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後疫情之全球化/佘日新

前言

感謝主!讓我們每一年都能舉辦一次「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可以一起從不同的觀點探討上帝在經濟課題上對我們的啟示。我分享「再思後疫情之全球化」這主題,當中我們會看到兩個重大的結構性挑戰:

其中一個是疫情。在2020年 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後,全球突然發覺好像有點不妙,到三月初歐美國家陸陸續續進行鎖國、封城的政策,一直到現在我們看到滿多舒緩的跡象,但是這個舒緩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新的不均衡現象,這也是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探討的所得不均或是財富不均的挑戰。

另外一個則是全球化。這幾年很多人都在討論,到底全球化是不是已經結束了?我個人的看法是,沒有結束,只是我們會有一個全然不同於以往的全球化。

所以,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觀點重新檢視,特別是在疫情之後。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再思後疫情之全球化」。

一、三波全球化走勢

首先跟大家回顧一本大家可能不見得陌生的書,書名叫做

《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The World Is Flat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1 這其實是一本滿舊

的書。十六年前,2005年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Friedman 撰寫,非常暢銷,也被譯為多國的文字,書籍封面的副標很有趣,寫著「一部二十一世紀的簡史」。(詳圖1)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五年、第六年,他就出了這麼一本探討全球化現象的書。事實上,他所收集的資料是在二十世

紀末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一些現象。這本書裡面沒有記載的是在2005年以後出現非常多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我們看到全球的金融海嘯。這個金融海嘯直到現在約有十三年的時間,坦白講,全球的經濟還是呈現在一個疲軟的復甦當中。或許大家覺得景氣有復甦了,但是它的這個經濟現象和結構也已經不同於以往了。

(圖1)

這本書的摘要可以用一張圖表達,如下頁的圖2所示,這張圖表是我從網路上面擷取的,2 我在很多課程當中都會使用這張圖。我也鼓勵我的學生,如果你讀一本書最後能夠畫出一張圖做為摘要的話,你應該是讀通了!不過,讀Thomas Friedman的書並不難,因為它的結構性很強。在圖2,各位可以看到「The World Is Flat」這個字的上面,這本書其實談到了Globalization(全球化)幾個大的趨勢,在Globalization字樣的右邊有v1、

v2、v3這三版,現在大家可能叫做1.0、2.0、3.0的版本。

(圖2)

  v1 國家全球化

第一代是國家的全球化。回溯五百年前,大約在十五世紀的時候,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就已經開始展開全球的探索,這種探索的背後代表著當時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險。在那時期, 他們前往全世界各地去尋找新的機會,開拓新的資源。

  v2 企業全球化

第二代的全球化,是以公司為單位的。如果我們觀察現在世界上一些市值或產值超前的企業,很多市值破兆美元的這些公司,無論其資產規模或年營業額,幾乎可說是富可敵國,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尤其是,網際網路催化了企業的國際營運,使得企業成為最強勁的全球化推手。

  v3 個人全球化

第三代的全球化,它的走勢是來自於個人。特別是1990年代互聯網的興盛,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和機會。在過往只能在國家或是個別公司裡面的,現在一個人可能就可以闖天下了。透過網際網路連接全世界,將個人創意、市場機會與營運平台串接起來,個人都可以創造非常大量的財富。

以上扼要說明。我們就不多著墨在圖2上半部這個區塊。

二、推平世界十台推土機的其中三台

在圖2的下半部,總共有十台推土機,推平世界。今天我們只談其中三台,分別是第四台、第五台和第七台推土機。

  Outsourcing(業務外包)

第四台推土機Outsourcing和第七台推土機Insourcing是一個相對應的關係。第四台推土機Outsourcing(業務外包)就是隨著整個企業的經營,他們開始越來越走向專業化,把很多自己不擅長的業務外包給那些非常擅長的公司來處理。在這本書裡面的例子,就是UPS此類物流業者。隨著企業更繁複的運輸需求,這些企業可能擅長做半導體,但是他們不擅長做物流。這不成問題!因為可以把這些交給專業的來做。於是,他們就開始做業務外包的服務。

