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與屋誰屬誰主?─倫理神學觀點╱李建儒

地與地與屋誰屬誰主?

──倫理神學觀點

李建儒

(中華福音神學院專任老師)

今天,我是帶著學習的心態,並以服事於教會和神

學院的傳道人身分與會,而最後將是教牧關懷

作為結論。過去,我較著重福音的核心信息,就是耶

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在不喪失福音的核心信息前提

下,福音派在洛桑會議時曾作過悔改,就是要向整全

的人傳整全的福音,因為上帝也很關注全人的需要。

有關社會的不公義,當今臺灣民怨之首─居住

正義受到破壞,特別在舊約,土地、房屋以及私有財產

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題。因此,今天受託將從穹蒼之上的

俯角、以聖經與神學的角度來討論這個議題。

內容大綱

一、基本神學原理

二、在起初與終末間蒙保存 – 挪亞之約的土地救贖意涵
三、舊約中土地對盟約子民的意義
四、聖經論物質財產的價值
五、相關議題 – 國家的角色
六、當今的倫理挑戰與省思 – 環環相扣的根本的靈性問題
七、結論︰以 神為居所、住在 神裏面

一、基本神學原理

(一) 上帝對造物自始至終有絕對意義的所有權與

主權

首先介紹的是基本神學原理。從創造論,教父時代的基本

信念是,上帝從「無有」中創造出「萬有」,神學堅持強調,

上帝對「萬有」具有所有權主權,因為上帝沒有透過「在祂

以外任何永存的物質」創造世界;如果上帝創造世界是藉著這

些「先存物質」的話,這些「物質」就具有神性,那麼上帝的

獨一性、神性、絕對性就受到威脅,這兩者是不可能並存並立

的;所以,天地被創造以前是「無」,就是「什麼都沒有」。

「從無造有」(creatio ex nihilo)的教理就強調了上帝對世界的

君主權。

由於「萬有」是上帝從「空無」當中創造出來的,因此所

有被造萬物都屬於上帝,祂統管萬有,這是神學的根本原理,

絲毫不能夠妥協。因此,今天的主題,地與屋誰屬誰主答案無

疑就是上帝

(二) 人類以管家身分則以相對意義被神賜予具有

土地

人類作為被造物從上帝領受的是管家職分。基督教正統神

學強調,人因上帝的託付與賞賜獲得使用權,是一種「僕人式

王權」行使管理權,我們不是主人,沒有主權和所有權。就好

像是,上帝把大地租給我們,在數十寒暑歲月中,我們如同房

客擁有使用權,並且治理著上帝所賞賜、租給我們的大地。

  1. 人受造的天命─像神、代表神治理、與神同行。

基督信仰並不排斥私有財產(不是共產主義),但大前提

仍立基於─人的管家位分,且更看重如何管理。上帝既然賞

賜給我們,祂不會任意地把過多給我們,人從上帝所領受的是

治理大地,但我們如何來管理?乃牽涉到我們人是按神的形像

樣式被創造,以及人受造的天命。在創世記第一章,人具有像

神那般的王權,人代表上帝在地上為祂執掌權柄、統治萬物。

人類被造的天命,不單單要像神和生養眾多;並且上帝將治理

的任務託付予我們,代表祂在地上統管萬物,為祂在地上的王

權鋪平道路;人類真正受造的天命,更是要「與上帝緊密同

行」,與祂有親密的關係,是親密的團契和共融的天命。然

而,神以外的「事物」卻可能變成我們與祂同行的障礙。

  1. 人類受誘惑僭越了上帝的主權。

上帝喜悅與人同住、與人同行,在創造之初是喜悅的;但

是,人跟神之間此種親密關係裡有種誘惑,就是人想要與神同

等,人很可能會僭越上帝的主權,把上帝的恩賜和賞賜予人的

大地豐饒物產據為己有。人認為自己不再是伊甸園的園丁,而

