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的衝擊與挑戰/溫英幹

新經濟的衝擊與挑戰

 

臺灣東華大學經濟系及財務金融系榮譽教授

溫英幹

前言

陳長老、各位先進及弟兄姊妹們,平安!感謝主!非常榮幸參加禧年基金會舉辦的研討會。今天的主題─新經濟的衝擊與未來挑戰,個人覺得,後面可再加上「和基督信仰」這幾個字,因為我們不斷地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並且我們基督徒也非常重視,如何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要與我們的信仰連結起來,把我們的信仰活出來。文末也將會提到,我們如何回歸到上帝的話語裡。

今天的題目非常有意義。對於我們這些在1940年代左右,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生的人而言,特別有感。因為那個年代的生活、經濟條件非常艱苦,對於未來社會也面對極大的挑戰。

關於「新經濟」議題,我將從經濟面談,如何應對經濟和政治上的挑戰並整個世局的變化,讓我們知道基督徒可以怎樣因應這些變化。

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歌羅西書1:16)

耶和華用能力創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聰明鋪張穹蒼。    (耶利米書10:12)

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10)

神永遠掌權!因為祂創造我們,我們原是祂的工作、是祂的傑作,並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面對任何的變化,我們真的不需要懼怕!

一、歷史回顧─新經濟與工業革命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新經濟與工業革命的關係。

(一)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歐美,1760年代興起,持續到1820至1840年代。在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於愛丁堡發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的時候,就開始了。由於蒸汽機和其他技術發展,利用水和蒸汽動力使生產機械化,從主要為農業社會轉變為更大的工業化。這場革命從瓦特的蒸汽機開始,推動了整個英國的發展,也驅使歐洲大陸工業革命,並且延伸到美國。

於此,資本主義開始形成。有一本很重要的書,書名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德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由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著。他認為,資本主義的形成與基督新教的工作倫理有關係。許多敬虔的基督徒致力於工作的責任和義務是為上帝而做(形成基督教新教的工作倫理),竭心盡力於創造發明新事物,並且從中得到莫大成就。新教精神伴隨著工業時代的興起,構成了現代經濟生活的雛型。過去那些科學家絕大多數是相當敬虔的基督徒,而如今卻不太一樣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於1870至1914年期間。其中西歐(包括英國、德國、法國、低地國家和丹麥)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電燈的發明為標誌。由電力推動,涉及石油的發現使用及工業擴張,導致技術進步及大規模生產。1

於此同時,約莫已形成大約二十幾個先進國家。上述先進工業國家,除了日本不是之外,其餘都是以基督信仰為主的國家,體現工業國家是上帝賜福給這些大部分敬虔的基督徒,是一種祝福。日本則因學習英國背後的價值觀,而成為列強之一。直到現在,工業國家仍然是這些國家,但非常可惜的是,這些工業國家的基督徒人數越來越少。後面我們會講到這一點。

▎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或稱數位化革命、資訊科技革命,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1970年代後,因電腦和電子資料的普及與推廣,而在各行各業發生的從機械和類比電路到數字電路的變革。數位化革命使傳統工業更加機械化、自動化,減少了工作成本,徹底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也創造了電腦工業這一高科技產業。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科技革命,至今仍繼續進行2。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啟了數位化的革命,使得整個傳統企業因此快速變動,並且這個變動實在太快了!

▎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在第三次革命中迅速發展,但由於其發展的爆炸性及其技術的顛覆性,它被認為是一個新時代,而不是一個延續。這是自1970年代以來一直在進行的數位革命。其特點是技術的融合,模糊了物理、數位和生物領域之間的界限。

(二)新經濟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意義。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於2016年1月14日以「第四次工業革命:意味著什麼?如何回應?」(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at it means, how to respond)為題發表文章3。文中提到,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意味著一種獨特的革命:包括速度、範圍和體系的影響。

  • 目前突破的速度沒有歷史先例。與以前的工業革命相比,第四次是呈指數級而不是線性發展。從4G到5G,速度更快。
  • 其範圍,幾乎每個國家的每個產業都被影響或擾亂了。
  • 就體系而言,這些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預示著整個生產、管理和治理體系的轉型。

