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臺灣絕對貧窮、近貧的服事現況/林美專
面對臺灣絕對貧窮、近貧的服事現況
林美專
伊甸基金會高屏島區區長
我曾經計算過,自己一個月在食、衣、樂等需求的花費上,不到臺幣三千元,對金大哥所提到的GDP,我應該是沒有貢獻的。基本上,我是一個簡樸生活的倡議者,一天吃兩餐,原因是五十一歲,新陳代謝慢了。在可控制下我不吹冷氣,包含在一般公路上開車時也是一樣,原因之一是社會工作者在前線參與九二一或八八的救災,或幫助弱勢家庭等現場服務是沒有冷氣的。其次是流汗促進新陳代謝,降低感冒率,尤其是我不上妝(節省時間、金錢,同時亦不覺得有必要),所以,大量流汗不致造成困擾。再者,現代的布料品質佳,不易破損,而我體重從年輕到中年沒有太多改變,穿不破的衣服加上二手衣,已經夠多。因此,從上述的生活習慣,我基本生活上的花用是少的,而我也一直認為我很富有。
對臺北我還算熟悉,在臺北讀書、工作合計十五年。我曾經住過大直、內湖,並且因上帝的恩典,曾經在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政治作戰學校對面,以一百四十萬元(其中一百三十萬元貸款)買了七樓頂樓四十二坪很棒的房子。1995年上帝興起環境,在董事會的祝福下返鄉,在高雄成立伊甸基金會南區服務處,所以我賣了新北投的房子,協助公婆買了臺南店面的房子,回高雄租屋。父親曾與我有一段對話:「妳不化妝,也不治裝,怎麼賣了臺北的房子,沒有錢回高雄買房子,卻要租房子。」我回答:「雖然房子不在自己名下,但我在外面的時間多,在家裡的時間少,回家時多數的時間眼睛也閉著,所以房子是不是我的,好像也不是頂重要的。況且,在信仰裡,爸爸,您知道我做的是對的決定。」從此以後,父親不再提起房子的事。感謝主,到底什麼是富?什麼是貧?我相信認識基督的我們,應該都已經有了答案。
我是在1987年元月到伊甸基金會(以下簡稱伊甸)報到的,至今屆滿二十六年。伊甸基金會的使命宗旨是「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福音、福利)、領人歸主」。伊甸基金會的組織結構將臺灣分成七區、六處、一院。「區」以直接服務為主,例如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的早期療育、身心障礙者的課後照顧、身心障礙者的職業輔導與評量、職業訓練、就業服務、日間照顧、長期照顧與臨終關懷等多元多層的服務;同時,亦有間接的服務,例如參與修法立法、社會教育與宣導等。目前我負責的「高屏島區」,其中包含高雄市、屏東縣,及金門、馬祖、澎湖等外島。「院」即雙福學院,主要成員為牧者同工。基於篇幅的緣故,省略「處」的介紹,邀請弟兄姊妹們參考伊甸的官網,更多認識伊甸的組織規畫及服務,彼此可以有更多的聯結。
圖一 區域治理
伊甸聯結社區教會
關於本文的主題:面對臺灣絕對貧窮、近貧的服事狀況,伊甸如何面對呢?三年前,我心中形成一個架構,在多次的口頭分享後,回應高雄牧者的提醒,試著將它形諸於文字,並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此模式的策略概念之一,即為杜明翰杜哥所提到的,我們(我的理解是主裡的肢體)需要更多的合作;屬主兒女的我們,的確要更多的聯結。
本模式的主要概念是,肢體聯絡得宜,以上帝的話(真理)管理這地與這地的百姓,使萬人離棄偶像、認罪悔改、歸向三一真上帝,領受上帝豐富的供應。上圖的概念可分兩部分說明如下:
模式的下半段:CNPO1聯結社區教會,提供雙福給社區中的弱勢家庭,雙方合作的理念、知識、技巧及成效,由隱性的經驗經由知識管理成顯性的KNOW HOW,並將KNOW HOW輸送至神學院。神學生於實習或牧會後,將此KNOW HOW繼續運用於社區的眾教會與CNPO的聯結與合作(合作模式詳參圖二),而形成一持續性合作,更新知識與果效的良性循環。
模式的上半段:以伊甸為例說明。伊甸以「領人歸主」為組織的最終目標,故與教會目標相同。伊甸擁有豐富的社會工作、教育及福利產業等人力資產,有能力提出符合政府要求及需要的社區(包含教會弟兄姊妹及教會所處社區)弱勢者的福利服務計畫。同時,在取得事務官、政務官及民意代表(亦為掌握與分配預算的系統)對該計畫的理解、認同與支持下,在執行層面上聯結地方眾教會提供雙福服務(參模式下半段的說明)。