是其主人,這是伊甸園裡發生的人類大悲劇,即是人聽從了蛇

的建議,「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參考創世記三章5節)。

人的悲劇始於要當家作主,追求自主自律(autonomy)。人既

在位分上僭越,不再降服於上帝;人也在工作上自我主張,不

再順服上帝。

  1. 推倒人以外的所有權威,主權在握,大地在人眼中變成

可掠奪的資源。

萬有都在頌讚上帝,神的靈運行在大地上,使大地更換一

新;但是,在啟蒙運動追求人的自主性以後,人將自己看作像

神一樣,甚至要推倒在人以外的所有權威,宣稱自己有主權,

大地失去它作為受造物的神聖性,大自然變成人類無限擴張自

主性和追求國家發展的資源。此時,就切斷了與神的連結,也

即切斷了倫理的神聖根源以及人從神所領受的權柄─治理

權;也就是,人原本應該要按照上帝之旨意「像神那樣統治與

關照萬物」的心態,已經完全被破壞了。當人離開了神聖的根

源,認為自己是大地的主人,覺得自己擁有一切,人類便進行

無窮盡、貪婪的掠奪。

(三) 土地與房屋作為財產權,乃是看作在於服事

上帝和表達基督徒愛心中的受託管理權

土地與房屋作為私有財產,是聖經所保障和上帝賜予的,

但其實並不是永遠真正屬於我們。這些私有財產,是我們以管

家的身分受託管理,在於要服事上帝和表達基督徒的愛心上託

付予我們;否則,當我們把上帝所賞賜的土地、房屋和其他恩

賜據為己有,將之變成榮耀自己時,就會失去與祂同行,與祂

發展親密、共融的關係,失去了我們真正受造的天命和目的。

(四) 物質財產被毫不含糊地置於君臨萬物的上

帝統治之下:這一切都屬於祂!

財產具有工具的性質,它從屬於:

‧ 個人的發展。人受造的天命,包括生養眾多、治理全

地,物質財產即是上帝賜予我們所需要的身外之物。

‧ 團體的需要。在基督宗教的倫理神學裡,私有財產不僅

是個人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社會的種種條件及因

素,因此具備與社會義務相應的社會性,人不應該僅考

慮自己的利益,也要考慮公共利益。這在某種程度上有

一點點靠近社會主義,它可以為了公眾利益的要求,我

們的私有財產要作某種程度的犧牲,甚至是為了一個更

大的目的;然而,這需要真正的愛,不是絕對的律法要

求,而是一種愛的無止盡要求。

‧ 對上帝創世與救贖計畫的促進。在物質財富上,人受造

並非是要最大限度地對其進行累積。上帝將財產賜予我

們有一個更大的目的,就是從上帝所領受的一切來榮耀

上帝,這不但達成受造之物的普遍目的,而人其實同時

也參與在上帝救贖計畫的歷史當中。

(五)人與大地的關係―密切又具張力

‧「 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耶

和華─你的神。」        (申命記十章14節)

‧「天只歸屬於上主,但祂把地賜給人類。」

(詩篇一一五篇16節,現代中文譯本)

  1. 人出生於土地(adamah),由是而得亞當(Adam)之

名。

希伯來語「土地」,是「亞當」之名的源頭。

  1. 大地是人的領域,人與大地有密切、互相塑造的關係。

人跟大地之間是一種非常密切、相屬又互相塑造的關係。

我們整個人格的形成與大自然有許多若合符節的地方,包括人

生命的歷程與大自然的歷程互相結合在一起、我們的身體需要

大自然供養、我們的心理容易受到四季變化影響等等。

  1. 大地因人的罪惡而被咒詛,又是人受考驗受苦之處。

另一方面,大地也因為人犯罪受到牽累而被咒詛,大地服

在虛空底下呻吟、勞苦、嘆息。當土壤(舊約特別強調地表)