二、新經濟的意義與趨勢

(一)新經濟的定義與起源

▎「新經濟」一詞的起源

(圖1)

「新經濟」(The New Economy)一詞起源很早。1983年《時代雜誌》(TIME)的封面文章(圖1),描述了從重工業向新技術經濟的轉變。到1997年,《新聞週刊》在其許多文章中提到了「新經濟」一詞。

▎新經濟的定義

「新經濟」有許多定義:

其一,被視為從以製造業和商品為基礎的經濟轉變到以更高速度,利用技術創新的產品和服務為基礎經濟。

其二,以尖端技術和高成長為特徵的生物技術或互聯網等新興產業。

其三,是指製造業、服務業和技術的融合,以產生高附加值、技術支援型和適應性強的產業。4

以上都是新經濟的定義。

▎新經濟的起源

新經濟可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化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經濟現象。一般認為,始於1990年代末,經由高科技工具,特別是互聯網和日益強大的電腦,進入消費者和商業市場,成為整體經濟成長的驅動力。新經濟的創新基礎,包括互聯網(internet)、奈米技術(nanotechnologies)、遠端資訊處理(telematics)和仿生學(bionics,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領的一門科學)等。

新經濟源自1990年代末期及2000年代初期的網絡泡沫化,許多新興網路公司失敗了,也有少數存活下來,例如Google、Amazon、Facebook等處於技術前沿。許多技術行業也蓬勃發展,如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串流媒體經濟(streaming economy)、零工經濟(gig economy)、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或譯人工智能)等,這些也都是未來對社會影響巨大的挑戰。

(圖2)

研究發現,對資訊和通信技術的大量投資刺激了生產率的增長(見圖2及圖3)。圖2是美國商業部經濟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從1947至2014年期間,針對「美國民間資訊設備固定投資對GDP的比率」所做的分析5,顯示其比率持續攀升。

(圖3)

圖3是全球資訊通訊技術投資(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pending),自2018年起預測至2023年6。圖中顯示,投資在每個高科技領域(Hardware、 Software、Services、Telecom、New Technologies 等等),多半呈上升趨勢。意思就是,一個國家如果不投資在高科技(指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方面的話,這個國家就會落後、衰落下去。

(二)新經濟的範圍

新經濟下各產業的變化,以下幾點說明:

①   工業的發展隨著新技術的整合,更加上升。

②   農業生產者引進了新技術,也大大改變糧食生產方式。

③   先進製造業逐漸取代傳統製造業,將持續的品質改進目標與熟練的工作力和最新的生產技術相結合,以生產更高的品質和更低的邊際成本(指每增加生產一個產品,額外增加的單位成本越來越少,如此使得收益越來越多)。

④   技術支援的服務逐漸替代業務服務,集成了通信和管理技術、技術工人(無論他們身在何處都可工作),以及可擴展的業務模式7。例如購票業務,現在幾乎都是網路訂票了,約莫二十年前Delta(達美)航空公司宣布不再委託旅行社訂票,改以網路系統,以致旅行社業務受到很大的衝擊。

三、新經濟的衝擊與機會

綜觀新經濟對於各方面的衝擊,包括:對宏觀的衝擊、對企業的衝擊、對政府的衝擊、對人類的衝擊,以及如何應付衝擊等,依序分述如下:

(一)對宏觀的衝擊

從宏觀面看新經濟對整體經濟的衝擊。在未來,技術創新將對供應方有利。長期間有可能使生產效率和生產力方面提高,運輸和通訊成本下降,物流和全球供應鏈將變得更加有效,以及貿易成本降低,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打開新的市場,推動經濟增長。因此,未來的經濟成長,可說是由高科技帶動的。

正如經濟學家艾瑞克‧布倫喬爾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克菲(Andrew McAfee)所指出的那樣:

  • 新經濟可能會帶來更大的不平等現象,特別是在擾亂勞動力市場的可能性。

原本在一家公司可待滿四十年退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固定薪水,但現在幾乎不太可能在同家公司做那麼久了,而且退休後所領的退休金也難以支應後半餘生。「財務自由」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財務自由,就是退休以後的日子,可以「度日如『年』」並且「坐以待『幣』」;意思就是,每天過日子如同過年般,因退休金足夠度日,稱之「度日如(過)年」,並且在家「坐以待『幣』」,不需出門只要坐在家中,新臺幣即可匯入,這是最高境界。但是,要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需要有許多的計畫才能完成。

  • 隨著自動化取代整個經濟中的勞動力,機器人取代實際工人的勞力淨轉移可能會加大資本回報率與工作回報率之間的差距,加大所得分配不均及財富分配的不均。

不但資本家的資本報酬率高過工人的報酬率,又因資本的報酬率很高,而工人的報酬率很低,經過一段時間,兩者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造成所得分配不均。不過,所得分配不均還只是小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財富分配不均。

  • 工人由於技術取代而失去工作,但也可能導致其他工作的淨增加。

試想:機器人會不會引起大量失業呢?答案是不會的!因為任何新技術或工業革命本來就是機器代替人力,直到如今許多人也並沒有失業,因為新科技或新技術將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只不過,未來資本家的報酬會越來越高,而就業薪水並沒有增加,這才是最大的隱憂,同時也造成分配不均。

▎分配不均

分配不均,除了是一個關鍵的經濟問題之外,也是與新經濟有關的最大社會問題;並且,創新的最大受益者往往是智力和有形資本的提供者─創新者、股東和投資者,這解釋了依賴資本與勞力之間財富差距的擴大。所以,我們需要自己掌握相關技術,如果沒有的話就會變成普通勞工,屆時薪水只能(甚至不一定)維生。

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其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亦發現,資本家的報酬高於勞工的報酬,加大所得與財富分配的不均。

▎收入停滯不前

技術進步是高收入國家大多數人口收入停滯不前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增加,亦對教育程度較低和較低技能的工人需求增加技能。其結果是就業市場在高端和低端需求強勁,但中間空心化。

再者,擁有知識及技術者得以賺取更多經濟果實;擁有資本者,報酬更多。以下兩圖示(圖4、圖5)看工資漲跌趨勢:

(圖4)

圖4是美國稅後利潤和工資的比較圖8,直條圖代表美國歷年的稅後利潤,曲線線條則是歷年工資。自1970至2012年期間,工資曲線逐年呈現下跌趨勢。

圖5是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9,結果顯示,美國勞工收入佔非農業收入比率亦是下滑趨勢。在1947至2000年期間,大致是平緩下跌的;但自2000年迄今,卻是急遽下挫,許多人討論,這可能與新技術有關,當然也可能和有些產業的利潤較高及工人收入較低有關。

▎失望與恐懼

從宏觀面看新經濟的衝擊,也使工人心生失望和恐懼。他們自己的實際收入和他們孩子的收入將繼續停滯。在聖經理財管家的教導裡,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累積三到六個月的生活費用,稱為「應急基金」。當遭遇解僱時有此基金應急,加上政府的失業保險,大致可支應九到十二個月,甚至若有遣散費或可有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準備新工作。

M型社會下,世界各地的中產階級越來越普遍地感到不滿和不公平。新經濟會造成一個贏家通吃的局面,只提供有限的進入中產階級的機會,導致社會內部不和,並削弱中產階級的勢力。

(二)對企業的衝擊

▎供應面

從供應面角度來看,新經濟對企業的衝擊。

產業引入新技術以創造全新的方式來滿足現有需求,並大大擾亂了現存的產業價值鏈。敏捷、創新的競爭對手,他們由於利用全球數位研究、開發、行銷、銷售和分銷平臺,可以通過提高品質、速度,或價值交付的價格而更快地驅離歷史悠久的廠家。

以美國為例,過去勢力較大的西爾斯公司(Sears Roebuck)和彭尼公司(J.C. Penney Company Inc.),如今許多店面紛紛關閉,幾乎面臨倒閉危機,因為他們敵不過Amazon(亞馬遜);反觀另一家Walmart(沃爾瑪),至今仍處於興盛狀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Walmart適應了新技術。不僅Walmart,還有Target Corporation(目標百貨)、Best Buy(百思買)也都仿效Amazon,採取隨時應變打價格戰。如商品─iPad,當Apple降價,Target馬上把價格降得比Apple還低,贏得銷售先機後,隨即又調回原來價格。以網際網路(競爭)制定價格,速度相當快速,並且隨時要保持應變的彈性及能力。