伊甸創辦人杏林子劉俠,在滿六十歲的記者會中語重心長地分享:「在美門的門口、在羊門的門口,有那些瞎眼的、瘸腿的,到底教會的責任在哪裡?我們教會有沒有把門打開,讓這些人可以進來?」我相信每一個教會都願意接待社區中有需要的弱勢家庭;但問題是教會是否有足夠的供應能力?若是教會有供應的能力,怎麼還會有貧窮的人呢?因此,幫助教會擁有供應能力,就成為此模式的核心概念。
CNPO與教會的合作模式
以與CNPO的「關係」及教會的「能量」組合成四個合作等級,來看CNPO與教會的合作模式。以伊甸與眾教會的合作為例。
圖二 CNPO與教會的合作模式
A級是教會能量強,與伊甸關係緊密。雙方可於年度計畫中事先協調隔年合作的事工。事工類型可從單純的節慶配搭,探訪CNPO在社區所服務的弱勢家庭,到有計畫地移轉CNPO與政府合作的法定服務方案給教會(附設的社區發展協會)。
B級是教會能量強,與伊甸關係尚未聯結。任一方主動聯結,即可轉型為A級。
C級是教會能量弱,與伊甸關係緊密。可透過「支持性服務」培力教會。
D級是教會能量弱,與伊甸關係尚未聯結。任一方主動聯結,即可轉型為C級。
伊甸與長老教會高雄中會甲仙教會的合作
以圖三伊甸高屏島區與眾教會合作的現況中,與A級1的長老教會高雄中會甲仙教會之合作關係為例。
甲仙位於高雄市的偏遠山區,工作機會少,青壯年人口外移嚴重,中低收入戶居多。當地的私立幼兒園紛紛關閉,原甲仙長老教會附設幼兒園亦不例外,當地僅存甲仙國小附設幼兒
圖三 伊甸基金會高屏島區與眾教會合作的現況
園,而其學生容量為三十人。這個幼兒園不含二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此尚有近一百名需接受學前教育的幼兒無校可讀。甲仙教會聚會人數一直無法增長,老牧師退休後亦無適當牧者於當地接棒牧養羊群。
感謝神!在莫拉克風災後,伊甸與長老教會高雄中會及甲仙教會有很好的合作關係,因此簽訂長期合作契約。長老教會無償提供教會原附設幼兒園的場地給伊甸,並由伊甸募資修復該幼兒園場地後,成立「伊甸雙福幼兒園」。未來,除提供幼兒早期教育外,同時可規畫中低收入戶家庭的脫貧計畫。王建煊院長有提到,政府有時有很好的政策,但可惜有的政策是在辦公室裡構思的(未知民情);所以,就本案而言,馬總統或許也沒有想到,「五歲免學費」的政策,前提是幼兒所居住的地方要有足夠的學前資源,否則就造成幼兒雙重權益的受損。
更重要的是,由於教會與伊甸合作成立幼兒園,社區的民眾因而走進教會,兒童及家長除接受伊甸的教育與福利之協助外,更有機會聽到福音。大家可以想像這是何等美好的畫面:甲仙教會的牧者偕同伊甸的老師與社工,探訪、關懷社區的家庭,而這些弱勢家庭的幼兒,週一至週五在教會附設的幼兒園接受教育,週日時,家長帶著幼兒參加主日學、聚會與愛宴。我要迫不及待地說,上帝的心意是透過所容許發生的(八八)災難,藉著上帝兒女在主裡的聯結,祂要領百姓歸回。因此,我們要宣告甲仙區全區歸主,並要擴展至旗山九區,使大山小山都要拍掌,歡呼主的憐憫與慈愛。
未來可合作案例─高雄平地原住民
再舉一未來可合作的案例說明。莫拉克風災前高雄市平地原住民約有五、六千人,災後高雄市平地原住民高達兩、三萬人。原住民中有80%到95%是基督徒或天主教徒;但原住民離開山上到平地後,不到5%的弟兄姊妹回到教會。此外,許多家庭有缺乏工作機會、貧窮、物質濫用、身心障礙等困難。
就以上案例,運用「區域治理模式」的實務操作,簡要說明如下。首先,伊甸可培訓聖光神學院、玉山神學院、臺灣神學院、原住民大專青年中心的原住民神學生及大專青年,編製原住民家戶普查問卷及執行調查。第二,聯結高雄平地原民教會(約五十六間)提供場地供就近普查之用。第三,由高雄原民會編列普查執行預算。以上的成效至少有四點:第一,平地原民教會藉此掌握弟兄姊妹的居住地與名單,以供未來持續關心、牧養之用。第二,高雄市原民會藉此普查結果,規畫平地原民短、中、長期的施政計畫。第三,未來由伊甸或其他CNPO協同眾原民教會執行服務計畫。第四,藉此培育原民大專青年(服務自己族人的)能力與創造就業(牧養)機會。
我知道有的教會主張不用政府的預算。我的想法是,政府的預算是人民納稅所繳的錢,基督徒不提出優質的弱勢者服務計畫,把錢拿來用在上帝的國度,則那些錢就鐵定用在別的地方。這樣的觀點是不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可以再思考。
