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信息與牧養/杜明翰
現象、信息與牧養
杜明翰
世界展望會亞洲市場區領導人
我們都知道貧富懸殊是社會很大的問題,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現象。社會的不安與政治的動盪有一個很根本的問題,就是貧富的差距愈來愈大。「貧與富」、「富與貧」,究竟應該如何看這個問題?臺灣世界展望會(以下簡稱「展望會」)在過去的六十年當中,有一個理念,就是去幫助那些貧窮當中的貧窮人,並且我們也對貧窮有很深刻的經驗。今天就透過這些經驗跟大家分享。
與貧窮人同行;向貧窮人學習
這是展望會的標語。對於貧窮人,我們很尊敬;對於「真正的」貧窮要怎麼定義,常常是個問號。我在阿富汗的難民營裡,跟那些孩子相處的時候,是我人生中很受祝福的一天。因為那些孩子其實都沒有明天,真的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可是卻展現出生命中最純真、可愛及可貴的那一面。我看見他們一無所有,可是卻很豐富,非常快樂。那是我在阿富汗難民營裡很深刻的印象,是一種生命的相遇。
所以,當我們談「富與貧」的時候心態和價值觀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與貧窮人同行;向貧窮人學習」就是展望會的一個理念。
聖經以賽亞書的這一段經文可以讓我們看到,我們的上帝對於貧窮有不同的價值觀。當世人把窮人當成是比較次等的人之時候,我們的上帝對於貧窮的態度卻是不一樣的。當我們把上帝國度的發展相等於傳福音的大使命時,整本聖經不斷地提醒我們,對這個世界、對公義、對貧窮、對受壓迫的、對不自由的、對在貧窮當中無法解脫的人,我們有一份責任,這也是上帝託付給我們相當重要的大使命。
貧窮是什麼?
我們對貧窮的認知會影響我們決定給窮人什麼幫助。通常提到窮人時,我們想到的是一群人,但當微觀一個「窮人」時,則會發覺「貧窮」其實是「內化」的。
但是「缺乏」、「弱勢」只是貧窮的結果與症狀,貧窮還有更深、更廣的肇因。那麼貧窮的本質是什麼呢?從聖經的屬靈角度來看,貧窮是人類墮落後,產生各種毀壞的關係,失去上帝所賜的公義、和平、平安、喜樂(即聖經所說的Shalom)。
圖一 有些物質貧窮的人很豐富
展望會在全世界各地幫助窮人的時候,深深地發現,在界定貧窮的時候可以從好多角度來思考。我們曾經去南蘇丹,在那裡跟很貧窮的人在一起;但却發現他們是非常豐富的人。那個旅行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看到他們的屬靈狀況比我們還要好。在沒有道路、沒有水、沒有電、什麼都沒有的環境下,那裡有一群人是頂著四十幾度的大太陽,帶著孩子到我們這裡來。他們的額頭好像寫著幾個字:幫我一把,讓我的孩子活下去。其實我很感動,因為在那個地方,他們比臺灣任何一個人都有超過一百萬個理由活不下去。在那裡什麼都沒有,可是他們有熱忱、有一份愛,他們彼此相愛,為了孩子、為了自己,就努力地活下去。
我們本來以為自己是帶著耶穌的愛去幫助他們,後來才發覺根本錯了。耶穌早就在那裡,我們只不過是有機會跟著祂的腳蹤到那裡,得到一個機會去那地做一點服事的工作而已。我在那邊非常感動,那些人很貧窮,可是卻很豐富。
在那個環境裡我突然發現,原來貧富的定義是不能照平常的理解去定義。在貧窮當中我看見上帝的恩典,在很多貧窮人當中看見上帝賜下很特別的豐富。當我們去服事所謂的貧窮人,或是社會上在收入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差的人,在他們當中,在這些細微的關係當中,其實要好好向他們學習,因為他們有貧窮當中的智慧,在貧窮當中有一些很美的故事。
展望會有另外一批人,是幫助者、資助者。在這個過程裡他們悔改,看到這些人後也覺得很慚愧,本來以為自己是富有的、是可以給的,但後來才發現,在每一次的旅行裡,所收到的遠比給出去的多得太多了。
真正貧窮是與上帝的關係破裂