  Insourcing(專業承攬)

第七台推土機Insourcing是承接外包服務的專業承攬者,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內包的服務。有人把業務丟出來,一定會有人承接起來。如果規模大到一個地步的話,整個合作的網絡關係、還有它的生態系統就會建立起來,小至個別業務的專業化,大到如台積電改變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有趣的是,這個外包的業務呈現一個跨境的現象。最近大家如果關心電商,電子商務如果一旦跨境的時候,就會出現非常多新的挑戰。所謂的「境」,當然就是指「國境」。因為有很多的關稅,過往在國際貿易當中的工具就不再適用於一個新時代的商貿關係當中,其中涉及國家主權與近年高漲的民主主義意識形態。

回溯到1960年代,當共產主義迅速在二戰之後擴散到世界各地的時候,杜魯門總統提出「圍堵」政策。最近台海關係非常緊張,所以這幾年對於所謂「第一島鏈」、「第二島鏈」變成是全民的常識,已經不再是專家們所獨有的概念。在西方, 圍堵政策最主要的合作夥伴就是當初與西歐主要的工業化國家結盟所構成出來的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那東邊,很重要的盟友就包含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就是當初被稱為經濟奇蹟的亞洲四小龍,再加上在二戰期間跟美國作對的日本,這個環太平洋沿著中國的沿岸所發展出來這條圍堵的防線,它不僅僅是一條軍事的、政治的,或者是意識形態(就是好像是一個民主制度要去對抗共產主義的赤色擴散),它其實也涵蓋了產業的遷徙、經濟模式改變。所以,各位如果印象還深刻的話,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工廠當初就在新北市中和區,伴隨這些生產活動遷徙到亞洲來,當然也鞏固了這些國家帶動我們的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

如果你去看這四個經濟體(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香港和新加坡他們是以服務業為主,所以南韓和台灣真是很了不起,在台商大舉西進之前,四小龍的人口數約七千萬(即便納入香港跟新加坡),它供應了全世界數十億人的財貨需求,所以,非常非常了不起!一直到1978、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大陸瞬間進入國際雷達圖,用了三十年時間華麗轉身,成為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

  Off Shoring(離岸生產)

這兩者(第四台推土機Outsourci ng和第七台推土機Insourcing)結合所產生的大趨勢就是,跨國境的Offshoring(離岸生產),是第五台推土機。當然,有人離岸,就會有人在岸。在二戰之後,台灣的經濟奇蹟,除了我們自己的努力之外,其實有一個歷史的因緣,在這個地方促成了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經濟成就。Offshoring(離岸生產)意味著離開你的國家、海岸,到另外一個國家去生產,創造另外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與所得提升,為二十一世紀的不均衡雪上加霜。

三、又熱、又擠、又分裂的世界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Thomas Friedman除了寫《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之外,他後來又寫了《世界又熱、又平、又擠》,3 這本書與接下來我要和弟兄姊妹分享的有關。

在工業革命之後,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來,由於整個過度生產,一方面雖使得我們可以享有非常便宜的財貨,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面對來自於能源和資源過度消耗的挑戰。當然,從市場面來看,大家可以享有非常便宜的財貨消費,但是相對地,也刺激了人性內心的軟弱,可能我們有非常多的物質主義,有非常多的消費主義,也就在這些年大爆發。事實上,物質是不能夠滿足我們的,因為有一天你還是覺得很空虛的時候,或許你會想,到底要尋求什麼?另外一個層面就是,我們看到了

能源和資源的過度消耗,造成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過度。1994年的京都議定書,事實上並沒有產生太多約束性的效果,因為一直到11年之後才開始啟動,距今也不過是六、七年的時間。後面我們會看到一張圖,全球暖化的速度遠遠超過原本的預測,真可謂挑戰非常非常之大。

