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金融海嘯系列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周學信(聖光神學院院長)‧林淑芬譯(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創造的善是為了人類整體。因此,基督宗教的經濟學不該建立在當代經濟理論的尺度之上,而是應該建立在所有人都有份於世界的諸善之上。
全球經濟危機不只對債權人、借貸者和消費者造成緊縮的壓力,對教會和教會領袖而言,也是關鍵的時刻。問題的嚴重程度要求我們賦予高度的反思與回應。教會必須 清楚地分辨,在選擇敬拜主耶穌上帝、形成所謂的教會群體、活在耶稣死亡和復活的光照下、活出基督門徒的樣式,以及對聖靈的更新滿懷信心等之間的根本差異。 資本主義是支配全球的意識型態,因此,教會有必要針對資本主義發展出強而有力的神學回應。此一神學回應必須充份理解,積極創造財富所產生之不證自明的利 益,及藉以導向關係性與社會性的健全之結構和管理創新的必要,好為窮人爭取公義與機會。
基督徒應該認真地面對這次經濟危機並且深思,基督徒如何理解所身處的經濟風暴,而這種理解又是意味著什麼?目前的經濟危機顯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並非是萬無 一失的。市場的失敗應該至少可以讓那些安心自在地相信自由市場體系的基督徒們,停下來想一想。經濟不只是金融的現實,更是道德的現實。人類在做出經濟抉 擇,參與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道德自我,而我們也都參與其中。市場力量即使擴及了大規模的層面,最終乃是人類行為的作用;既敗壞又盲目的人類, 使市場得以產生,而市場也正好反映了這種敗壞。
※ 資本主義內在的本性
就某種程度來說,當前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內在本性的結果。資本主義的根本驅力乃是朝向不斷的擴張。若是缺乏持續地發展新的利潤來源,資本主義則無法存活。 為了要創造新的利潤,就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質資源,然後像變戲法一樣地,變出新的、由人所創造出來的需求。消費主義並非物質濫用的不幸結局,可以透過 道德的勸誡來治癒,而是使整個經濟體系得以保持動態運作的一部分。我們真正的滿足感來自於服事他人,或活在上帝的臨在中。而使資本主義的引擎繼續向前運轉 的那些人造的需求,不但無法滿足我們真正的需求,反而讓我們不斷地想去獲取更多的商品,以使我們保持在一種始終欲求未滿的狀態。這個經濟體系若是不透過販 售愈來愈多無法滿足我們的東西,就無法維繫下去。消費主義摧毀了那些屈從在它之下的靈魂,同時也在那些較貧窮的國家中帶來數以萬計的受害者,為了維繫消費 主義的運作,他們的生命不得不被犧牲。不幸地,教會還沒有充分理解消費主義的嚴重性,並且加以譴責。消費主義被視為個人的道德弱點,可以透過自發性的行為 改變而被矯正,而不是目前經濟體系的中心樑柱,沒有消費主義,這個經濟體系就會崩解。直到現在,教會還無法理解這個造成道德混淆的整體病根所在。
當教會在面對諸如目前金融過熱熔毀的危機時,她最常引用的範疇是來自於流行的經濟理論,而不是基本的基督教原則。我們聽到許多關於以高成長率來保障工作的需 求,卻極少或未曾聽聞關於諸善的共同目的,那應該是最根本的基督教經濟原則。這個原則與目前的危機息息相關:創世之始,上帝交付這個世界和其中萬物,讓人 類共同管理,祂要人類照管它們,藉由勞動成為萬物的主人,並且享受所結的果實。
創造的善是為了人類整體。因此,基督宗教的經濟學不該建立在當代經濟理論的尺度之上,而是應該建立在所有人都有份於世界的諸善之上。最明顯的意涵在於,那想 要獨佔世界之善的企圖,乃是嚴重的罪,是與這個基本的人權相對立的。資本主義的價值必須在這個原則的光照下被判斷。如果這個經濟體系真的促進我們數以億計 人類同胞過美好生活的權利,那麼,唯有那樣,我們才能接受它是上帝所要我們過的經濟生活?請注意我所問的,以鄰人之愛作為道德規範的基督徒經濟實踐的指導 原則,教導我們如何估量經濟體系,當然也包括目前我們所面對的。
※ 經濟帝權的基礎:錯謬、自私和傲慢