▎需求面

因為透明度及消費者參與度不斷提高及消費者行為的新模式,迫使公司調整其設計、市場和交付產品及服務的方式(例如,越來越多利用移動網路和數據,許多網路公司當天送貨)。

(三)對政府的衝擊

▎政府和公民

新經濟下,政府不能再被動了,必須好好地對待她的客戶(公民),因為:

①公民與政府互動更多。隨著實體、數位和生物世界不斷融合,新技術和平臺將越來越多地使公民能夠與政府互動、發表意見、協調努力,甚至規避公家機構的監督。

②政府可加強對人民控制。政府將獲得新的技術力量,以基於無處不在的監控系統和控制數位基礎設施的能力,加強對人口的控制。

③政府被要求改變態度。總體而言,政府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被要求改變目前對公眾參與和決策的態度,因新技術使新的競爭來源、再分配和權力分散成為可能。

新經濟對政府的衝擊,使得公民與政府互動更多,而政府亦利用高科技對人民加強控制,然後政府被要求改變態度。由此看來,二者之間如同「鬥法」一般。

▎國家和國際安全

新經濟也將衝擊國家和國際安全做法。因為新科技下產生太多駭客了,透過入侵攻擊政府和公司,甚至在美國已發生好幾起擁有信用資料的公司遭到駭客攻擊,幾乎幾億人口的個資(如社會安全碼)遭盜用,蒙受極大損失。

再者,傳統的戰場技術與新技術結合,網路戰有時比實體戰還有效。

以及,戰鬥者與非戰鬥人員之間的區別,甚至暴力和非暴力(如網路戰)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不清。

(四)對人類的衝擊

▎新經濟最終將改變人的身分問題

如,身分(Identity,簡稱ID)被盜用。衝擊人的身分和所有與之相關的問題,比方人的隱私權、擁有權觀念、消費模式、花在工作和休閒上的時間,以及如何做生涯規劃、培養技能、結識人和培養關係等。及至,工作場所及時間的改變,可在許多場所工作,縮小時間與空間的差距。

▎過分依賴新技術之後果

然而,過分依賴新技術的結果,將使得智慧型手機及各種便利的設計可能削弱人際關係及思考能力,愛情、親情及友情。再者,新的資訊技術帶來最大的個人挑戰之一是隱私,利用網路可以跟蹤和共用個人資訊,資訊被盜也影響個人經濟及社會安全。

▎對人類生活的衝擊

由於生物技術和AI的革命,通過延長目前的壽命、增進健康、認知和能力的門檻來重新定義人類生存的意義,也迫使人類重新定義道德和倫理界限。包括家庭結構與同性婚姻的流行。另外,對綠色環保的認識,引導綠色建築興起,如太陽能、地熱等替代能源。

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衝擊,也有以下這些:

  • 時間與空間的壓縮與節省

因為新技術的引進,人類可將節省下的時間及空間的縮小距離,另做其餘的用途,因而增加生產力。10

  • 人類更加忙碌11

然而,新技術為我們節省了許多的時間,但我們似乎比以往更忙碌。有位學者以「Technology has given us more time than ever … to waste on technology」12 為題發表文章。

圖6

有感於此,而有「爬樓梯」一詞。我們經常在電梯門口隨處可見「節約能源、多走樓梯有益健康」這類標語(參圖6)。曾有研究鼓勵大家爬樓梯,可使人平均多活兩年。有人問:「多活兩年要做什麼?」另一人回答:「爬樓梯啊!」現代人因新技術節省了許多時間,但節省時間的結果,卻是花時間浪費在網際網路上。鼓勵大家應該把省下來的時間去關懷人或增加具價值性的生產。

  • 共享經濟

人人可以成為立即擁有知識的專家;如,維基百科及網路分享之知識。

英國有位學者認為,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而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大的特色就是,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共享經濟非常重要,也是未來的趨勢。