伊甸與屏東枋寮信義會的合作
C級3枋寮信義會是伊甸培力的對象之一,陳立澤傳道在2012年伊甸在屏東所舉辦的「第一屆雙福研討會」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枋寮信義會走進社區的原因。這是因為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伊甸承接了內政部的「枋寮重建中心」專案。
伊甸的社工人員發現村莊裡的長輩,每天坐在家門口,雙眼空洞地望著來來往往的車輛,生命毫無動力與盼望,因此,聯結教會參與關心。在農村,有許多廟宇,是民眾傳統的信仰中心,所以當牧師、傳道人進到社區,大部分的民眾會投以異樣的眼光。但透過教會與伊甸各種合作策略,從起初,陳立澤傳道被一位獨居長輩阿造爺爺以掃帚趕出去,到現在阿造爺爺很積極的參加長輩團體,而且,每個星期天早上,都期待著教會的福音車來載他去參加主日禮拜。
現在,立澤傳道最常聽到阿造爺爺對他說的話是:「我為你祈禱」。立澤傳道表示,枋寮信義會人數不到三十人,很難有多餘的人力去做社區工作;然而,因為與伊甸有了合作關係,就參與了由伊甸成立的「枋佳雙福資源平臺」,當地的八個教會與伊甸每月聚會,在此資源平臺中彼此分享。例如伊甸獲得某廠商贊助醬油一千瓶、米二百包等等,就透過平臺分享給教會(支持社區或教會中有需要的家庭)。有時候,伊甸在當地要舉辦大型活動,但伊甸當地的同工不足,此時眾教會就共同參與提供協助,許多的大型活動就得以舉行。立澤傳道又說,透過與伊甸及雙福夥伴的合作,讓枋寮信義會有很多的收穫,也結識了很多鄰近的教會,(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結識了許多鄰近的教會」是什麼意思?就表示我們教會在社區中彼此是不相往來的。)也常常受惠於各個教會。所以社區關懷的活動有各種不同的需求面向,每個教會的恩賜不一樣,我們應該要在一起,「一起」的意思,是要見證聖經所說的「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是連於元首耶穌基督的肢體,我們是在同一個「教會」裡,透過彼此的幫補合作,共同完成主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所以,立澤傳道說:「平臺夥伴聚集,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服務成果。」
肢體間彼此聯結
透過前述所舉三個案例,在共同生活區域裡的CNPO與眾教會,可以盤點彼此的狀態,並依據起點級數擴張上帝國,並擴大肢體間的聯結。
圖四 盤點CNPO與教會的關係與能量
2010年伊甸聯結澎湖縣眾教會,協助政府普查全縣(有一市五鄉九十七個村里)零至六歲兒童是否有疑似發展遲緩;之後,澎湖縣政府委託伊甸成立「澎湖縣托育資源中心」,因此,伊甸繼續聯結澎湖眾教會,服務澎湖縣所有零到六歲的孩子及他們的家庭。
「有關係,沒關係;沒關係,有關係;全靠關係」。在進駐澎湖前,我與澎湖眾教會未曾謀面,但透過與當時澎湖聯禱會的主席浸信會吳文宗牧師的接洽,蒙其接納與引介,促成極美好的主裡同工關係。伊甸掌握並參與區域內聯合性或跨宗派的團契,
圖五 肢體間彼此聯結
形成區域聯結的第一步,然後伊甸高屏島區依據各事工主管主責區域,由單位主任協同伊甸雙福學院牧者同工參與之。區域肢體從不認識到認識,聆聽與分享彼此的觀點,從不往來到願意往來與合作。合作初期的磨合、學習調整、彼此包容、認識彼此的優點,我相信這個過程是必要和重要的。我們也透過此學習,才有機會見證主的愛真的在我們中間。
圖六 建立關係彼此聯結
儲備雙福人才
透過伊甸的主管同工積極參與區域的聯禱會,分享CNPO與眾教會如何合作,同時,邀請牧者鼓勵教會的年輕人未來投入社會工作、教育等等領域,為CNPO建置雙福人才。
伊甸現階段全臺有一百二十七個事工單位,八十幾個服務據點,兩千多名的專職同工,都市、農村、山上、海邊及離島,都有伊甸的服務據點及同工服務的腳蹤。臺灣基督徒的人口比例,全齡層約有10%。伊甸有許多同工尚未信主,但因為伊甸的服務宗旨、晨更的堅守、奉主名聚集的會議、退修會等等,上帝將得救的人持續地加給我們。
圖七 儲備雙福人才
