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主與窮人

饑饉時代的覺醒與責任
─《財主與窮人》讀後
胡業民

當人毀棄上帝經濟上的公義﹐上帝便毀滅那國─包括上帝的子民﹐毫不吝惜。
今天﹐當我們為SARS造成一些傷亡便會震憾﹐人們可曾想過﹐一天之中﹐有三萬五千個非洲同胞瀕臨營養不良所帶來的死亡邊緣的慘痛。這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要推薦一本討論信徒普世經濟責任的書籍﹐則非賽德(R.Sider)的《財主與窮人》一書莫屬﹐這本書已是基督教福音派社會責任的經典著作。

畢生關懷世界貧窮
「飢饉時代的富有基督徒」是本書原始英文書名﹐似乎亦為對當代世界的一大諷刺。塞德這位耶魯大學出身﹑畢生從事神學研究事工者﹐一直以來關懷世界貧窮問題﹐在「基督教架構」下﹐富裕與貧窮並存的世界﹐不正是財主和拉撒路乞丐的對比﹖而新約中沒有說到任何財主對拉撒路的侮辱或欺凌﹐但是一種對同胞(鄰舍)漠不關心的態度﹐就是財主受審罰的唯一原因。

以色列﹑猶大國是如何滅亡的﹖不錯﹐是「拜偶像」。但是另一面﹐卻是不遵循耶和華的律法﹐包括經濟律法。前者是屬靈面﹐後者是背棄上帝神聖約定的社會面。

考古學發現﹐公元前一千年﹐希伯來人剛進迦南地的時候﹐城市居住宅第的差異性甚少﹔經歷兩百多年﹐到了希西家王時代的公元前八百年左右﹐考古卻發現住宅已孑然劃分著富裕和貧窮的分野﹐顯然此時禧年的土地(屬神)政策幾乎已全然被毀棄。

討論信徒經濟關係
當人毀棄上帝經濟上的公義﹐上帝便毀滅那國─包括上帝的子民﹐毫不吝惜。因此看見先知說﹕「你們以房接房﹐以地連地的有禍了」(以賽亞書五章8節。現代中文譯本為﹕你們要遭殃了﹗你們已經有田地房屋﹐還貪圖更多的田地房屋。別人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你們竟把這一大片土地獨佔了。)人們恣意擴張和無視孤兒寡婦弱勢的需求﹑司法不正義到處充斥。

此外﹐阿摩司先知也說「以色列坐在象牙床上﹐用大碗喝酒﹑用上好的油抹身﹐卻不為約瑟的苦難擔憂」(沒有同胞之愛)﹐當然﹐離亡國愈近了。(參阿摩司書六章4-6節)

塞德在經濟律法上的解經功力極強﹐在本書中表露無遺﹐從而他延伸到基督徒信徒中間該有的經濟關係﹐並指出保羅為了落實基督裡頭的合一見證﹐籌集捐獻支援耶路撒冷信徒飢饉所需﹐為了主這麼榮耀的託付﹐甚至不以自己性命為念。如此信徒間經濟上互通有無的「團契」﹐才是真基督徒生活的彰顯。團契一詞若離開經濟上的涵意﹐便毫無意義可言。

窮國犧牲教育還債
塞德的熱情﹐使得他必須更進一步探討全球貧窮現象和窮國債務問題﹐他指出國際間「結構性的邪惡」的議題,描述得非常生動。

菲律賓國家為了償還馬可仕留下的債務﹐必須撥出政府預算的百分之四十四﹐根本沒有留下保健經費﹐據統計﹐如果菲律賓控制其還債上限僅佔菲國出口的百分之廿﹐則每年可多使九千兩百個小孩存活下去﹐也就是說一天可以救廿五人﹐一小時可以救一個小孩。當然﹐過去國際貨幣基金是沒有這個機制的﹔為了還債﹐國民保健一定是被忽略的。

其次﹐第三世界忽略國民的教育做為還債的代價﹐在玻利維亞﹑菲律賓﹑巴貝多﹑墨西哥﹐孩童輟學率是比以前更高的﹐在一九八四年﹐薩伊共和國便因預算問題解聘了七千位老師。

由於先進國家對農產品進口的限制﹐貧窮國家農產出口的貿易條件仍然亟速惡化之中。因此﹐其償債能力大受影響﹐祗能以債養債了。

信仰帶出經濟悔改
對於世界結構性的問題之解決﹐筆者或者其他人有不同於作者的看法﹐常思想如何在尊重市場機能的情境下﹐注意到市場失靈的問題﹐同時發揮憐憫心腸﹐恐怕是當今最重要的責任。但是塞德指出了問題﹐足供當代人進行深刻的反省。

然而﹐信徒之間的經濟團契﹐在保羅的『耶路撒冷團契』模式中﹐我們應該得到足夠的啟發﹐也是當今立刻可行的。如果台灣的基督徒彼此救援﹐全球的基督徒彼此關懷﹐其在福音的震撼力必然巨大。教會歷史上每一次屬靈的更新﹐亦必然帶來經濟上的合一和悔改動作﹐信仰和經濟悔改永遠是因果相連的﹐否則信仰便要被質疑。

塞德的呼籲和主張﹐應該是這些年來西方教會反省經濟制度和帶出行動的重要思想基石﹐我們欣見公元兩千年禧年(赦免最貧窮國家債務)運動繼續放出光輝的同時﹐也必須自問「台灣人﹐你在哪裡」﹖(作者為中華基督徒專業人員信望愛社社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