  • 壽命延長

由於醫療的進步及對食物健康的認知,人類壽命普遍延長。

  • 高科技與精神病

研究發現,使用高科技產品,以及因為工作壓力,也會引起更多人有憂鬱症的傾向。憂鬱症流行(Depression Epidemic),2030年憂鬱症可能成為全球最多病患的疾病。13

「他們的屍首就倒在大城裡的街上……從各民、各族、各方、各國中,有人觀看他們的屍首三天半,又不許把屍首放在墳墓裡。」(啟示錄11:8~9)

「但以理啊,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或譯:切心研究),知識就必增長。」(但以理書12:4)

(五)如何應付衝擊

我們該如何應付新經濟所帶來的衝擊呢?以下敘述之:

▎控制新技術

技術及隨之而來的擾亂,是人類可以控制的外生力量。作為公民、消費者和投資者,所有人都有責任指導其演變。人類應該引導新經濟走向一個反映我們共同目標和價值觀的未來。

▎形成共識

我們應對技術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重塑我們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類環境形成全面和全球性的共同看法。

▎避免陷入線性思維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有更大的承諾,或更大的潛在危險。然而,今天的決策者往往陷入傳統的線性思維,或被需要他們關注的多重危機所吸收,無法戰略性地思考影響我們未來的顛覆和創新的力量。

▎維持道德意識

作為對人性中最好部分─創造力、同情、管理─的補充,新經濟也可以將人類提升到基於共同命運意識的新的集體和道德意識中。大家有責任確保後者佔上風。

基督信仰在引導人類走向正確道路可發揮作用並建立新經濟體系下的企業倫理─《基督教與新資本主義精神》(Christianity and New Spirit of Capitalism, Kathryn Tanner)。

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應付衝擊,特別是維持道德意識,基督信仰定要扮演重大責任,文末也會談到這點。

四、從經濟面看新經濟面臨的挑戰

新經濟所面臨的挑戰,從經濟面將探討: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平均,以及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此衝擊將引起極大且諸多社會問題。

(一)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平均

▎技術進步與所得不均

技術是造成所得分配更加不均的主因,而非全球化。

《華爾街日報》在2008年7月24日曾報導,過去二十年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所得分配不均都在惡化。貿易自由化與出口成長可降低不均,金融開放則會增加不均程度,但以上兩者會互相抵銷。技術進步對分配不均影響最大。14

  • 所得分配不均─香檳酒杯理論(圖7)

    (圖7)

經濟學家早就發現所得分配不均的情形,稱之「香檳酒杯理論」。假設整體所得有一百塊錢的話,大部分80%的所得會歸到前20%的富人手裡(大部分的香檳會在酒杯上緣的杯身處),越往下所得越少,最底層所得最少;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口(從杯梗至杯座處)其所得(香檳)相對是少的,這就是「香檳酒杯理論」。

  • 所得分配不均─歐美(圖8)15

    (圖8)

所得分配不平均的情況,在美國和歐洲,也是一樣的。從圖8的數據(曲線)來看:淺灰色(原圖為藍色)曲線是較為貧窮的50%人口,其所得比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深灰色(原圖為紅色)則代表所得最高的1%人口,它所佔的所得比率卻是持續上升。

  • 美國收入最高1%人口所佔比率(圖9)16

    (圖9)

圖9是美國收入最高1%人口所佔的比率。在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時候,收入最高1%的人口大約佔了整體23.9%的所得;在2007年金融危機時,收入最高1%的人口所佔的所得也有23.5%之高。

  • 美國家庭財富持有比率(圖10)

    (圖10)

圖10是美國家庭財富持有比率。灰色區塊是最上層的10%人口,他們持有的財富佔整體相當高的金額;而最底層趨近粗黑線條幾乎與橫軸貼近的,是持有最低的50%人口,他們多年來幾乎沒有進步,持續在低點。這是未來在新經濟下很糟糕的事情。

  • 美國最富有1%持有財富比率(圖11)17

    (圖11)

