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產業要加油/蕭家興

傳統文化產業要加油 [1]

因教學的關係,對擁有傳統文化產業特色的社區,總會特別加以留意,並在週休的日子,攜家帶眷一面旅遊,一面觀察其文化產業在社區的生命力。遊走在這些具有傳統文化產業的社區,總是很敬佩社區裡自動自發、無怨無悔付出心力的社區組織及熱心人士,當然也為其永續經營的困境而憂心不已。

先民遺留不少文化產業

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為台灣留下很多傳統農業文化,像美濃種植菸草的菸樓文化、農田灌溉的水圳文化及桃園台地的埤潭文化、苗栗苑里的藺草編織及台中大甲的草蓆編織文化等。到60、70年代,「家庭就是工廠」的代工時期,台灣更有很多極具趣味的國際代工,也為台灣賺了不少外匯的文化產業,像苗栗后里的薩克斯風樂器製造,台北泰山的芭比娃娃代工、彰化和美的紡織及洋傘文化等均屬之。

不過,走動在這些傳統文化產業的社區,感受仍然有別。像新竹尖石鄉泰雅部落致力傳統服飾編織工藝的保存,但原住民平日生活已少有穿載所編織的服飾了。像木屐的故鄉蘇澳白米社區,木屐產業的加值顯然已過高,價格已超出生活消費水準,只能提供買回去當紀念品。像鶯歌陶瓷的故鄉,雖然假日陶瓷街人山人海,但很多陶瓷製品已是中國大陸製造的傾銷品了。而泰山雖然是代工芭比娃娃的故鄉,近年來也致力於娃娃文化藝術創作,但本質上仍屬於懷念甜蜜歷史記憶的文化館藏罷了。

又代工又演奏的社區

真正讓人心怡的,應該要像國際樂器代工薩克斯風的故鄉苗栗后里,一方面是台灣最密集的銅管樂器製造工廠集中地,也是全球重要樂器的代工重鎮,一方面卻能將薩克斯風的吹奏風氣在社區生根,成為社區居民生活的一部份,全鎮民眾包括家庭主婦、三五好友流行聚集在一起作伙吹奏薩克斯風蔚為風氣,成為吹奏西洋樂器的音樂之鄉。

文化産業政策要穩定

傳統文化產業具有地方性,要提振台灣傳統文化創意產業,政府部門不能光喊口號作秀,除了要鼓勵有創意、有才華的藝術工作者建立經營與管理團隊,投資成立創意設計公司,將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外,關係地方文化產業正常發展的「社區營造條例」及「社區自立營造購工購料原則」有必要加緊腳步予以法制化,政策計畫也不能因內閣更迭頻繁而一變再變,如此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民間經營業者才能持續發展。

其次,傳統文化產業具有生活性,但觀察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編織等文化產業,往往還停留在製造流程還原與作為文化樣板的階段。遇節慶活動或許盛裝穿戴一天,日常生活則少有人穿著。而諸如成衣服飾、陶瓷等日常生活用品等台灣傳統產業,大部分已到大陸設廠,粗糙的工業化商品反傾銷台灣多時,所謂台灣傳統產業早已名不符實。

靠年少手藝可維持生計

聖經記載使徒保羅到哥林多時,投奔以製帳棚為業的亞居拉,「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使徒行傳18章3節),如此,保羅既沒有丟棄他年少所學製造帳棚的手藝,更可經濟獨立地到神引領他去的地方傳福音。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同時,不能放棄世代以來人民生計賴以維繫的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產業的振興,需要為在地人創造自己喜歡的品牌,需要專業的創意設計與藝術包裝,需要商家異業結合與行銷通路,更需要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面對全球化均質浪潮,傳統文化產業是台灣人的識別密碼,是故,經營者的經營模式、使用者的生活型態及施政者獎勵與培訓等推動方法,都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且要效法保羅「同住作工」,才能為台灣的傳統文化產業延續經濟及文化命脈。

[1] 本文刊於2006.11.23基督教論壇報第2679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