(圖3)

目前全世界另外一個挑戰,大致還是人口過多。有的國家(如先進的經濟體)不生孩子,由於醫藥發達進入高齡社會; 可是在另外一些國家卻面臨相反的挑戰―人口過多,不管是糧食供給、生存風險或公共衛生,都構成了各式各樣難解的系統問題。

面對全世界變化越來越快的情況,Thomas Friedman又寫了一本書《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 》 (Thank You  for Being Late: An Optimist’s Guide to Thriving in the Age of Accelerations)4 ,書名寫說,「Thank You for Being Late」Thomas Friedman看到,這個趨勢變化太快了!這些讓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轉變以及讓人來不及應變的挑戰,不斷地衝擊著人們的生活。從他的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如果這些變化可以晚一點來,讓人多一點時間因應的話,或許是一件好事。

(圖4)

從1776年到現在約有246年的時間,再經過4、5年之後我們要迎接工業革命250週年,到了2026年,我們不知該慶祝或者是我們該咒罵工業革命的250週年。工業革命有如兩刃劍,割開的布幕使祝福與咒詛一起推著人類歷史繼續蹣跚前行。

從第一個階段的工業革命到第二次的工業革命,大約花了120年;第二次的工業革命到第三次的工業革命(就是資訊革命),大約經過60年的時間;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現在,大概差不多30多年了。這些時間點不是很精確,不過大家可以看到, 我也曾經這樣形容,這個世界的末日似乎如同婦女們在生產過程中子宮收縮的這樣一個過程,如果從物理的概念可能叫做半衰期的趨勢,人們生活在這樣子的一個時間階段當中,這些變動令人感到非常不安。

《THAT USED TO BE US》

Thomas Friedman還寫了一本書,叫做《That Used to Be Us》(意指我們)或《That Used to Be US》(意指美國),5 書裡所敘述的這些現象都是我們今天所要面對非常嚴苛的挑戰。

在1776年,有另外一件重大的事情,就是美國獨立。200多年前,美國獨立當下那些開國元勛們,他們所嚮往和憧憬建立的新的國度、美好家園,走到今天,看起來已經是滿目瘡痍。在疫情嚴峻時,美國發生撕裂社會的不幸事件, 白人警察執法過當把一名黑人壓制在地窒息而亡的時候,一個訴求「Black Lives Matter」這樣很簡單的一句話,背後所隱含的憧憬,好像不是當年在種族隔離之後所嚮往的以賽亞書十一章1至9節所描寫的境界那般美好。令人遺憾的是,以基督信仰立國的美國社會,不僅沒有更往那個目標完成,甚至離那個目標更遙遠了。

(圖5)

四、工業化與全球化後的永續生存戰

2020、2021這兩年的疫情,當然又造成一個更大的全球化挑戰,這些都是我們要共同面對的。圖6是商業周刊1761期的封面。

無意多談iPhone,但還需用以引出更深刻之議題―「零碳生存戰」,這個主題非常精準地向我們談及,整個供應鏈上的廠商,尤其是台灣的廠商,在未來必須要因應整個碳排的挑戰。(圖6) 

永續生存戰:碳中和

接下來看圖7這張圖。前面也提到,本來這個大架構的線型圖是預期到2050年全球的溫度大概會比工業革命之前上升兩度。這裡面當然已經有非常多的挑戰了,大家都可以從各式各樣的方法當中看到。

可是這個「兩度」,現在已經被新的線型往前推到2040年了。特別是,過去這幾年它陡升的斜度遠遠超過大家的預期, 差不多已經到了七十多、八十度左右這樣陡升的一個溫度上升走向。各位可以看到,各種天災紛紛地到來,這是人類共同要面對的挑戰。

(圖7)6

所以,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呢?當然就是我們生產的方式要改變,同時我們消費的方式或者是在產銷過程中的運輸方式都要改變。這裡面的挑戰非常非常地複雜,從個人一直到國家每一個層面通通都必須要來因應這個永續的挑戰,這是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