不再為人效力時,長出荊棘和蒺藜,大地成為人要汗流滿面才

得糊口的地方(參考創世記三章17∼19節)。大地變得非常險

惡,對人而言,大地不再是樂園。

大地跟人類之間產生一種張力。一方面,大地是我們豐饒

與祝福的來源;另一方面,它亦是我們勞苦的來源。人類可能

需要常常遷徙並尋找有利的生存環境,大地變成我們受考驗的

地方;而大地也是我們生命終了的地方,「你本是塵土,仍要

歸於塵土。」(參考創世記三章19節)我們跟大地之間,就是如

此相處、相生又相互敵對的關係。

在創世記第三章,當人類被逐出樂園之後,面對險惡的世

界,為維護生存,城市(city)被建造起來,而在創世記第十一

章,在「巴別」的地方,人類想要以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

頂通天,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指標。人類的歷史發展,就

在懷著對伊甸的鄉愁與對巴別的嚮往之間擺盪著;於是,宗

教、精神文明和各樣制度產生,為了展現人類的自主性與無窮

的可能性,科技亦持續地進展;而有關人類無窮的可能性,展

現在房地產上亦是相當地明顯。

二、在起初與終末間蒙保存──

挪亞之約的土地救贖意涵

「(拉麥)給他起名叫挪亞,說:『這個兒子必為

我們的操作和手中的勞苦安慰我們;這操作勞苦是因為耶

和華咒詛地。』」 (創世記五章29節)

在拉麥的心中,他渴望著上帝能夠除去對大地的咒詛,在

起初創造的美好與喜悅中,他眺望著那終末圓滿實現上帝起初

創造計畫的美景。在終末的盼望當中,「終末」講到事情的終

結,一方面是意義上的終結;另一方面是時間上的終結。創世

記裡上帝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

(參考創世記六章13節)在意義上,我們所有人的生命在上帝

眼中已經走到意義上的終結;另一方面,我們肉體的生命還沒

有真正的死,世界還沒有到真正的末日。在傳統的觀念裡,經

常對「末世」或「末日」抱持著毀滅與恐怖的想像;但是聖經

裡講到「終末」的時候,「盼望」才是主旋律,「更新」才是

主調,「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參考啟示錄二十一章5

節)聖經提到新天新地,它與舊有的天地有連續性,也有非連

續性;在起初與終末之間,這片土地是蒙保存的。

我們如今乃是住在一片立約的大地之中。

「神曉諭挪亞和他的兒子說:『我與你們和你們的後

裔立約,並與你們這裡的一切活物─就是飛鳥、牲畜、

走獸,凡從方舟裡出來的活物─立約。我與你們立約,

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也不再有洪水毀壞地

了。』神說:『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裡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

約是有記號的。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

的記號了。』」         (創世記九章8∼13節)

以色列成為神權統治的國家之前,上帝與挪亞、並他兒

女、以及地上萬物立約,以彩虹作為記號,是一個宇宙性的約

直到現在,現今的天地是因挪亞之約而被保存下來。而耶穌基

督的道成肉身與復活,表明了上帝並沒有放棄祂所創造的物質

世界,物質世界也是祂要「救贖」的對象,救贖至終是涵蓋整

個受造界的。所以「土地」具有救贖的意涵。我們如今乃是住

在一片立約的大地之中!因此,萬有能夠繼續存活至今,是依

靠守約施慈愛的上帝,祂不悖乎祂自己,我們如今仍生在上帝

的盟約和祂的慈愛底下,「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

(參考彼得後書三章7節)

洪水的敘事因之同時呈現了上帝對人類罪惡的審判以及祂

(透過挪亞和方舟)拯救的恩典。就神學上,洪水是上帝對受

咒詛大地雙重回應的原型(prototype):就是兼具毀滅與更

新。整個洪水故事成為一個記號,不僅代表上帝對此後地上生

命莊嚴的承諾,也代表將來最終的審判與更新──新的創造

(參考彼得後書三章3∼13節)。

「但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

中。」              (彼得後書三章13節)

三、舊約中土地對盟約子民的意義

(一)以色列對萬國萬民具有典範性意義

  1. 亞伯拉罕之約─獨特的土地,普世的大地。

創世記第十二章裡,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並且與他立約,在

前述背景中,「土地」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那是一片獨特

的土地。

  1. 埃及─自為奴之地得釋放的經濟面。

上帝把以色列人從受奴役之地領出來。更早在巴比倫,那

是個多神、敗壞並且威脅新族群產生的環境,上帝把亞伯拉罕

從巴比倫(參考創世記十一章31節,迦勒底)領出來;而埃

及,是一塊具有誘惑、享受罪中之樂的罪惡世界與奴役神百姓

的地方,上帝把祂的子民從那裡領出來,並且應許迦南美地予

他們,這早已啟示在亞伯拉罕之約了,「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

去。」(參考創世記十二章1節)那片土地─迦南美地,是上

帝應許之地,是上帝從地球當中特別預備給祂所揀選之子民的

一塊流奶與蜜之地。

那片土地雖然獨特,但上帝盟約的子民在亞伯拉罕之約裡

被揀選,不是為他們自己,乃是為萬國萬民。上帝所關照的是

普世大地,故那片土地所發生的一切,對萬國萬民和歷史具有

典範性意義。他們如果順服上帝,以色列要成為萬國的祝福;