圖11的深灰色(原圖為深綠色)曲線,是美國最富有1%持有財富比率,在2016年已經高達40%,也就是說,國家的整體財富裡,最富有的1%人口,他們的財富在美國整體財富裡佔了40%。比照十年前大約是33%,也佔了三分之一,到如今已高達40%了。

AI與社會正義

在處處是暴力、充滿不公平的社會當中,濫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或者不負責任地用人工智能的風險是特別大的。讓人工智能對所有人都有利並解決安全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眾多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人工智能專家的意見都是統一的:人工智能的發展絕不能只對少數人有利。人工智能專家蒙特利爾大學的教授本吉奧(Yoshua Bengio)表示:「減少分配不均和確保人工智能帶來的利益能共享,對於發展安全人工智能極其重要。」

AI的巨大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負責人(Head,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World Economic Forum)─弗斯‧巴特菲爾德(Kay Firth-Butterfield),曾表示:「人工智能是一個有潛力幫助到整個人類族群的科技,但是也有可能直接拉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和社會必有與不該有的科技。我們必須確保人工智能是真正民主、造福全人類的。」

而解決辦法之一是增加教育水準,使人民從全球化和技術進步中得益,並較能適應新經濟的快速技術變革。然而此法是增加勞工些許技能,但仍無法解決財富不均問題。

若要解決社會問題,可考慮每人有最低生活補貼或年金。

AI與共同的繁榮原則

何謂「共同的繁榮原則」?新經濟就是應該一起分享人工智能的繁榮,因而讓人類獲得好處。

任何人工智能的繁榮都應該是廣大群眾可得到的。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利益,每個人都應該感受到他們的生活往好的方向發展。這應該適用於所有科技─奈米科技(或譯納米科技)、生物技術,這些科技應該都被用來改善生活。IBM的巴納瓦爾(Guruduth Banavar)說:「我會把這個原則寫成『人工智能創造的繁榮應該被最廣的人群採用』。」

AI與就業

  1. AI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嗎?18

大規模失業的恐懼。隨著AI的進展,一些人認為,AI將穩步和不可避免地接管大部分勞動力,並帶來大規模的失業和社會動盪。大多數人目前從事的工作可能比您想像的要快,或者更早實現自動化。一種說法是,AI革命即將到來,它將比您想像的要快。新的研究:AI是為你的工作而來,特別是千禧年代者。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面。

許多工作會消失嗎?AI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嗎?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當時的高失業率與人們使用自動取款機而不是銀行櫃員、和使用機場值機亭而不是現場代理人有關。但這不是真相。不過,的確一些工作真的消失了。在美國:

  • 電話總機接線員數目,從1970年的42萬1000人減少到1996年的16萬4000人;現今則是數位接線。
  • 製造、銷售和修理打字機的工作已經消失了。
  • 網路銷售,使許多旅行社關閉,售貨員的需求減少。

AI仍會創造工作機會。AI還將在各行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自動駕駛汽車可能需要司機進行緊急駕駛。更多的技術開發人員為每個行業創建聊天機器人,最重要的是,更多的AI培訓師可以訓練聊天機器人,像人類一樣行事。

歷史表明,當技術進步加速時,增長、生活水準和就業也是如此。自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技術進步已經引起了對大規模失業的恐懼。批評家認為,減少生產商品和服務所需的人力和時間是技術進步的可怕後果之一。

成功的技術會消除一些就業機會,但也會創造其他就業機會。雖然電子商務和商店的自動結帳減少了對售貨員的需求,但這並不意味著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更少。根據經濟政策研究所的資料,2003至2006年期間,零售業的就業人數增加了3%,而總體就業人數增加了6%。1996年,萬維網(World Wide Web)為創造約十萬個與網際網路有關的就業機會做出了貢獻。

人工智能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嗎?答案是否定的。人工智能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但是它將動搖許多依靠過時技術的公司的基礎,使其造成巨大的損失,然後裁員。那些接受新技術的公司將顛覆整個行業,並加快與計算機相關的自動化的現有趨勢,使他們的員工比過去更快地學習新技能,並增加生產力。

  1. 圖表
  • 美國失業率(圖12)19

    (圖12)