五、共同富裕的制度挑戰

最近,中國大陸發生非常多經濟與社會牽動的問題,幾乎是每週一爆。不管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所闡揚的左派思想以分配為優先,或者是資本主義以創造為導向的右派思想,各有局限。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過去二十年締造了新的機會與挑戰。

圖8右邊這位馬化騰先生,率先響應習主席「共同富裕」的倡議。7 在「十三五」規劃要全面脫貧,而在「十二五」的時候要先讓部分人民富裕起來達到一個小康社會。表面上國家的數字都達成,可是從圖8背景底圖的照片可看出,中國其實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生活在貧窮當中。那些在沿海地區一級、二級或一線、二線的城市,當然都非常富裕,尤其是像互聯網時代這些勇於創新的企業家們,他們累積的財富令人難以想像。

(圖8)

馬雲比較不識相,馬化騰非常識相。但是,這些識相「富豪樂捐」的幕後,面對的問題依舊還是在經濟與社會制度上難解的種種困境。引發西方廣泛討論的「共同富裕」倡議,與近年中國大陸年輕人躺平與內捲的挑戰,交織出一幅世人過往陌生的圖像,不易辨識問題的本質,亦不易找到解決方案。但, 中國不是面臨這些挑戰的國家,呼應文首,2008年金融海嘯後迄今,待解的問題越來越錯綜複雜。

六、K型反轉所顯示加劇的不均衡復甦

我最近在不同場合和很多演講課程中都會引用圖9(見下頁)。這是2020年八月份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 的會長(兼執行長)Susanna Clarke提出來的,她在美國封城之後大約五個月的時間,提出了復甦線型呈現「K型」。8

圖9所示,淺灰色線的走勢(原圖是橘色線,請掃描QR code參照原圖)在疫情後不斷下行。她談到,包含旅遊航空業非常非常的辛苦,以及娛樂業因為沒有辦法群聚,還有旅館、餐飲業等都是如此。在美國或台灣,這些幾乎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經濟在大量衰退之後,到底能不能夠復甦呢?當然,在重創之後所有人都希望能夠復甦。台灣從2021年五月中疫情升溫後受到重創的行業擊落在這條現行走勢上。最近開始使用五倍券,政府的美意當然就是希望透過這些五倍券能夠振興在整個疫情當中受創非常深的這些服務業,效益則有待時間驗證。

(圖9)

當然,有另外一群人遭遇截然不同的際遇,可謂悲喜兩樣情。欣喜的這些廠商就是在疫情當中加速數位轉型的行業。比如,因為疫情,大家都必須要回家上班,大家都必須要回家上課,所以自2020年起消費者對筆電的需求在其他歐美市場上其實就已經很明顯看得出來,2021年五月中旬台灣疫情升級也看到這種需求,市面上幾乎都斷貨了。另外,比如軟體業,像Zoom這樣的公司,原本是一個沒沒無聞的新創事業,突然間變成一個市值極高能的上市公司,這就讓大家看到在這一波疫情

當中整個數位轉型加速地發展。以及,零售業也是她當時列舉其中的。

我要表達的是,在這個疫情之後「K型反轉」代表的是, 深灰色線(原圖是藍色線)和淺灰色線(原圖是橘色線,請掃描圖9的QR code參照原圖)它們之間的差距拉大了,行業的差別造成了在疫情之後的復甦出現不均衡的狀況,亦加深了競爭力不均的挑戰。

問題是這不僅僅是行業之間的差別,還有非常嚴苛的挑戰是來自於資源和機會的不均衡。如果你是一家不斷體察世局變遷、勇於投資創新的企業,即便在同一個行業裡面,數位程度高、永續投資到位,對於碳排的預備程度高的企業,在這個疫情之後會快速復甦,走這條深灰色(藍色)的線型;可是,如果沒有為這些未來需求預備好的話,很有可能就在整個分食大餅的過程中,本來可以擁有的市場佔有率,會被這些深灰色(藍色)線型的企業拿走。所以,復甦後的差距會更進一步地拉大,所得和財富這些也會加深這種不均衡的復甦現象。