如果不順服上帝,以色列會成為萬國的警戒。萬國的命運與以

色列緊緊地聯合在一起,上帝所揀選的民族─以色列,他們

受託管理,等於是管家當中獨特的管家,也是我們屬靈的兄

長。

  1. 進迦南及土地法、經濟體系與以色列的悲劇。

以立約為基礎的經濟學。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上帝

賜土地予他們生活,頒布律法讓整個社會能夠運作,此經濟體

系是建立在上帝與祂子民立約之基礎下,要求的是以愛和相互

支持作為經濟的基礎,而非追逐自身利益。事實上,以色列的

一些經濟規定,是籲求放棄自己的好處,將其他以色列人的利

益放在優先。這一切都基於一個更根本的召命:即使悖乎經濟

學上的常識,仍信賴造物主─救贖主上帝。

在以色列,眾人共享自然資源的原則,首見於分地的方

式。當他們進入迦南地之後,在盟約子民的生活中,上帝

非常關心人的居住問題,祂相當重視其分地方式。

‧ 關於11個支派的分地(他們共有12個支派,除了利未

人),上帝對其土地分配的設計,是要盡可能達到公平

而普及

‧ 公平普及到支派、各宗族、各父家都應按其人數和實際

需求得到足夠的土地。土地的使用權要公平而普及,而

集中在君王或少數富人手中。

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所擁有的都該一律平等相同,而是

指每個家庭都應該夠用─足以在經濟上生存下去。

舊約到新約,上帝非常看重「均平」,不是每個人都一

樣,而是按照人的實際需要,所分的地是讓人「夠用」,

足以生存下去。「祂喜愛仁義公平;遍地滿了耶和華的慈

愛。」(詩篇三十三篇5節)

換言之,上帝對盟約子民的計畫,是對列國的一個典範、

一種示範,也是一個鑑鏡。如果我們遵行,萬國萬民就會蒙

福,即使不是基督徒、不是基督教國家,如果願意按照舊約裡

上帝對盟約子民的計畫來設計整個國家的政經制度,那是蒙福

的,「以耶和華為神的,那國是有福的!」(詩篇三十三篇12節

上)

但是,因為罪惡的敗壞及人對其他人的罪行,造成有一些

人無法生活下去(以色列民生活中有許多原因,包括天災、人

禍、戰爭等等),他們被賣為奴或者失去自己、父家宗族的土

地;而另一些人卻在房地產上無度地擴張自己的產業,把別人

的祖產買過來,就是起初按照各支派、各宗族、各父家所分配

的地,這些人買了過來,「禍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

致不留餘地的,只顧自己獨居境內。」(以賽亞書五章8節)可

是,上帝設計了禧年。

(二)土地不可變賣與禧年的設計

在舊約律法裡清楚地規定,以色列民不可將土地變成市場

上的商品。就技術層面而言,在以色列當中,是不可能藉自購

買永久的地權而達到投機或大量積攢私人房地產的目的。因為

地不能永賣(參考利未記二十五章23節)。變賣土地的人可在

日後贖回自己的土地,親屬也可以先行介入或是買贖一樁土地

的買賣。如果本人或親屬都無法贖回,土地將在禧年回到原地

主或其後代的手中,至多不超過一代。在禧年這種制度設計

下,任何土地的易手都不會成為真正的土地買賣,而只是「使

用權」的轉移,或者直到下一個禧年之前的土地預期出產物。

土地的價格事實上是隨著禧年的接近而逐年遞減的(參考利未

記二十五章14∼17節)!同段經文中兩次強調說明其目的,就

是要去抑制靠著別人付出代價的不道德「成長」的財富累積:

「彼此不可虧負。」(參考利未記二十五章14、17節)