圖12是美國2008年至2019年4月的失業率,顯示美國失業率屢創新低,2019年4月,也是川普任職期間,已降至3.6%。即使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造成大量失業,當景氣好轉時失業率是逐漸趨緩的。

  • OECD失業率(圖13)20

    (圖13)

圖13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2009至2018年期間,經合組織失業率(OECD Total/寶藍色曲線,於圖13的左圖)也是持續下降的(請掃描QR code參照原圖)。

UN News(聯合國新聞)在2018年9月4日,以「With AI, jobs are changing but no mass unemployment expected – UN labour experts」為題報導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frontier technologies)的興起引發了人們對機器人接管藍領工作的擔憂,但一位聯合國專家表示,鑒於人類的創造力和建立關係的能力,人類仍然佔據上風21。所以失業率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考慮的。

(二)人口老化與長壽風險

▎人口老化與社會福利支出之增加

由於醫療及食品健康資訊進步,使人類壽命延長,也使人口老化;加上少子化,使社會福利支出增加及國家財政發生困難。且因技術進步使勞工需求減少及就業困難,企業利潤增加使所得分配不均惡化,導致社會動盪。

  • 預期壽命(圖14及圖15)

(圖14)

圖14是世界預期壽命22,自1543年至2015年期間,比較各國的預期壽命。

(圖15)

圖15則是針對富裕國家的預期壽命預測23,自1970年起,預測至2030年。

上述兩圖(圖14、圖15)皆顯示,人類的預期壽命是持續攀升的。

  • 生育率(圖16、圖17及圖18)

(圖16)

圖16是2018年世界各國生育率(婦女生育年齡平均生育孩子數)24,圖中顯示,各國的生育率除了非洲中部大部分是生養好幾個孩子之外(請掃描QR code參照原圖所示:橘色表示4~5個、紅色是5~6個、粉紅色是6~7個、紫色則是7~8個小孩,而且他們幾乎是最貧窮的國家),其餘那些最富有的國家生育小孩數極低,兩者形成極大矛盾。

(圖17)

圖17是世界平均生育率(1960~2015年)25,自1960年以來,全球總生育率大約下降了一半左右。總生育率可以定義為生育年齡(15~49歲)的婦女生育孩子的平均數目。目前臺灣的生育率大概是0.9至1.1,也就是說,在臺灣平均每位適齡婦女大約只生0.9胎或1.1胎。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目前臺灣大約2,300萬人口,逐漸地,就會沒有那麼多人口了。為什麼呢?因為替代一個國家的人口,每位婦女至少要生2.1胎(其中一胎要代替自己,另外一胎則是提防嬰兒死亡率等),而臺灣現在只生一胎,除非引進大量移民,否則慢慢地臺灣人口將會越來越減少。不僅人口老化,還有少子化情形,那麼這個問題會更加嚴重,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圖18)

圖18是基督徒的生育率(2010~2015年)26,雖然比一般的生育率稍微好些,可是生育率也是很低了。

▎生育率降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世界平均生育率僅為2.5(人口替代生育率約2.1),約是五十年前的一半。世界人口增長速率降低。46%的世界人口(確切地說是59個國家)住在生育率低於替代率2.1的地區,這些國家總人口會降低(包括臺灣、中國大陸、巴西、俄羅斯)。人口年齡結構不平衡的結果,使得老年人對工作年齡人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也就是說,生育力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生育力越低,人口總數會越來越平緩。預估到了2050年,人口可能在81至90億之間(詳World population will peak,圖19)。27

(圖19)

聯合國估計,到2100年,全球人口近30%是由65歲以上的人口組成(2018年,日本比率已達27%)。預期壽命也持續增加。意味著,這些受撫養者的壽命會更長,也增加青年人擔負照顧的責任。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臺灣在2018年3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計331萬人,佔總人口14.1%,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老化指數持續攀升,自2017年2月起破百,轉為老年人口超越幼年人口後,並持續上升至2018年3月底達107.4。28

以美國人口結構為例(詳圖20)29,1960年的資料顯示,年紀越老,人數越少;預測到了2060年,老年人口數則會明顯擴大許多。全球老年人口增加將會產生嚴重的經濟後果。