最後一個需要討論的面向,當然就是制度。美國,自以為是民主、資本主義的代表,對應的就是,一個集權、社會主義的代表,中國。這當然是很簡化的二分法。我們現在都在尋求制度層面怎麼樣能夠找到一個好的方法,在國家的法規上面能夠幫助更多的事情朝向正面方向發展。但是很遺憾地,我們無法那麼地樂觀。

企業界他們運用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或營運模式,在這樣一個復甦的歷程當中,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生存條件。個人覺得,在這過程中考驗著領導人的領導力,也考驗著執行力。對於這個疫情之後,大家看到越來越多的國際間商務旅行開始恢復,更好的情況是,可能在觀光旅遊的部分也能夠有機會有一些開放。

過去台灣的工業總會曾經多次向總統建言,談到五缺的問題―就是缺水、電、工、地、人。但是樣樣缺的台灣,產業為什麼會蓬勃發展?上帝真的是非常祝福台灣!過去這幾年, 在全球的困境當中,台灣似乎在經濟上表現獨樹一格,有很多很棒的事情都發生在台灣。個人相信,這背後是上帝有特別一個心意要賜給台灣,是透過全球局勢的變動匯聚而成的。台灣現在不僅僅是缺水、電、工、地、人,還缺料、缺櫃(因為沒有貨櫃,整個全球供應鏈大亂,運輸成本大幅上揚。有位弟兄跟我說,他最近一個禮拜要花五百萬美金的空運成本運送他的產品到美國市場,原因是沒有貨櫃)以及缺疫苗。所以,從五缺到八缺,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非常非常嚴苛的。我們不能用台灣來看世界,台灣的美好並不代表世界都美好,世界上還有非常多的需要等著上帝透過我們這些被祝福的人能夠去祝福其他的人。

(圖10)

七、離岸生產到在岸生產的供應鏈變革

圖10是2012年德國推出工業4.0白皮書時的其中一個架構圖。因為是德國人畫的,所以沒有把美國放上來(德、美分歧又具舉足輕重的微妙伙伴關係)。圖10所指的現象,也就是圖2 Thomas Friedman的第五台推土機,叫做離岸生產(Offshoring)。

圖10上方有一道由左往右的弧形箭頭,是指歐洲把訂單下到亞洲工廠。所以,在二十世紀末了時,大家推估二十一世紀將會是亞洲世紀。其實這樣的推測是非常非常精準的,因為歐洲人或美國人把這些低廉或不想做的事,通通都丟到亞洲來。

當時由於亞洲人的勤奮以及所得條件比較偏低的情況之下,自然而然地,歐美就很樂意透過代工模式把這些離岸生產的訂單下給當初七千萬人的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隨後,中國改革開放後就變成十幾億的勞動力在這個區域,形成集中化的低成本生產模式。如果到後來中國大陸的整個投資環境越來越不理想並且勞動力開始往東協國家移動的時候,可能會有更多的勞動力加入,甚或把印度算進來,也就是全世界的三十億人口供應著七十七億人口所需要的財貨。

當然,若是把全球的地圖畫得更完整些,美國的箭頭是從東往西移動的。當訂單過來,這個地方―亞洲四小龍、東協各國和中國,陸續成為世界工廠,往全世界輸送他們所生產的低成本產品。但每個模式都有生命週期的局限,川普政府挑開了和中國的矛盾後,集中於中國的巨型工廠所代表的工業2.0至3.0的大量生產模式,挑動前述幾條敏感的神經,逐步朝向技術可行的區域型、分散式供應鏈與產銷活動移動。