在新約,這個精神一直延續下來。

(三)天主教七宗罪

在中世紀,天主教有七宗罪觀念,包括色欲、貪食、貪

婪、怠惰、暴怒、妒忌、傲慢。

前幾年,天主教教廷宣布新時代下的「七宗罪」,包括吸

毒、污染環境、過度富有貪財無度、令人貧窮、導致社會不

公、基因改造,以及在人體實行惹起道德爭論的科學實驗。其

中與房地主題相關的有:

污染環境。這是對大地的掠奪,房地產無度地開發會造

成環境污染。

過度富有貪財無度。有些人透過房地產的交易而過度富

有貪財無度,那是一種貪婪、無度地表現;

‧ 會造成令人貧窮

‧ 會導致社會不公

四、聖經論物質財產的價值

基本的財產權是無可爭議的,無論舊約或新約,都保障我

們人類的私有財產,以下舊約與新約此兩種觀點是互為補充

舊約傾向於將財富視作上帝的祝福。亞伯拉罕、大衛都是

蒙上帝悅納的人,上帝常讓祂所喜悅的人富有,財富是祂對義

人的祝福。即使如此,舊約裡財富從來不被認為是善中之善,

它並不是至善,是會過去的;舊約亦提及財富的危險性,當財

富變成「排除其他人能夠共享」,那麼擁有財富的人就會受到

先知強烈地指責。事實上,舊約非常重視財產之於社會所賦予

的責任。

而新約卻提醒人們所有世俗的財富都是易逝與危險的。

主耶穌的比喻裡,財主為自己在倉庫裡積攢許許多多的財寶,

「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

的要歸誰呢?』」於是主耶穌評論「凡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

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加福音十二章20∼21節)新約常

提醒人,財富是容易逝去與危險的,我們很可能墮入拜瑪門的

景況,在敬拜上帝、服事他人以及慈惠的事上產生排擠效應。

如果財富是危險的、而福音的美善在於願意犧牲財富。

「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將來我

們要得什麼呢?』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

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

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

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

且承受永生。』」(馬太福音十九章27∼29節)凡是為神國和福

音的緣故拋棄一切,那些人是有福的。那麼並不是財富本身是

罪惡的,而是其容易成為對真誠敬拜與愛上帝的障礙。財富只

在作為上帝的賞賜而加以接受和管理時,才是值得嘉許的。

使徒行傳第二、四章分別提到「凡物公用」,在新約一開

始教會誕生時,就非常看重所有權都在上帝手中,而人是管

家,並沒有所有權,當中沒有一個人說財產是他自己的;然而

第五章裡,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卻透過奉獻財產這看來如此美好

的事,產生了教會裡可怕的罪惡,就是想要透過「給予」田

產、其實卻是想「攫奪」個人的名聲,彼得靈裡清澈敏銳,看

出這是欺哄聖靈,而這隱藏的罪惡在整個聖靈豐富同在的復興

洪流當中是一股要毀滅復興的逆流。這在教會這最奇妙的屬靈

實體是不被神允許的,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根本違反了耶穌基

督的生命。主聖靈親自下達死刑執行令,使夫婦兩人當場斷

氣。

整個新約倫理,是與耶穌基督的生命完全一樣「為他人捨

己」,是捨棄的倫理與愛的要求,是無窮無盡地。因此,為了

其他人的需要而把自己的財產捐獻出來,是要出於樂意、心甘

情願的;然而,人卻有一個誘惑,想要透過犧牲(如捐獻)為

的是要得到好名聲(亞拿尼亞和撒非喇想要得到像巴拿巴那樣

的好名聲而捐獻),但在聖靈的同在裡,這個隱藏的罪惡(即

欺哄上帝、試探上帝)被光照出來,結果他們的下場是死。我

們看到財富有它的危險性,透過捐獻想要得到好名聲卻是違反

上帝的心意。

五、相關議題─國家的角色

(一)國家的角色

基本上,新約非常強調「國家」─或更確切地說是在上

執政掌權的─是上帝的僕人的角色,她要賞善罰惡,致使惡

人懼怕,亦使善人在國家的保護之下能夠繼續生存發展。一個

國家如果不能保障善人以及懲罰罪惡,反而讓罪惡蔓延,那麼

這個國家就失去了她在神面前的僕人角色。

所有的權柄來自於神,換言之,權柄具有其神聖的來源,

因此執掌權柄即必須按照賜權柄的神的心意、神的性情來執

掌,以符合權柄的神聖性質;否則,當執政掌權者覺得自己握

有絕對的權柄,以屬撒但魔性的方式,將上帝賦予的權柄誤

用,用來欺詐、壓榨、轄制、敗壞百姓,導致惡人囂張與善人

懼怕,罪惡蔓延。在上執政掌權者的敗德失職在歷史上產生許

多的悲劇,神也必審判!凡執掌權柄的都要對賜權柄的神負

責、交帳。

國家─在上執政掌權的─從神領受權柄,作為上帝的

用人,既具有所有個人與其他團體所無的那獨特的權柄、功能

與強制手段,在照顧人民,維護公平正義、賞善罰惡、促進普

遍人民福祉公益上,有絕不可迴避的任務!否則一政權的道德