(圖20)

▎老年化的影響

工作年齡(指15~64歲)人口,要負擔照顧老年人口的比率增加。老年人的醫療保健費用將使資源緊張,而勞動人口將難以產生足夠的所得稅收入來支應這些不斷增加的費用。這很可能會導致花費能力下跌,消費減少,影響就業及經濟成長。並且老人醫療成本增加,影響政府財政支出。其挑戰與解決方式就是,以機器替代勞力,改革醫療制度等。

(圖21)

圖21是聯合國預測2100年每一百個工作年齡人口要負擔的老人人口30,顏色越深的區域表示要負擔的老人人口越多,最多甚至高達七、八十個人。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現象。

五、新經濟的挑戰─基督徒因應之道

在新經濟下,教會的角色是—成為安定力量及燈塔。又,基督徒如何因應新經濟的衝擊與挑戰?以下扼要簡述之。

(一)回歸主得安息得力量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

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樣。(希伯來書4:10)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希伯來書4:12)

聖經很早就提醒我們了,「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以賽亞書30:15),又說:「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希伯來書4:11)當我們面對新科技,可說是人心惶惶,特別是財富不均情況,現實生活不但薪水沒有增加,還有面對老闆的壓力。耶魯大學神學院及宗教系教授、也是當代重要的神學家—凱瑟琳‧坦納(Kathryn Tanner),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叫作《Christianity and the New Spirit of Capitalism》(耶魯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是2016年於愛丁堡大學幾場講座後的作品,書中探索了當前以財務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所特有的文化形式,以及基督信仰和實踐如何對付新的資本主義。這裡所謂的「新的」資本主義,已經不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時代,以產業為主的資本主義所產生的實體經濟;而是指現代資本主義,係以金融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以金融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偏離了整個資本主義的基本精神,壓制人們拚命工作,為了個人效率,人們容易喪失自我。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40:31)

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祢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祢以外。(詩篇16:2)

我必稱頌那指教我的耶和華;我的心腸在夜間也警戒我。(詩篇16:7)

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祢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

回歸教會本身,未來教會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教會的神職人員,稱為安定的力量,安慰鼓勵大家,使人們在主裡面得著安息與力量,也使其信仰更加堅定。因此,我們不必害怕社會的變遷和變化。

(二)安靜、讀經、禱告

行人及車輛行經鐵路平交道時,經常會看到「停看聽」標誌(參圖22)。個人認為,猶如在平交道前一般,我們也需要在神的面前「停、看、聽」:

(圖22)

停:安靜在神的面前;

看:讀經

聽:聽神的聲音禱告

這是每一個基督徒要做的功課。

(三)新技術與福音工作

基督教與工業革命關係深遠。基督教也是科學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隨著技術的進步,溝通和福音事工將變得更加個別化,增加互動性及充滿活力。事工的開展可隨著個人需求而改變,更有彈性。可用各種媒體開展福音事工。

靈修禱告也可以多樣化,以幫助信徒。面對越來越多的心靈需求,教會將成為人心安定的力量及指引方向的燈塔。教會領袖必須接受新技術的變化,熟悉新技術,以應付快速變遷的社會。

(本文為2019年10月19日「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英整理)

注釋

1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第二次工業革命

2      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tw/第三次工業革命

3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QdvY0M

4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GV3n8x

5      資料來源: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GDP, October 7, 2019.

6      資料來源:https://www.idc.com/promo/global-ict-spending/forecast

7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GV3n8x

8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qdlGlg

9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pdkarQ

10    參考:https://reurl.cc/Nj7Ydn

11     參考:https://reurl.cc/5lAKxM

12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X60AK3

13    參考:https://reurl.cc/oLa8GM

14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exNMbm

15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qNMe8

16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j7n9o2

17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R4ZYgz

18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GV3nL3

19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exNMa7

20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nz8my8

21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R4Z91x

22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mnmkL9

23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yZ3KeO

24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626bDO

25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qNbKe

26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nz8l1X

27    資料來源:Jorgen Randers, 2052, Chelsea Green, Vermont, May 2012

28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O1yRYR

29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qNb38

30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AqNb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