2021年的聖誕節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相當悲慘的一個聖誕節,因為很有可能會買不到聖誕禮物。為什麼呢?前面說過, 因為「五缺」―缺水、電、工、地、人。前一陣子,中國大陸限電,背後的原因是缺煤。為了要解決碳排的問題,中國就限制煤礦的開採。中國大陸的電力供給,煤炭大約占有六、七成的貢獻,所以一旦沒有煤炭的話,電力就沒有了,這就是前陣子瞬間無預警大停電的原因。這些發展都造成全球供應鏈前所未見的挑戰。

有趣的是什麼呢?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從比較早期的分散式、少量多樣的生產,成本比較昂貴;後來走到了集中式、大量生產的亞洲工廠或中國工廠之後,全世界就開始享受非常低廉的財貨消費。

在這過程中,國內一些財經雜誌分別在2018、2019年紛紛報導短鏈或碎鏈的發展趨勢。9 可是,在這個德國工業4.0的報告裡面特別提到,過去這種Mass Production(大量生產)的運作模式,未來將會走到一個(對於製造業者來講其實是)夢寐以求的境界,就是Mass Customization(大量客製化),既具有大量生產的成本優勢,又能夠符合消費者多元的需求。以前一條生產線只能夠做同樣的一種產品,可是現在一條生產線可以做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產品。這個當然是人類在生產技術上不斷進步的結果。

前面提到,從Outsourcing(業務外包)到Insourcing(專業承攬),這裡面夾雜著第五台推土機―Offshoring(離岸生 產)的生產模式,它背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或產業的創新,所凸顯的更是社會問題與政治運作的新常態,因此最近出現非常非常多西方世界的憤怒。為什麼呢?因為造就了中國的經濟成長,她的國力變大了,結果突然好像有一個霸權出現了,各式各樣從軍事、政治方面,當然也夾雜著產業或是就業所得的許多困境,就更不用提永續這個共通的挑戰。

因此,文末我們將會談到「全球在地化」,要跟各位分享的是,全球化不會結束,只是她會用新的形式出現。

八、創造就業是創新的目標

圖11這張漫畫,個人非常喜歡。圖畫裡有四位經濟學家, 他們同坐在桌上,大家彼此商討著一些事情。

從左往右依次順序, 第一位是1776年寫《國富論》的Adam Smith(亞當‧史密斯)。前面已提過,1776年發生三件事情:其一是工業革命,其二是美國獨立,其三就是Adam Smith寫了《國富論》。

(圖11)

第二位是Karl Marx(卡爾‧馬克思),大家應該蠻痛恨他的,因為他寫了《資本論》(Das Kapital)。這部作品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同時也奠定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基礎,並且在二十世紀造成世紀的災難,一直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依舊有非常多的困境。那麼,修正之後的社會主義到底可不可行呢?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第三位是Joseph Schumpeter(約瑟夫‧熊彼得),他提出Creative Destruction(創造性破壞理論),是他在1934年的一篇文章談到的,創新會帶給舊結構的瓦解及新秩序的建立,成為創新理論的濫觴。

最後一位是供給學派的凱因斯。

這幅漫畫圖案滿好笑!不同時代的四位代表人物一同坐席,看到歪樓的銀行,看到殘破經濟秩序,但現實是大家都一籌莫展。我們要感謝主!基督徒的信心是建立在我們的主,祂依舊作王掌權。

除了熊彼得之外,更接近當今近代的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克萊頓‧克里斯坦森),他是摩門教徒,2020年已經過世了,他的理論叫做「顛覆式的創新」。有的翻譯稱為「破壞式創新」,這我個人比較不喜歡,因為破壞之後要建立新的秩序,但是顛覆完了以後會出現一個新的結構。個人非常欣賞他講的這句話:

「 Disruptive innovations create jobs, efficient innovations destroy them.」

(中譯:顛覆式創新創造就業,高效能創新摧毀就業)