此外,在目前的經濟危機當中,基督徒經常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教會太容易急著論述上帝的審判。教會還經常自我綑綁,傳播恐懼、妄想和焦慮。當HIV/AIDS被 視為等同於遭人排拒的同性戀問題時,許多人急著想說那是上帝對人類罪行和性氾濫的審判。的確,我們必須留意自己太輕易地將上帝的審判與個別的現象連結在一 起,不論是自然災害、疾病或經濟崩盤。有時候,上帝所說的,不論是審判或是仁慈,都只有透過回溯,才能變得清晰。然而,一如聖經清楚地鼓勵我們做的,我們 必須極其認真地思考,隱含於這些上帝審判之事件中的蘊義。最後,在上帝主權之下的世界將會發現自己正拒斥著錯謬、自私和傲慢。我們的經濟帝權在某種程度上 正是必須建構在錯謬、自私和傲慢此三者之上。而那正是必須受神審判的。
在目前的經濟危機中,財富的偶像正在開始崩塌。身為基督徒,我們處在一個獨特的立場,來致力於提倡從利潤中心的體系轉移到以人類發展為中心的體系。在這種轉移當中,什麼是基督徒持續地且經常地與之做無效搏鬥的敵人呢?使徒保羅在給提摩太的第一封書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
「那些想發財的人是掉在誘惑裏,被許多無知和有害的慾望抓住,終於沉沒毀滅了。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背離了信仰,飽嘗痛苦,心靈破碎。至於你,你是上帝所重用的人,你要遠避這一切。要追求正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和溫柔。」(提摩太前書六:9~11)
雖然「譴責貪婪」為目前危機的根源,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身為基督徒,我們可曾對目前經濟體系的目標持有一種更為全面性的批判?對金錢的愛慕存在於什麼之 中?金錢之愛是一種偶像崇拜,在偶像崇拜中,人們崇拜人類所創造出來的對象,以之取代那既創造了崇拜者,也創造了他們所崇拜之物的造物者。但是保羅對於金 錢神祇的批判,卻遠比僅止於偶像崇拜,還要來得深刻。
※ 尊重世界的群體性
相信上帝所指的,不只是口頭的宣告和心靈的行為,它所指的是,我們面對世界事物方式的轉變。尊重世界的群體性,因其具有上帝所創造之隱藏的整體性,我們稱之 為共同善。「經濟」這個字的字源意指家務如何被組織,它應該被建基在基督教的價值之上,而基督教的價值所珍惜的,乃是上帝的創造和上帝的子民,而不是財富 的創造。經濟應該是關於共同善的共同追求。一個負責任的、自由的計畫經濟乃是要回應人類的需求。
驕傲使我們與這個群體性分離,讓上帝子民的團結變得不可能。驕傲所指的是,與這個完全的整體性決裂,而其最極致的表達則是金錢。金錢是反神之物體,就好像對 保羅而言,得著釋放的身體就是基督的身體。這就是爲什麼人若是不真正擺脫積聚的財富,就無法相信上帝。這種擺脫必須形諸於外,而不能只是藏諸於內。當我們 尊崇金錢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在聖靈中生命「有形的資本」(提摩太前書六:18),落入了金錢所承 諾之錯誤的自由。對金錢的戀慕不只是道德的缺陷,而是喪失了對上帝的信仰。藉由金錢之愛所建構起來的世界是死亡的世界。過去兩百年來的歷史已經明白地揭示 了全球資本主義的勝利所帶來的效應。在一個至少有兩億人每天僅靠不到一元維生,而在已開發國家卻有極少數的人擁有龐大的財富的世界中,很明顯地,這不是一 個對於諸善的共同目的友善的體系。資本主義所致力推動的財富與科技的成長,並沒有將我們帶向飢餓的終結、共同的健康照護,或是令人滿意的整體生活。理由很 簡單,上述這些從來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經濟體系的目標。它的目標是將相對少數的資產階級的利潤最大化。因此,那些與這個目標相衝突的目標將被擱在一邊。
我並不想將目前經濟危機之下可預期的、發生在全世界許多生命身上的崩盤效應看成不重要,相反地,這個崩盤是有意義的,它將提供刺激與機會,讓我們以一種比現 在更尊重創造的方式重塑這個世界。當然,事情將會改觀,當我們從目前的危機中走出來,擁有一個更具環境責任的世界時,這種改觀會是好的。況且,如果我們所 創造的經濟能夠朝向節能減碳;如果受到金融因素所驅動的生活風格的改變,能使我們回歸更為簡單的生活;如果當我們面對自身的脆弱時,人的生命能夠浮現適切 的謙卑,那將是無比的助益。因為那使我們有機會挽救生產設備和人類的生命,將它們拉回,使其更符合上帝的意志。如果我們錯失了這個機會,又企圖盡可能再造 一個完全相同的、已經窮途末路的社會,我們將會是如何地愚蠢啊!
(本文轉載自新使者雜誌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