可是,我們也看到一群真的是很貧窮的人,他們與上帝的關係是破裂的,對自己是否認的、是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而社會上這樣的人非常多。我們在幫助很多人的時候,發現真正貧窮的是這一群人。所以當一個人跟上帝的關係破裂之後,所有的問題就產生了。
這張圖二是「自我」跟幾個面向的關係(包括跟「上帝」的關係、跟「社區」的關係、跟「環境」的關係及跟「其他」的關係)通通都出現了問題。
當跟「上帝」的關係破裂時,其他所有的關係也通通破壞了。在跟「其他」人的關係中,有很多的暴力、種族歧視,有些人扮演上帝的角色來支配統馭。1994年盧安達發生種族大屠殺,在大屠殺之後展望會透過飢餓三十開始去幫助他們,我們在那裡設立很多的輔導機制,幫助他們從仇恨當中恢復過來。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圖二
很多的貧窮問題,是起源於與「上帝」的關係破裂和瓦解,當然這也牽涉到跟「社區」和「環境」的關係,諸如暖化的世界對地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基本上,當與「上帝」的關係毀壞之後,一個受損的自我概念、使命感的失去,存在意義的缺乏,才是真正的貧窮。
若我們只針對窮人的「缺乏」,那麼我們就只有提供「物質」方面的援助,解決「貧窮」的症狀而已,並未解決貧窮的根源。
窮人之所以貧窮……
‧是因為窮人有「受傷」的自我形象(marred identity),認為自己是被上帝撇棄的,是沒有價值、無法貢獻的。‧是因為「非窮人」(non-poor)對窮人有「上帝情結」(God Complexes),操縱窮人,而加深窮人的貧窮。
窮人的需要……
窮人需要被轉化、被賦予能力、被組織起來、被動員起來,為自己的福祉努力,為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這是展望會事工的理念,要培力他們,給他們信心,讓他們知道:他們是有能力的、他們是主人、他們是可以的。
評量工具只顯示外顯貧窮‧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
聯合國發展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UNDP)制定的,以每個國家的國民平均壽命、識字率及平均每人所得,作為評估及比較基準,再將全球入聯的國家做人類發展程度的排名。根據2011年的HDI排行,第一名最開發的國家是挪威(Norway),最不開發的國家是第187名的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絕對貧窮」(Extreme Poverty):若一個家庭的每日生活費,低於聯合國制定的1美元貧窮線以下,該家庭就屬於「絕對貧窮」。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若一個家庭的收入少於該國中間收入(median income)的50%,那家庭就屬於「相對貧窮」。
但是這些工具只能評量外顯的物質貧窮,對於更深的社會(結構性)及心靈貧窮並不適用。
德雷沙修女如何詮釋貧窮……
「一個被遺棄、不被愛、不受到關懷、被每個人遺忘的人,我認為這比一個沒得吃的人更飢餓,而且更貧窮。」
如何消弭貧窮?
圖三
地球的資源是屬於全體人類的,讓我們做地球資源的好管家,與貧窮、弱勢的人一起分享上帝賜下的資源。同時也珍惜上帝所賜的美好大環境,停止剝削環境,好為下一代締造永續經營的環境。
我們的觀念裡,恢復關係是很重要的。恢復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類的責任。透過一些工作,包括公義倡導的工作、就業機會的創造、整個社區充權的行動、社區的培力等等,讓人有能力。對於地球資源也是如此。我們舉辦飢餓三十,發現饑荒其實都是人與地球之間的問題,關係的恢復到最後,一定是回復到整個土地跟人的關係、地球環境跟人的關係。這個關係的恢復是有希望的,我們也希望朝這個方向進行。
(本文為「富與貧」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