整個創新的核心有很多面向,我們特別想要和大家一起來思想,如何創造就業。那些憤怒的年輕人,不管在哪一個國家,他們的憤怒是來自於他們的機會被剝奪,他們的資源被上一代或是其他國家的陌生人耗盡了,以至於這種不均衡的矛盾就在整個社會中蔓延開來。所以如果我們基督徒的企業家能夠靠著上帝的恩典,能以顛覆式創新創造就業機會。不僅如此, 今天我要和大家談的重點是Christensen教授後段所講的― efficient innovations(高效能創新),這其實也是台灣過去最擅長的。台灣企業最擅長的不是這種大開大闔的創新,而是跟著有一些人創新之後或已經驗證成功之後迅速地用低價成本的方式切入市場,這種創新在Christensen教授的觀點中認為,他們就是在破壞,是在摧毀這些就業。如果我們用一個比較長遠的時間來看這件事情,他講的話是對的。就是,短期的模仿策略的確創造了一些就業,但是長此以往這種惡性競爭並不利於長期的經濟發展。

九、疫情後的四重更新

接著,我想談談創新的啟示― 上帝於疫情後的四重更新。

  Re-set(重新啟動)

首先,上帝要重新啟動(Re-set)。感謝主!如同Christensen教授所講的,他對於創新的觀察,我相信或多或少受到他所讀的聖經影響。對於基督徒而言,我們要更多地邀請上帝在我們當中做偉大的事情。「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翰福音五章17節)我們相信疫情是上帝在人類歷史當中放下的一個安息,讓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暫停之後我們要重新啟動。重新啟動之後,到底要做什麼呢?坦白講大家都知道要創新,但是卻不知道要如何創新。但是,當我們在我們的不知道當中來尋求上帝,我們有一個機會可以超越我們的限制,能夠從上帝超自然的大能中得到啟示。在上帝要做的事情上,如果我們跟著去做的話,我們就不會局限在我們的有限和軟弱當中,我們能夠進到上帝的無限,能夠進到祂的剛強裡面。在重新啟動的時候,求神能夠賜給基督徒的企業家有更多的智慧,是從上頭來的智慧,並且我們重新啟動能夠為這個苦難的世界做更多的事情。

  Re-structuring(重新組合)

其次,Re-structuring(重新組合)。不管我們過去的成就有多麼輝煌,多麼了不起,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能夠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這個標竿就是上帝永恆的心意,也是在啟示錄裡,最後這個世界終結的時候,祂想要向我們顯現的榮耀。以賽亞書說,「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7節)不管從前的事是多麼了不起或者多麼地拿不出檯面、沒有辦法跟大家分享,這些我們都不用再去追想,我們的軟弱有主來擔待,那麼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新的結構中來做一些新的事情。

  Re-aligning(重新對齊)

再者,Re-aligning(重新對齊)。約書亞記裡描述,以色列百姓進入迦南之後,他們第一場仗打得莫名其妙,打勝利了。為什麼?他們用了一個非典型、非傳統的作戰方式,結果耶利哥城就倒塌了,於是他們得勝了。但是在這個得勝當中, 他們卻失落了,他們軟弱了,他們失敗了,他們拿了不該拿的,所以在那個當滅之物當中,上帝要祂們悔改,「以色列啊,你們中間有當滅的物,你們若不除掉,在仇敵面前必站立不住!」(約書亞記七章13節後段)他們沒有除掉這些當滅的物,緊接著第二場戰役―艾城之戰,他們打了敗仗,他們在 仇敵面前站立不住。

  Recharging(重新得力)

最後,重新得力(Re-charging)。祈求上帝幫助我們,在這個新的啟動之後,讓我們更多能夠對齊上帝,讓三位一體的聖靈在新的澆灌當中使我們重新得力。在末後的時候,祂要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參考約珥書二章28節)。求神讓我們能夠更深經歷聖靈的澆灌,讓祂的介入不僅僅讓我們得著想像力,也讓我們能夠得到執行力,讓我們能夠在這一個辛苦的世代當中能夠開創新局。