高屏島區的直接服務同工約有兩百位,2012年有五十位決志信主,高屏島區信主同工比例達58%,其中,關鍵因素之一為「關懷牧者制度的建構」。伊甸在高屏島區只要成立一個新的服務據點,就在據點附近尋找既有的教會,拜訪牧長並分享伊甸的組織宗旨、區域治理的模式,同時,邀請牧者成為伊甸的關懷牧師。在高屏島區,除了伊甸雙福學院有兩位牧者同工之外,當地有約四十位牧者成為伊甸的關懷牧師,配搭晨更的帶領、同工及弱勢家庭的關懷探訪、節慶活動共同辦理、退修會講員等等服事。
然而,伊甸仍需要更多成熟的基督徒加入服事的行列,我相信其他的CNPO也是一樣,因此,有計畫地栽培雙福人才成為CNPO的專職同工,是刻不容緩的事。撒種、澆灌、收割均需要工人,尤其是預備好的、成熟的工人。
我們身邊常有需要幫助的人
1994年,上帝容許我的孩子生病,在臺北的一家教學醫院住了六天,我也在醫院陪伴孩子六天。病房裡有其他的小朋友,其中有個小朋友五歲,罹患腹腔惡性腫瘤,在那六天當中,我看到的照顧者不是母親,而是阿公阿嬤。阿公阿嬤照顧得非常的辛苦,因為孩子醒著的時候居多,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哭,又擔心影響同病房的病人,所以照顧者的壓力非常大。當孩子哭的時候,阿公就打她、罵她(說:早知道就不要救妳,把妳摔死算了)。後來,我透過一些私人的關係,調到孩子的病歷,也探詢到一些訊息,知道孩子在開刀過程中,不知什麼原因造成腦部缺氧,到普通病房後,起初是媽媽照顧,媽媽連續照顧十一天,日夜無休沒有替手,崩潰而離家出走。媽媽離家後,由爸爸照顧孩子,結果因為請假次數過多,被老闆辭退。此後,這個家的經濟狀況由中收入到低收入,政府和醫院的社工室才開始介入(因為繳不出醫藥費)。
當時我看到孩子的狀況是,鼻胃管餵食、手腳攣縮,在那六天當中,沒有人為孩子滋潤嘴唇、清潔口腔,嘴唇因而乾裂成一塊一塊的。孩子出了開刀房後沒多久,主治醫師被調走,病歷也遺失,在重建的病歷中有一句話:物理治療師來為孩子物理治療,但孩子在睡覺。簽了名,之後,就沒有後續物理治療計畫的執行。透過這個案例,我自己有很深的反省,1987年我進入伊甸工作,伊甸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倡議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這也就是王建煊院長說的,伊甸與政府的關係有時候還滿緊張、滿差的原因,因為伊甸有為弱勢正義倡議的角色與作為。另外,成人身心障礙者的職業訓練、就業輔導與諮商服務是當時的重點服務。在服務成人身心障礙者的過程中發現,身心障礙者的自我形象低落,有些人像刺蝟一樣。如果這個孩子從小別人對待她的方式是辱罵、漠視需求、認為是業障的結果等等,這個孩子長大後,怎麼可能有好的自我形象呢?
那一刻,我打了電話給當時候的執行長陳俊良陳哥,分享我在醫院所看見的及我的反省。伊甸為成年的身心障礙者提供許多服務,但似乎忘了有一群小小孩及他們的父母親。新生兒的父母親沒有人陪伴,指導他們如何教養身心障礙的孩子,這個家是非常辛苦的,伊甸可以為他們做什麼呢?因此,伊甸開始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服務。1994年至今,伊甸在臺灣的十二個縣市,成立了二十六個服務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的據點,分布在城市、農村、山上、海邊及離島,期盼不因城鄉差異而漏接任何一個需要服務的孩子及家長。
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富與貧,透過分享「區域治理」模式,眾教會與CNPO的緊密聯結、互補提供雙福(福利與福音),期待透過短暫的福利滿足,分享福音永恆的祝福。肉體、福利是看得見的,但它會過去,九二一、八八災難在頃刻間把我們畢生的積蓄、看得見財產化為烏有,那我們怎樣幫助人得著不朽壞的、永恆的東西?我們要透過讓人因著要得著次好的「福利」,來得著那上好的「福音」,不單得到今生的滿足,更能夠得到永生的富足。
因此,透過CNPO與地方眾教會的合作,社區的弱勢者從教會得到供應,從作為偶像的奴隸,到成為上帝國的兒女。期盼主內肢體彼此合作、互補、共榮,與主同工贏回臺灣這塊土地,與這塊土地上的百姓。
注釋
1 CNPO指以基督信仰為基礎所設立的非營利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