,能夠彼此激勵,知道如何做慈惠的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也許在我們的弟兄姊妹之中,有人遭遇如前述三明治先生的困難,假如他有三明治先生的十年,或許他可以從頭來過、東山再起;但如果他的年紀大了,家庭負擔重,若我們不伸出手來互相幫助,那人就只剩下幾種悲慘的選擇了。愛人如己是耶穌給我們的命令,在那些最悲慘的景況裡,「慈惠」給人信心和希望,「慈惠」也是讓人不放棄的最終途徑。祝福大家!
(本文為2016年11月12日「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英整理)
注釋
1. 丹尼爾‧艾爾伯特(Daniel Alpert)著,黃書儀譯,《大過剩時代:失控全球化後,治好世界經濟焦慮的成長解答》(臺北市/大寫出版:大雁文化發行,2014)。(原著出版於2013)
2. 同上,頁55。
3. 同上,頁49。
4. 同上,頁56。
5. 吳錦珠著,王鼎琪採訪,《10元三明治如何戰勝麥當勞》(臺北縣新店市:世茂,2007)。
6. 同上,頁11-14。
7. 孫震著,《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臺北市:臺灣商務,2006)。
8. 同上,〈自序〉,頁I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