十、全球在地化的雙職事奉

前面我賣了一個關子,提到了「全球在地化」。Glocal這個字,可能絕大多數人沒有看過,其實這是一個複合字,就是Global再加上Local。

在下頁圖12的世界地圖裡,有兩個星星圖案。右邊的星星指的是台灣,左邊的星星則是以色列。如果我們站在台灣的立場來對齊上帝,我們也要去對齊以色列。更重要的是,求神把全球的思維放在我們所有的弟兄姊妹的腦海裡面,但如果我們

(圖12)

只有全球的思維,恐怕我們就會浮在半空中而不落地。除了需要「全球思維」之外,我們也要「在地服事」,所以,求神幫助我們能夠展開在地事奉。圖12還有兩個區塊,一個是加上底紋的區塊,另一個是白色的區塊。有底紋的區塊可能是屬於我們的事奉需求(福音宣教、牧養門訓),白色區塊則是屬於專業條件(人才、供應鏈)。

在疫情中,大家透過網際網路完成許多過去難以想像的事,包含今天的研討會我們沒有實體的聚會,但是我們並不會降低我們對上帝的熱情。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大量的RPG在進行,有大量的裝備在進行,透過全球網路可以觸及過去我們所不能觸及到的或是資源比較有限的所在。我們以前的服事都是在教會的服事範圍內,祝福教會周邊的人,但是上帝使用網路(雖然網路也有非常多負面的東西),上帝透過祂的兒女來使用這個網路成為祝福人的。所以,我們要發展「全球思維」與「在地事奉」的雙融生命(Thing Global & Serve Local),不管是在福音宣教的工場上,或者是在門訓、牧養的事工上,我們都可以有更大的格局。求神幫助我們,在我們所服事的這些事情上面都能夠做得更好。

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在這個板塊移動的過程中,求神賜給基督徒的企業家有移轉財富的恩膏。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更多地與這些窮人站在一起,與孤兒寡婦站在一起。你如果能夠透過上帝給你的啟示創造更多就業,你就是這些人的好鄰舍。不管是在歐洲、美洲、亞洲、非洲或是任何一個地方,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的窮乏人等著他的財務能夠改善,能夠得到更多祝福。可是,這不單是一個人的成全,有更多的祝福是來自於他在生命當中能夠真正認識上帝而得著改變。

求神幫助我們,在後疫情時代,我們所看到的全球化走到這一個結構裡面,讓我們不僅僅看到好像大工廠變小工廠,有很多網路、分散式的工廠被建立起來,我們更看到的是在這一些新工廠的框架底下,基督徒在這裡可以舖成福音和宣教的網絡以及牧養和門訓的網絡,求神賜給我們所需要的更多人才在這裡面。在供應鏈移動的過程當中,在結構改變的過程當中, 個人相信,上帝要把更多的資源交在基督徒的手中,來迎接祂的再來。感謝主!求神祝福我們!

(本文為「2021.10.30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英整理)

注釋                                                                                                                                                      

  • 1 Thomas Friedman,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ew York, NY,2005。
  • 2 資料來源:http://priyancapillay.weebly.com/blog/part-1-overview-the-world-is- flat-by-thomas-friedman
  • 3 Thomas Friedman,天下文化,2020/05/08。
  • 4 Thomas Friedman,Farrar Straus & Giroux,2016/11/22。
  • 5 Friedman, Thomas L./ Mandelbaum, Michael,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Digital original版,(5 September 2011)。
  • 6 資料來源: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 7 資料來源:香港經濟日報,2021/8/19。https://reurl.cc/AOOoNe。
  • 8 資 料 來 源 :https://www.uschamber.com/security/pandemic/what-the-k-shaped-recovery
  • 9 參考資料:天下雜誌643期,2018/3/14;商業周刊1655期,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