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看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作法/蕭家興
從聖經看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作法 [1]
前言
當今的教會有兩大使命,其一是廣傳福音、宣揚福音,其二是關懷社會、服務社會,實踐社會責任。1996年世界華人福音會議所提出的「經濟倫理與理財」研究報告,亦指出:生活在今日社會的基督徒,除了將對上帝的敬虔落實到每日的物質生活上,過簡樸生活外;也要學習掌握物質財富與信仰之間的平衡,做個好撒瑪利亞人,認同社會周遭的困境,樂於與有需要的鄰舍及落後的世界分享所擁有的物質。
而蒙主賜福帶領,並按主的教導正派經營、愛心管理的企業或公司,如何在生產投資與產品行銷過程中,開發無形資產,為公司創造商譽及形象價值下,參與教會的兩大使命,創造政府、企業與社會多贏局面,是企業經營者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的信仰實踐與決策的智慧。為在經濟上回應上帝所託付的管理責任,負起經濟倫理的社會責任,基督徒個人及所屬企業有責任去結合教會及社會的人力及財力資源,擬具事奉教會或服務社會的計畫,認領教會及社會中特殊的信仰及生活議題,在教會之內及教會周邊的社會做起,並擴大到超越國界之外的信仰團體。
聖經的教導
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彌迦書第6章8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二、作在弟兄中最小的身上
馬太福音第25章40節:「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三、存憐憫的心
約翰壹書第3章17節:「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憫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
基本理念
一、愛神、服事神、榮耀神
投資天國事業是企業經營者愛神,實踐神所託負的權柄與職責,是服事神、榮耀神的信仰行為。以基督為根基的公司,其企業經營者應以投資天國事業為最終目的,作為天國事業的經理人自居,故除了透過生產有益商品,滿足人的需要及榮耀神外,將企業投資利潤以感恩的心奉獻教會,作為福音事工的資源外,將企業盈餘回饋社會,在職場中實踐社會福音,為主發光,榮耀上帝。
二、愛人、愛鄰舍
做一個好撒馬利亞人,供應鄰舍需要,實踐「愛你的鄰舍如同愛你自己」的愛人、益人,造就人功課,是企業行善愛人、益人、造就人而榮耀神的行為。也是企業服務人群、回饋社區、關懷社會的原動力。
三、愛社會、愛環境
企業的利潤是「取之於社會」,故應「用之於社會」。透過社會關懷、社會服務改善社會群體關係,愛惜土地等行為來實踐社會責任,是企業無可推諉的責任。在社群方面,要建立正常化的社區社群關係的互動機制,以彰顯社群間公義的盟約關係。在環境上要在企業決策中導入綠色會計系統或環境管理會計系統,關注生態效益的持續。
四、作社會的光與鹽
企業要培育、造就、支持與組織具有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才及機構,開拓關懷社會弱勢族群及服務社會的行動,實踐社會公義,並作為維護與管理社區生態環境之核心團隊。
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目標與任務
一、企業責任
(一)生產有益人類社會的產品,讓員工引以為傲。
(二)消弭任何形式的歧視及強迫不人道的勞動,塑造不剝削員工、不應酬的企業文化。
(三)以愛心照顧企業員工、造福員工,保障員工權益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
(四)以愛心關懷與企業有淵源的經銷廠商及消費者的生活需要,關心客戶及股東權益。
二、社會責任
(一)彰顯良善的人性,協助基督徒從聖經信仰角度學習如何關懷社會,做個好撒馬利亞人。
(二)尋找解決弱勢者的真正需要的途徑,幫助窮人自力更生,確保窮人、經濟弱勢者、社會地位卑微者、社會邊緣人、失依的婦孺及老人、失業者的健康,有尊嚴地生存及生活的基本需要。
(三)本持「均平」的理念,以平等教育為手段,透過公正平台與管道,督促政府實施社會資源重分配政策,解決社會大眾的基本需要。
三、環境責任
(一)以愛心關懷與企業有淵源的環境需要,本持永續經營及生態理念,尊重土地的需要與權利,重視環保,強化環境管理系統,不破壞生態環境。
(二)以愛心關懷與企業有淵源的社區需要與尊嚴,改善社區生活品質,注重在地文化,與社區共存共榮,透過社區參與增進社區互信,獲得當地社區居民的認同,讓社區居民表達觀點,參與企業決策及政府政策之釐定與改正。
四、教育責任
(一)協商神學院或大學院校開設經濟倫理或企業社會責任等相關課程及研究。
(二)協助地方教會透過主日學教育,讓基督徒體認及實踐聖經經濟倫理的生活。
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作法
一、成立或資助非營利組織或社區民間組織、地方教會,學校及機構組織等聘請專家經營管理,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貧困救助、醫療、教育、社區營造和環境保護工作。