合法性就陷入深層危機!在房地產及居住正義上,國家不能沒

有作為!

(二)教會在慈惠上能做些什麼?

在後續的問答座談裡,我們可以聽聽專家、學者們的意

見。歷史上,教會的大傳統在宣教與慈惠上並不偏廢。基本

上,我在德國的經驗是,教會非常重視慈善事業,例如對於終

老無所依的人設置許多養老院等,在歐洲的傳統中,教會這方

面做得非常好。

六、當今的倫理挑戰與省思─

環環相扣的根本的靈性問題

關於房地產問題,是臺灣心靈、靈性上的問題。

  1. 個人倫理︰人類自主性的追求、切斷倫理的神聖根源、

對上帝主權的挑戰。

  1. 社會倫理︰貪婪罪性的無度擴張、國家的角色混亂與無

作為或錯誤作為、成為對「窮人」的壓迫。「窮人」在現今世

代有新的定義,許多人是潛在的「窮人」,是被製造出來的。

從舊約到新約,聖經都譴責懶惰造成的貧窮,窮人不應該是自

己的懶惰造成的;但是,如果今天是制度導致貧窮,那麼國家

便不能夠逃避責任。

  1. 環境倫理︰對大地資源的掠奪及生態的破壞、大地的反

撲。

「過了幾天,腓力斯和他夫人─猶太的女子土西拉

─一同來到,就叫了保羅來,聽他講論信基督耶穌的

道。保羅講論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腓力斯甚覺恐

懼,說:『你暫且去吧,等我得便再叫你來。』腓力斯又

指望保羅送他銀錢,所以屢次叫他來,和他談論。」

(使徒行傳二十四章24∼26節)

使徒保羅向執政掌權者說什麼話?使徒行傳二十四章25節

記載:「保羅講論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對於執政掌權

者,保羅並沒有跟他們提到「愛」。但今天,「愛臺灣」變成

政治正確的一句話,冀望教會提醒當權者應創造一個公平的環

境,因「公義」最起碼必須公平,並無止盡地追求正義,故當

權者若能竭力創造公平正義的環境,就是愛這片土地與愛他的

子民。

關於「節制」,政治人物常是無所節制的。對於擁有政

權、錢財權力的人,節制是保羅非常關心的,因為政商的政權

與金錢結合在一起,是許多百姓的痛苦。

而「將來的審判」,誰才是真正主掌他生命主權的人?而

他害不害怕?這正是對所有政商、有權者一個很大的提醒。

七、結論︰以神為居所、住在神裡面

‧「主啊,祢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

(詩篇九十篇1節)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

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他因

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

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

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

(希伯來書十一章8∼10節)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

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

了一座城。」        (希伯來書十一章16節)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

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

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

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

裡。」          (約翰福音十四章1∼3節)

‧「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

也在你們裡面。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

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

現。」         (約翰福音十四章20∼21節)

‧「 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

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

(參考約翰福音十四章23節)

最後的結語、互勉是,「以神為居所、住在神裡面」。就

教牧關懷而言,即使在世我們一直是無殼蝸牛,但是,主耶穌

已經為我們預備了地方,那是終末祂再來的時候,以後我們一

定有房地產。在天上,我們的房地產是非常美麗的;而現在,

我們就可以享受屬靈的實際,住在神裡面、以祂為居所。願神

賜福各位。

(本文為「房屋與土地:聖經觀點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

英整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