二、投資社會生產事業,創造就業機會,幫助窮人自力更生,縮短社會貧富差距。
三、成為公共政策的監督者,剖析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等社會制度的改善之道,導正不良的經濟結構、體制及政策。
四、成為非法、違法、不正派經營企業及不當投資理財行為的評鑑者,指正愚妄無知的錯誤投資,挖掘不義的企業組織,降低不良企業對社會投資者的危害,避免拖累社會資源,成為社會的負擔。
五、參與社會慈善及公益事業、慈善基金會慈善捐款。
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工作事項
本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之原則,透過在地教會或社區民間組織自行雇工購料辦理以下工作事項:
一、企業永續經營
(一)透過公正評鑑、學術研究、監督法令執行或其他方式,防止不良企業不負責任的商業行為。
(二)經由教育、宣導教導社會大眾正確投資永續經營之企業。
二、社會永續發展
(一)永續就業:輔助地方教會雇工購料辦理社區清潔、社區獨居老人供膳。
(二)永續社會:重大經濟事件追踪與探討。
(三)致力社會教育、生態保育、環境保護、環境衛生等環境教育工作之推動,培訓社會教育、環境教育有關志工團隊及職(專)業訓練。
(四)推展社會福利化、社會服務活動,重點辦理社會公益慈善事業。
三、環境永續發展
(一)健康生活社區監測
針對企業、工廠或重點工業所在地,協助地方長期監測水質及空氣等地區自然環境。
(二)人工濕地及生態環境保育
配合社區廢(污)水處理、路面逕流、調洪滯流、景觀休憩和生態復育發展諸如:埤塘、調節池、沉砂池、水田、魚塭、路旁窪地等人工濕地,包括水質處理型人工濕地、庭園景觀型人工濕地,以增闢生物覓食、棲息和繁衍空間,擴大土地的透水性,調節水量補助地下水,污染物之沉澱、過濾與涵容淨化。惟需注意放流水循環迴流設計及養殖食蚊魚(大肚魚、三星鬥魚或蓋斑鬥魚)。
四、社區永續經營
針對企業或工廠所在社區,依據地方文化及景觀特色、民眾生活需要等特殊條件,結合社區民眾及社區組織共同進行社區環境空間改造及綠美化之規劃與執行,俾提升地方生活環境品質,創造多元的文化空間,建立以人性、文化、自然為軸的生活環境,展現地方特色與人文風情。
(一)協助社區民間組織自主策訂社區發展計畫,參與社區營造工作,贊助社區辦理教育、藝術、文化及休閒活動,建立社區生活共同體。
(二)扶植窮困地區的教會在社區有能力去服務當地貧民,幫助及救助急難者。
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贊助工作、意旨及對象表
贊助類別 | 意旨 | 對象 |
永續社會 | 社區弱勢族群關懷:基本生活需要、教育及醫療補助、特殊需要福利服務、相關志工訓練。 | 地方教會、教會機構、民間社會福利或社會工作機構(管理委員會、發展協會或基金會) |
永續環境 | 社區自然環境關懷:生態、植栽綠美化、衛生及健康、環境監測、環保及資源回收、相關志工訓練。 | 社區管理委員會、社區民間組織、地方教會、教會機構、環保社區發展協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 |
永續社區 | 社區生活環境改善:社際關係活絡、相關志工訓練、文物古蹟保存、社區維生設施改善、社區安全管理、生活文化之提升。 | 社區發展協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社區民間組織、民間文史工作組織、教會及其機構 |
研究、評鑑與教育 | 經濟倫理及生態倫理之研究、公共監督與評鑑 | 神學院、大學、社會學術機構、公正團體 |
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之工作步驟
一、企業自主辦理,或選定一個教會或民間機構做為受託,與之簽定策略聯盟,明訂夥伴關係之權利、義務及責任之起始與終止。金援機構為企業,執行機構為教會或民間機構,但企業得隨時終止辦理本項計畫。
二、由企業的董事會通過受託機構所擬「企業委由民間機構實踐社會責任之工作計畫」,並釐定每年稅後純益提撥一定比例委由民間機構依所定計畫辦理。
三、企業或受託機構訂頒「教會及民間機構參與企業營造永續社會與社區環境計畫之遴選辦法」及申請表格。包括:每年計畫辦理案件數、申請資格、計畫案評選原則、評選委員會之組成、計畫執行督導及考核。
四、每年一月公告遴選由地方教會、教會機構及社區民間組織所提的申請書,並審定經費。
五、企業或受託機構與申請機構辦理簽約、請款與核撥等手續。
六、企業或受託機構執行進度查核。
七、期末成果發表及結集出版
八、經費結算與計畫結案。
九、受託機構每年需擬具工作計畫及前年計畫之結案報告,向資助之企業董事會提出報告。
結語
社區與企業本是夥伴關係,企業提供就業機會,社群供應勞動力,社區提供生產環境。企業運用公司盈餘款,透過經費贊助之方式,協助地方或社區自主提出強化社區或地方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地等互動關係,從事社會救助、生態環境保育及社區生活及生產環境改善等事工,係實質打造企業,關懷所在地方與社區之居民及其生活、生產環境,改善社區人際關係及社區環境,為企業實踐社會責任,促進永續企業、永續社會、永續環境與永續社區的具體作為。
[1]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